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人们为何会相信假新闻?心理学家给出解释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8-02-23 09:471635

摘要:我们的社会认同感决定了我们相信或怀疑某件事。

据外媒21日报道,社交媒体和其他媒体里,大大小小的假消息比比皆是。而当某个消息符合我们的世界观时,我们往往会选择相信其真实性。心理学家认为,这和人的群体心理有关。

据报道,在2月20日出版的专业杂志《认知学趋势》上,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和神经学家扎伊·范·巴维尔(Jay van Bavel)提出了一个假说。他写道:“我们的社会认同感决定了我们相信或怀疑某件事。”

这个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所谓的“假新闻”深信不疑。显而易见的假消息,在这些人看来却是完全可以相信的,因为这个新闻符合他对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对自己身份的爱护远比信息的准确性更重要。

范·巴维尔说:“同我们构建我们的价值观一样,神经经济学也越来越接近理解力。”至关重要的是,将自己归属于某一个群体。“我们总是选择那些对我们重要的、帮助我们认知世界的东西。无论是早上选择什么报纸来读,还是选择什么早餐。”巴维尔称之为“基于身份的相信模式”。他表示:“因为群体给予了我们归属感,帮助我们定义自我,它也加强了我们的自信。”

“如果我们认为,撰写新闻的那个人属于另一个群体,那么无论新闻源的质量多么高,对我们的意义都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调查性记者多么优秀,编辑标准多么高,都不会有什么帮助。

人们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如果某人被迫在群体之外,独立搜集和评估信息,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那么结果会非常不同。这有点类似于法庭的陪审员。范·巴维尔表示,陪审员在进行评判时,不受某个社会群体的影响,他必须投入很多时间,对各种观点进行全面地斟酌。

此外,借助一个小花招,可以让人们以更具评判性的态度去评估一个信息的可信度。“你愿意打赌吗?”将这个核心问题同一个标价牌一并抛出。如果某人因为相信某个假新闻时,需要为此付出金钱代价,那他就会变得犹豫不决。范·巴维尔写道,这种情况下,他宁愿谨慎评估之后,才会做出信与不信的决定。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知名专家全部

宋佳玲

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全职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沙盘游戏指导师 线下心理咨询机构专职咨询师 长期从事企事业单位员工心理调研、疏导及咨询工作 长期参与当地青少年及敬老院等心理公益活动 长期接受个人体验及个案督导、团体督导 累计个案量1000+小时 整合流派:以人本为主,会根据来访问题及个人特点结合相应认知行为、动力学等疗法 咨询风格:温暖、亲切、真诚,敏锐的洞察力和情绪感知能力 咨询寄语:愿陪您一起探寻情绪背后的意义,倾听心底真实的声音
陈见远

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认证资质】 二级心理咨询师 三级心理咨询师
孙丽

壹点灵心理咨询师

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