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家长必读——家庭教育的能量守恒法则

作者:高志新   2016-03-14   2150次阅读   25个赞

   高志新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在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恒定不变。

  以上这个概念可能比较书面化,我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进行一下说明:比如一个人为了发泄情绪用力的在墙上砸了一拳,那么他一定能感受到巨大的反作用力使拳头很痛,砸的轻则没有那么痛,砸的越重反作用力越大,手就越痛。这就是能量守恒的原理。

  其实人的一生时间是精力都是有限的,能够释放出来的能量也是有限的,总量就那么多,能量可以分为正能量和负能量,那么一个人究竟想要释放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是由他自己可以决定的,如果关注的正面事情比较多、正能量释放的比较多的话,那么他就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再去关注负面的事情、释放负面能量;反过来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关注的负面事情比较多、负能量释放的比较多的话,那么他就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再去关注正面面的事情、释放正面能量。

  那么在一个具体的家庭里面,在家长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家长们应该明白,你究竟是在释放负面能量还是正面能量,要有一个明确的区分,要尽最大能力释放正面能量,这是总的原则,但是要想真正做到需要不断修炼。

  正能量释放的多的家长一般是一种积极的身心和谐的状态,具体表现是积极上进、阳光乐观、心平气和、有自信心、有成就感、有幸福感等等;负面的能量释放的多的话是一种相反的状态。但是这两者之间有时候不是很容易区分,我和很多家长、教师有过面对面的交流,往往他们给我的第一印象还是不错的,我觉得应该是积极的身心和谐,但是随着交流的深入,比如半小时一小时是之后,他们就会慢慢的从言语和状态当中渗透出来一些消极、被动、痛苦、纠结、矛盾等。所以我把这种表面的和谐叫做消极的自我和谐。我希望大家都能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不断潜心修炼,追求一种积极的身心和谐,其实每个家长、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问自己:我的身心是一种积极的和谐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哪里不是怎么才能是有针对性的思考,需要怎么调整认知,改进自我。

  在家庭里面,家长如何去做才能叫释放自己的正面能量呢首先是修炼自我的和谐,其次是修炼和配偶以及孩子的和谐。从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开始做起。内心里面一定要深刻的认识到:当你真正放下自己的架子和面子、放下自己的偏见和成见,真心客观看待孩子的错误和成长,用赏识、接纳、理解去面对孩子的时候,孩子一定会不辜负你的期望,不好意思再犯类似错误来回报你,这就是说当你对孩子释放了大量正面能量的时候,孩子反过来一定会等量回报给你,甚至加倍的回报于你(其实孩子犯错误甚至同样的错误重复的去犯都是很正常的,孩子表现不好,成绩不高也都是很正常的,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的犯错的过程,有句话叫做吃一堑长一智,成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在错误中、在痛苦中成长。)

  反过来讲,当你放不下自己,看孩子处处不顺眼,并且用孩子难以避免的错误来验证自己的观点,甚至用有色眼镜来看待孩子,随意给孩子贴标签,认为孩子同样的错误不断的去犯是不可理喻的,是不能原谅的(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然后你情绪失控,动不动大发雷霆,甚至体罚咒骂孩子(太多的家长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来管理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以更加叛逆、不可理喻的方式来回报你,尤其在慢慢的有了自我觉醒意识的时候,青春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但实际上青春期孩子就会叛逆很难管教不是绝对的,而是个伪命题,如果这样管教孩子的话,实际上你等于对孩子释放了大量的负面能量,那么孩子也会不甘示弱,以等量甚至加倍的方式来回报你,这就是“问题孩子”的现象,实际上我觉得这些词语是很恐怖的,是给孩子负面的标签,包括网瘾早恋等等其实并不是什么成熟的命题,但是太多的人信口开河一直在用,所以都是在向孩子释放负面能量,都是在告诉孩子“你不好”,那么根据罗森塔尔效应,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不良行为改变异常困难,因为孩子认为他就是那样的“坏孩子”。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经常遭到打骂的孩子往往比较“顽劣”,也根本不把打骂当成一回事情,你骂他几句,他假装没有听到,你踹他几脚,他拍拍灰尘就走,因为他早已经习惯,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也可以分析,孩子会想:我是犯了错误,我很难过,也很不好意思,也很想改正,但是我已经被诅咒、体罚了一顿,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心理上会认为扯平了,不再有内疚感、不好意思的感觉,谁也不欠谁的,所以很难长记性,错误继续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内疚感”是让一个人真正面对自我,改正错误的一个原动力,而我们很多家长、教师,不但没有有效激发孩子的内疚感,反而还经常抵消孩子的内疚感,再要不就是国际激发孩子的“内疚感”,让孩子迷失自我,觉得对不起任何人,欠别人的太多,失去自信心和自我的成就感、认同感。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25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