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案例

停不了的想

2017-02-11   2552次阅读   1个赞

咨询次数:3

咨询费用:0元

案例类别:情绪压力

运用的技术:森田疗法

案例简述:

高三学生琪因为中考失败的经历在高考前夕出现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强迫性思维的症状,对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咨询师通过森田疗法帮助她学习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工作,减轻过重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高考结束后,琪以全省200多名的成绩考上了上海财经。

咨询经过:

“以前我正常的时候,觉得心理问题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我觉得自己都绝望了。以前,我总劝别人不要钻牛角尖,可现在我自己却钻起了牛角尖,而且怎么都出不来……”琪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叙说着自己的苦恼,眼神写满了痛苦和绝望。
   琪是高三生。这一个月来,她无法克制自己,总是不停地去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因为她总会怀疑自己“到底懂了没有。”对于自己做错的问题,就更是不会放过,反复记诵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因为担心自己会遗忘,尤其是在考场上遗忘,想不起相关的知识点,此外,她还会去思考一些似乎根本就没有必要的问题,比如单词为何要这么拼写。琪觉得有些荒唐,但是她无法说服自己不想,为此,琪寝食不安,学习效率越来越低,因为“问题太多了,这样想,根本想过不过来。所以,我整夜整夜地睡不着,即使睡着了,也很快就会醒过来。”
  “老师,我是不是得了强迫症?”
   不得不承认“强迫“应该是个比较流行的心理卫生专业词汇,以致于很多大众都会根据自身出现的“貌似”症状得出如此诊断,这叫贴标签。但是标签贴得不恰当的话,往往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它经常会让此类人群通过暗示的作用越来越象一个病人,并且会因此感到更加无助。
   琪的症状叫做“强迫性穷思竭虑”。症状特点就是,个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固定思考某一件事情或某一个问题,如:“人为什么会说话”、“人是从哪里来的”、“1加1为什么等于2”、“为什么是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有些学生会反复的思考某一题目或知识点,等等。他们有时候明知这种思考是无意义的,但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思考。
但是就此得出一个诊断往往并不准确,而且不负责任。因为,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除症状标准外,还包括严重标准、时间标准和排除标准等。而琪虽然有强迫症状,但是在其他标准上并不符合诊断。比如,在严重标准上,琪只有中度程度的社会功能受损(学习效率下降),琪甚至在一周前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班级第四名(琪首次来询时间是2007年1月24日晚,期末考试是1月17—19日),而在时间标准上,琪也大大短于3个月的标准),所以琪不是强迫症患者,这个标签贴得100%的错误。
那琪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综合各种资料,根据判定精神正常与否的三原则,琪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询,并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而从琪的临床表现来看,有一定的躯体症状、强迫症状、有一定的焦虑抑郁情绪,但琪的克制不住的反复思考与高考这一紧要事件相联,因为担心自己没有真正弄懂,才去反复思考以稳定自己的情绪,而时程也刚刚一个月,且严重程度只对其学习和生活有 轻度的影响,根据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的临床评定办法,我们可以判断琪的问题属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称可疑神经症)。
所以,针对琪的问题,我果断地回复她,“不,我不认为你得了强迫症,恰恰相反,我认为你的心理是正常的。其实很多高三学生到后半段的时候,都表现出一些不适应的症状,比如有的对微小的杂音(下笔写字的沙沙声、翻书的声音等)过敏;有的也象你一样容易分心,去想很多不必要的问题;而我,在高三下学期的时候,每次考试考到一半,我必须要去一下厕所,即使去了之后,我一点尿都拉不出来,也还是要去,否则我就考不下去。其实这些都跟我们正在面临的现实问题高考有关,毕竟你是担心高考才反复去想这些学习上的问题。”
这时琪的身体挺直起来,她两眼注视着我,没有回避,而且我看到她眼里似乎露出了希望。是啊,人的绝望,往往是缘于孤单。而我所说的这番话让她认识到,其实还有很多同学和自己一样,面临着高考的挑战,产生了焦虑,表现出了一些非正常的症状,但这些都是正常的,而我所说的自己高三时的那段经历,也无形中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
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一个月前,你遇到过什么问题吗?”我问琪。
“一个月前,我做错了一道数学题。在改正后,我就怀疑自己到底是否真的懂了。于是我就反复的思考,但总是不相信自己,后来问题越来越多,我觉得很累,很累,有时就怀疑这样做的必要性,但是我停不下来。”
这样看来,琪对自己不够自信。实际上琪的成绩非常不错,在一个近90%的重点率的省一级重点中学里,班级前几名的成绩是非常不错的一个成绩。但是琪却竟然怀疑自己连基础的知识都掌握不了,这与她的成绩实在不相称。而强烈的自我怀疑始于测验失误,这个失误与琪将要面临的高考能有什么关系呢?三年的读书生涯,琪不可能只有这样一次失误的经历,为什么偏偏在高三过半的时候出现这个问题呢?一个月前的失误很容易地与高考相联系,大概缘于琪之前的经历。
“你有过考试失败的经历?”
“是的,我中考的时候没有考好。”琪是借读生。
“中考没考好,与你高考有什么关系吗?”
“我觉得这是命。我怕自己没这个命。而我表妹就有这个命,她成绩没有我好,中考前,外婆给她烧香拜了佛,她就考上了”。
“那你也可以去烧香拜佛啊!”
琪笑笑,有一丝无奈吧。显然,她认为拜佛无助于改变命运。
琪是个聪明的女孩,她有无数次的成功能够证明自己行,但却有一次失败证明自己不够好,琪在这之间选择了觉得自己不够好。这种奇怪的联结其实缘于琪对待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外归因。不难看出,琪的人格类型属于外控型。外控性外控型人格者的特点是因为认为个人生活中的主导力量是外力,所以往往自己对自己如何生活,是无能为力的。
在琪看来,似乎有一双看不见的大手在操控着自己,她无法确定自己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结果,因而虽然她成绩优秀,但却无法相信自己,因为这是命运,而不是努力的结果。所以,在高三过半,高考越来越近的时候,琪的心理负担越来越接近极限,在这个时候,因为不自信,因为对自己的能力的怀疑,琪学会了通过看似不必要的反复思考来让自己安定,因为在思考的时候,她会觉得确定些。
“那你肯定也听过许多不符合命运的故事吧。”
“是,但是我还是没办法说服自己。”
“看,这就缘于你的选择。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该如此,但也有很多故事在告诉我们命运在于自己的掌握,我猜你记住的多是那些命该如此的故事吧?”
“确实是这样”。琪不好意思地笑了。
“其实,我们面对一个事件时的情绪和行为并不在于这个事件是什么。面对不幸,有的人选择屈服,有的人选择坚强,这样他们就会各有自己的命运。最后的结果看起来就是,他就是这个命,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琪此时似有所悟。我又趁机讲起了沙赫特的情绪实验及情绪理论,让她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认知的作用。
但琪提出,她怎样才能消除那些多余的思考,毕竟,在她看来这是最紧要的问题。
“你是不是觉得有杂念是不对的?”
“是。”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杂念,包括在我们做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但对有的人来说,它稍纵即逝”,有的人却把它抓住不放。”
“我就是把它抓住不放的那个。”
“是的,你把它抓住,又反复的玩味,它当然会干扰你的学习和生活。但是如果你允许它的存在,你就也可以象别人一样,它就‘会来,也会走’,而不是停不下来。”
“那我怎么办?”
“接受它,把它当作好朋友一样。”
“你的意识是,我要想就想?”
“我的意思是顺其自然”
“想起的时候就想,随他去,不介意也不刻意!”
“顺其自然。”
“对,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是森田正马所悟的一种疗法。之所以,给琪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琪的反复思考除了与她的不恰当的认知归因方式和不自信的外控型跟个因素相关外,还与她的压抑的焦虑有关。面对高考,有多少学子会认为自己10成的把握呢?大部分人都不免会生出与琪类似的疑问,疑问带来焦虑和恐惧。但是很多人都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将自己的焦虑释放出去,比如和信任的师长和好友诉说,获得支持和鼓励,运动,记日记等。但琪是个内向的女孩,自从升上高中和初中的好友分开后,琪就再也没有交上过知心的好友,她和父母的沟通也非常有限。琪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太完善。而琪的性格有些刻板,并带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她认为做事就应该专一,心无旁骛,她甚至看电视的时候都不能聊天和说话,否则就看不懂剧情。所以当面临重大的升学事件,琪的压力越来越大,焦虑情绪越来越重,却无从化解的时候,杂念跳了出来。这是一种变相的焦虑释放,它的出现其实是在帮助琪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所以只有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她才能获得安全感,而一旦放下思考,琪就会怀疑自己,这就是琪无法停止思考的原因。那么给琪一个“顺其自然”而不是教她如何避免思考就更好得多。我告诉它:“其实思考就好比你的朋友,你们本来有着例行的约会,比如每周末的时候,去一次KFC,但是后来你变得很忙,你没办法赴约,所以你就告诉她以后,以后好吗?这样你的朋友就会经常来问你,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于是在你给出答案之前,可能很正常的事情变成了骚扰。这些思考也是一样,它原本可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你总是不给它机会,所以它就总是跳出来骚扰你了。”于是我告诉蹊每天留出半小时的时间随心所欲,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实半个小时的时间并不很难,因为琪每天耽搁在烦忧上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半个小时。琪接受了。
第二天晚上,琪又过来了,她告诉我,按照我的方法做了,果然思考少了很多,心情也好了很多,重要的是,自己对摆脱这种痛苦有信心了。但她仍然问我:“是不是我这样做下去,就会不再想了”
“不是不想了,只是无所谓了。”
之所以否认,是因为如果告诉它可以完全摆脱的话,琪就会迫切等待这一天的来临,这反而会加重其焦虑情绪,也违背“顺其自然“的原则。
于是我又跟她重述了一下顺其自然的原则。对她所提出的“担心考场上过度紧张影响发挥”的问题,我教她学习冥想放松来应对。毕竟如果琪总带有担心考场的发挥不正常的时候,她的问题也很难解决。非常高兴,琪的有意想象能力很好,因为她以前就经常想象一些事情。她对自己很有信心。
一周后,琪第三次来到心理辅导室。因为她的情况虽然好些了,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会反复地去想问题,她非常关心自己什么时候可以不会再想了,问题出现了反复。于是我对她重申了“顺其自然”的原则,并又加了四个字“为所当为”。我对她解释,她是因为急于求成(求好心切),以致并没有贯彻好“顺其自然”的原则。我告诉她,很多人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只要努力集中精神,还是可以做好手头上的事情(为所当为)。然后我们当场来了一段练习,琪选择了一篇2000字左右的心灵散文来读,而我在旁一直说话,讲我昨天看到的新闻和我的一些感谢。读完后,她告诉我:“开始的时候,我读不大进去,想听听你在说什么,但是我试着努力集中精神,读到后来,我读懂了。而且我不知道,你到底在说什么,好象没听见似的。”我禁不住给她鼓起了掌,要知道,她以前在看电视的时候都是不准别人说话的呢。不用我说别的,她表示自己知道怎么做了,她有信心去做得更好。但我仍然告诉她,在以后,觉得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可以过来。问题的反复是自然的,心灵的恢复和增强都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但在某一段上却可能表现不明显甚至感觉出现了后退,只要正常看待就是了。琪再次满意地离开了。
   高考后,琪考出了省200多名的成绩,升入上海财经大学继续学习。

经验感想:

高考的指挥棒下,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压力和负担。有的人把这当作正常的,学会了带着问题去工作和生活,也有人因为强烈的求好心态,容不得半点儿差错,反而负担过重,表现出强迫思维、躯体化等异常症状,并每况愈下。但如果我们帮助个体接受了压力本身,学会了带着压力去学习和生活,这些异常症状就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没有什么大不了!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