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漫谈心理韧性:从精神动力学视角看生命的“反弹力”

作者:郭建波   2025-06-09   987次阅读   0个赞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种至关重要的心理能力——心理韧性。它像一种内在的“缓冲垫”,帮助我们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不被击垮,在跌倒后能够重新站起。那么,这种力量的源泉究竟在哪里?我们如何获得它?又如何将它传递给下一代?让我们从精神动力学的视角,一层层揭开它的面纱。


一、 心理韧性的基石:从“全能幻想”到“现实关系”的内在旅程

想象一个婴儿的世界:他饿了,乳房就出现;他冷了,温暖的怀抱便到来。这种“我一哭,世界就来满足我”的体验,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被称为原始的全能感(温尼科特)。这是心理发展的起点,也是未来韧性的种子。然而,成长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全能感”的幻灭——这几乎是人生最早的挫折原型。

挫折:心理韧性的第一所“学校”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一次考试失利(就像我学前班时因未得满分而痛哭的经历)、一次交友受挫,都在宣告:世界并非总能如我所愿。这种“理想自我”(我能考满分)与“现实自我”(我确实没考到)之间的落差,带来了痛苦。精神动力学认为,恰当地处理这种痛苦而非彻底回避或否认它,是韧性发展的核心。

雄心与理想:韧性背后的“推手”与“灯塔”

面对挫折,心灵会分化出两种关键力量:

雄心(Ambition) 源于早期未被完全放弃的全能感残余。它是一种“推力”,一种内在的声音:“我能行!我要再试一次!”虽然它可能带有不切实际的色彩(“我样样都行”),但它提供了行动的勇气和能量,让我们敢于冒险和坚持。

理想(Ideal) 当孩子遇到困难,发现“我不行”时,如果能将目光转向可靠的父母或重要他人(“爸爸妈妈/老师能帮我”),他们便内化了一个“理想形象”。这个形象成为一种“拉力”,一个指引方向和提供安全感的灯塔。它代表着:“即使我现在做不到,但我知道有人能做到/支持我,我未来也可能达到那里。”理想让我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保持目标感。

“雄心”在背后推动我们前进,“理想”在前方召唤我们。正是这一推一拉的内在动力系统,构成了心理韧性的核心引擎。 它让我们在跌倒后,不仅有力量(雄心)爬起来,还有方向(理想)继续前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韧性,正是这种力量的完美诠释:他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渴望(理想),并日复一日地付诸行动(雄心),最终实现了看似不可能的越狱。

依恋关系:韧性的安全基地

约翰·鲍比的依恋理论深刻揭示了早期关系对韧性的塑造。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内心拥有一个稳定的“安全基地”。他们相信:

当我遇到困难时,有人可以依靠(内化的理想支持者)。

我是值得被爱和帮助的(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这个世界虽有危险,但总体上是可以探索和应对的(现实的安全感)。

这种内在的安全感,是我们在逆境中能够保持冷静、寻求帮助并最终恢复的心理基石。相反,不安全依恋模式(矛盾型、回避型、混乱型)的个体,在压力下更容易被焦虑淹没、回避问题或陷入混乱无助,韧性发展相对受阻。

防御机制:韧性的“缓冲器”与“双刃剑”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安娜·弗洛伊德指出,当焦虑和痛苦来袭时,我们的心灵会启动防御机制。其中一些成熟的防御机制是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升华: 将不被接受的冲动或痛苦转化为社会认可的行为。例如,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为投身公益事业的动力。

幽默: 以轻松的方式看待困境,减轻痛苦。

利他: 通过帮助他人来获得满足感,转移自身痛苦。

预期: 为未来的困难做情感和现实的准备。

然而,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如否认、投射、分裂)虽能暂时缓解痛苦,却会扭曲现实、阻碍成长,削弱长期韧性。韧性强的人,能更灵活地运用成熟的防御机制来缓冲痛苦,而非被原始的防御所主宰。


二、 如何锻造我们的心理韧性?——精神动力学的实践路径

提升韧性不是追求永不跌倒,而是增强跌倒后爬起的能力和速度。精神动力学提供了深刻的实践方向:

增强自我觉察:识别内在动力与防御模式

理解你的“雄心”与“理想”: 当遭遇挫折时,问问自己:此刻推动我的“雄心”是什么?(例如:“我必须证明自己!”)指引我的“理想”又是什么?(例如:“我想成为像XX那样从容解决问题的人”)。它们是否健康、现实?是否需要调整?

觉察你的防御: 在压力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立刻否认问题?指责他人?还是能冷静思考?识别自己惯用的(尤其是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是改变的第一步。可以通过写日记、反思或心理咨询来练习。

探索情绪根源: 当下的强烈情绪(如巨大的羞耻感、暴怒),可能触发了早期未被处理的创伤体验。理解“过去如何影响现在”,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应对当前困境,而非被过去的幽灵所控制。

修复与构建安全的内在“关系表征”

内化积极支持: 有意识地回忆那些在你困难时给予你真诚支持、理解和信任的人(可能是现实中的,也可能是书籍/电影中的角色)。尝试在内心与他们“对话”,感受他们的力量如何成为你的一部分。

寻求真实的联结: 在现实中,勇敢地向值得信赖的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如心理咨询师)袒露脆弱,寻求支持。安全的关系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韧性训练场”。

建立内在的“好客体”: 通过咨询或自我成长,努力将苛刻的“内在批评者”(可能源于早期严厉的养育者)转化为更包容、更鼓励的“内在支持者”。

涵容痛苦,转化意义

接纳而非抗拒: 承认失败、丧失和痛苦的现实及其带来的情绪是恢复的第一步。精神动力学强调涵容(Containment)的能力——像容器一样暂时抱持住这些难以承受的情感,而非立刻行动或逃避。

哀悼与告别: 对于重大的丧失(如失去工作、健康、亲人),允许自己经历完整的哀悼过程。温尼科特认为,健康的哀悼是韧性发展的关键环节,它帮助我们整合丧失,带着记忆而非无尽的痛苦继续生活。

寻找意义(Making Meaning):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深刻影响了韧性研究。试着在逆境中问:“这段经历教会了我什么?”“它如何改变了我对生命/某些事情的看法?”“我能否从中发现一丝积极的意义(如更珍惜当下、更懂得感恩)?”意义的发现是强大的复原力量。

发展现实的希望与掌控感

设定小而可行的目标: 在重创后,雄心可能暂时受挫。此时,专注于眼前能做的一小步(如“今天整理好书桌”、“出去散步10分钟”),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效能感。

关注“微小的进步”: 韧性是在点滴积累中成长的。庆祝每一个小小的恢复迹象,肯定自己的努力。


三、 养育有强大心理韧性的孩子:给父母的指南

如何让孩子在成长中自然习得这种宝贵的力量?精神动力学视角强调提供“恰到好处的挫折”和稳定的支持环境:

提供安全基地:建立牢固的依恋纽带

及时、敏感地回应: 尤其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及时满足孩子的生理和情感需求(拥抱、安抚),让孩子体验到世界是可靠、安全的。

情绪镜映与涵容: 当孩子哭泣、愤怒或恐惧时,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并命名他们的情绪(“宝贝,你摔疼了,很害怕是不是?”),然后提供安抚。父母稳定的情绪状态就像一个容器,帮助孩子学会涵容自己的情绪。

允许并陪伴经历挫折:“恰到好处的挫折”

不剥夺孩子体验失败的权利: 不要事事包办代劳。允许孩子自己系鞋带(即使很慢)、自己尝试解决和小伙伴的冲突(在安全前提下)、承受努力后成绩仍不理想的自然结果。

陪伴而非拯救: 当孩子受挫时(如搭建的积木倒了),先别急着替他搭好或说“没关系我们玩别的”。而是共情他的沮丧(“你花了好久搭起来,倒了真让人失望”),然后陪伴和支持他(“你想再试一次吗?妈妈/爸爸在这里陪着你”)。这个过程帮助孩子理解挫折是生活一部分,并体验在支持下自己克服困难的感觉。

区分“支持”与“溺爱”: 支持是提供情感陪伴和必要的脚手架(如引导他思考解决方法),溺爱则是直接移除困难或满足不合理要求。

帮助构建积极的“雄心-理想”系统

鼓励探索和努力,而非只看结果: 赞赏孩子尝试新事物的勇气(雄心),关注他付出的努力和学习的过程,而非仅仅聚焦于成绩或输赢。避免空洞的“你最棒”,而是具体肯定其行为(“你刚才一直坚持练习,这种专注真棒!”)。

做孩子可靠的“理想灯塔”: 父母自身要努力成为值得孩子信赖和尊敬的人。展现你如何面对自己的困难和失败(不是伪装完美),展现你的责任感、诚实和善良。孩子会内化这样的形象。

引导建立现实的期望: 帮助孩子理解“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免给孩子设定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

引导健康的情绪表达与意义构建

允许所有情绪,规范行为: 让孩子知道所有情绪(生气、悲伤、嫉妒)都是被允许的,重要的是如何表达。教导他用语言而非破坏性行为(打人、摔东西)来表达愤怒和失望。

帮助理解和命名情绪: “你看起来气鼓鼓的,是因为弟弟拿了你的玩具吗?” 帮助孩子理解情绪的来源,是管理情绪的第一步。

在挫折后引导反思: 等孩子情绪平复后,温和地和他聊聊:“刚才发生了什么?”“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下次我们可以怎么做会更好?” 帮助他从经历中学习,构建意义。


四、韧性——在破碎处生长出的力量

心理韧性,不是天生的钢筋铁骨,而是在一次次与现实的碰撞、挫折的淬炼中,在安全关系的滋养下,在自我觉察的深化里,逐渐生长出的生命力量。它源于我们处理早期“全能感”幻灭的方式,发展于“雄心”与“理想”的良性互动,扎根于安全的情感联结,并体现在我们运用成熟方式应对压力的能力。

提升韧性,是一场持续的自我修行:学会在跌倒时温柔地拥抱自己的脆弱(自我觉察与涵容),在黑暗中辨识内心的灯塔(连接理想),积蓄重新出发的勇气(激活雄心),并在每一次穿越风雨后,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加强大。

养育有韧性的孩子,则在于提供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安全基地),敢于放手让他们经历“恰到好处的挫折”(体验与学习),并始终在他们身后,做那盏温暖而坚定的灯(理想的支持者)。

愿我们都能在生命的旅途中,不断锻造这份珍贵的“心理韧性”,在风雨飘摇时,成为自己最坚实的依靠,也成为下一代温暖而有力的引路人。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