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如何避免上海卢浦大桥「母亲批评孩子后孩子跳桥」的事件?

作者:许标   2019-04-28   2411次阅读   4个赞

首先,请不要再去指责事件中的母亲。

我们不是当事人,不了解具体事情经过。当事人母亲,现在一定很痛心!丧子之痛,这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已经发生了这样不幸的事情,更多做的,应该是怎样避免今后再发生同样的悲剧!

从父母教育方式和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两方面来看。

 

一  父母教育方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假设事件的发生,存在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长期批评、指责、否定等原因,缺少表扬肯定,而事发当日,家长的批评,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提醒家长对待孩子,不能再靠“打骂成材”!

有些家长总说:我从小也是这么被教育过来的!

潜台词是:我从小被这么教育,也没出问题,这个方式教育你怎么就不行?还是你自己心理脆弱!

家长成长的年代,没有玩具心理会不平衡吗?不会,因为同龄人都没玩具。

被打骂会有很大怨气吗?和同龄人一聊天:你又被打了,我才被我爸揍了一顿!发现大家都一样,没有太多情绪积累。

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奇怪:

同样的事情,对人影响程度,存在与人对比之后的评价!

家长成长的年代,物质生活匮乏,停留在解决温饱阶段,心理需求自然处于次要位置。在家长的童年时代,吃饱远比自尊重要!

可到了现在的90后,00后,10后,他们一出生就处在物质生活较好满足的阶段,更重视心理需求,包括自尊、价值、追求等。

所谓的“代沟”,是家长用自身的价值标准,去要求孩子,忽视孩子成长环境、生活的起点等与家长不同。

传统教育习惯:

我是你父母,肯定为你好,你只需要听我的照做就好!

物质匮乏,心理需求退后的年代,这个方法还行。

到了现在,孩子的心理需求上升,有更多自我意识,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只靠“好的出发点+命令/要求”的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

你叫孩子去做,家长的童年时代,父母说做我就做;

现在的孩子:我为什么要做啊?

孩子会有很多“我”的存在,有自主动机的存在。

这就需要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教育才能更有效!

教育是引导,不是灌输!

 

                                                               电视剧《都挺好》中父亲苏大强的表情包

 

我的教育观点是:

“关系>教育”!

 

许多家长为了教育而教育,忽视与孩子关系。

试问一个陌生人跑来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多锻炼身体,少玩手机,多吃蔬菜水果。

孩子会听吗?不会!

陌生人是为孩子好吗?是呀,说的全是为孩子好!

有用吗?没用!

为什么?孩子会想:这人谁啊?有病吧?神神叨叨的!

“有好处就听”这是大脑的理智功能,权衡利弊,利大于弊就做取舍,选择有利的一面。

可别忘了,成年人理智功能远胜过孩子,很多时候道理都懂,明知对自己好,还是不去做,就像知道要少用手机,多看书,多锻炼,有几个成年人能做到?

孩子的理智发展远不上成人,要求孩子做到“父母是为你好,你照做就行”,不是对孩子过高要求成人都不到的事情吗?

道理懂了,理智大脑接受了,人还有情绪感受的一面,需要情感上也接受!

同事说“你最近胖了,要多锻炼身体啊”,你可能觉得她在嘲讽你;朋友说你要锻炼身体,你可能听进去,真的多锻炼。

道理都一样,听与不听在关系不同。

关系近,情感接受,道理更容易听进去!

教育孩子也是!

要让孩子听进去,先与孩子关系建立好!

关系好了,教育像“顺水行舟”;关系不好,教育就是“逆水行舟”。

怎么与孩子建立好关系?

尊重,倾听!

要做到尊重、倾听孩子,又会涉及到家长情绪控制、夫妻关系等!具体可以看看我的《父母不知道的教育》这本书,围绕“关系”这一核心,帮助父母提高家庭教育效果!

 

二  孩子心理建设

对于孩子跳楼,有人认为孩子太脆弱,批评几句就跳楼。之前发生过老师没收手机,或是合理批评之后,学生跳楼的事件。

对于处在青春期这样一个特殊成长阶段的孩子,家长与孩子的相处,需要多注意些。

青春期的一些特点,让孩子可能出现过激行为,比如无视危险,喜欢飙车,尝试吸毒等。

青春期孩子对自己存在一种“夸大的自信”!

他们认为自己不会有事,这种“不切实际”的自信,有些接近妄想。但存在于青春期,并不属于病理状态,只不过确实让青春期孩子会深信一些不符实际的情况,这时候说理无法改变孩子,就像妄想不能靠说理改变。

青春期孩子对死亡也是一样,没达到成人对死亡的认识。

为什么青少年死亡人数,占自杀死亡人数的比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青少年对待死亡,有时解脱、新生、升华等这类观念,超过“死亡是无法再生”的认识,从而选择自杀!

孩子的心理建设,没法要求孩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需要家长培养。

抗压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这都需要在逆境、挫折中培养!

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照顾,遇到困难,家长帮忙解决;孩子不满意、不开心,想法设法安抚孩子情绪。

拿满足孩子来说,有些家长害怕孩子需求没有满足时出现情绪,一旦孩子哭闹就妥协。

这样会造成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满足是别人的问题”,这种不切实际的认识。

有一天,孩子的要求超出家长能满足的程度,不满足孩子可能就会以死相逼!

再拿家长帮孩子解决问题来说。家长帮孩子解决问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这就像如果家长一直帮孩子吃饭穿衣,孩子吃饭穿衣的基本能力都不会。

因为不需要发展这样的能力啊!

人的能力都是逼出来!

因为想要达到某个结果,又只能靠自己,才会发展出更多能力!

如果孩子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少,自然抗压能力、应对能力就差!

这提醒家长:

不要过度照顾孩子,要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

家长的角色是提供支持,不是包办!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4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