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有时我们自以为的事实和真正的事实,竟有如此大的差距

作者:曹怀宁   2018-02-09   2716次阅读   3个赞

作者/曹怀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某次心理咨询的头一个小时,一对相互背叛的夫妻在不停地向我陈述如何发现对方出轨的蛛丝马迹,力图澄清自己不是先背叛婚姻的那个人,为两人婚姻破裂寻找事实依据。

每当我们发生争吵或生活中出现我们意料之外的不好结果时,我们的第一念头,就是要搞清楚事实是什么。要知道,如果当自己发现事实可以服务于自己的辩词时,是多么的理直气壮啊。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01

孩子是真的不听话吗

4岁的孩子在音乐会时突然大声哭喊起来,周围的观众都用斥责的眼光看着这对母子。

母亲感到又尴尬又羞愤,破口大骂:“闭嘴!别哭了”,眼见孩子越哭越凶,只好迅速把孩子带离现场。

姑且不去讨论4岁的孩子究竟有没有能力长时间安静欣赏音乐会,对当时的母亲而言,她看到的事实就是孩子不听话、破坏了秩序、令母亲丢脸。

但当我事后温柔地抚摸着孩子的脑袋,轻声问她那天哭泣的原因时,她告诉我,悲怆的音乐让她想起过世的奶奶。

我不禁哑然,有时我们自以为的事实和真正的事实,竟有如此大的差距。

02

真的有人在针对你吗

如果说,上面的故事,只是母亲没有耐心去了解孩子的感受,那么在更多时候,我们也无法倾听自己的感受。

王女士是一名行政工作人员,她最近按照单位规章制度处罚了相关部门的违规行为。在做这件事时,她内心十分犹豫恐慌,做则怕他人说她小题大做,不做又怕他人说她渎职。

她在忐忑不安中正好看到公司群里的一则公告,要求员工们恪尽职守,处理好人际关系。原本一则普通的公告在她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她认定这则公告是对她的暗示,表明可能有同事对她不满,向上级领导告了她的状。

她一直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这则公告是否有所指。但得不到事实的告知,令她无法控制内心对人际关系的恐慌和对自己的怀疑与苛责,濒临崩溃下,她找到了我。

在长期的咨询中,我渐渐发现,由于她小时的成长环境影响,王女士渐渐形成了对于世界的看法:

“这个世界是不善的,他人会随时随地看我不爽并针对于我,如果有什么错的事,他人肯定会归咎于我。没有人会喜欢我,没有人会在意我,如果他人表现出关心或喜欢,那可能居心叵测。”

因此,表面上的小心翼翼、处处提防背后,是对关爱的无穷渴望。

03

和老公作对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每个人的行为模式背后,往往都渗透着可能连自己都发现不了的内在原因。这时候,就需要拥有专业能力的人,协助分析自己大脑深处的秘密。

小张与老公结婚两年以来,因为工作缘故一直只能周末见面。上周,小张公司组织周末旅游,她希望和老公一起去游玩,可她老公却感到很累,希望小张能够在家陪他一起休息。

两人因此事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小张坚持去参加公司活动,老公只在家待了一天就回外地的公司了。

事后小张告诉我,她隐隐觉得自己其实已经预料到老公会不高兴,可她仍然一意孤行,现在她挺后悔这样做,因为她不希望老公生气,怕老公会渐行渐远。

经过层层剖析,事实逐渐浮现出来。近来小张感到老公对她有所忽视,希望哪怕是以闹别扭的方式能够引起他的在乎。

同时,同事们常常调侃小张有个“隐形老公”,也是小张希望能够带着老公在同事面前出双入对的原因。而且,小张平时习惯听命于老公,但她实际上也希望能够有自主的意见。

因此,理性层面上小张出于隐忍的习惯无法当面责怪老公,潜意识就采用了这种隐性的报复,让对方心里感到不舒服。

虽然这只是件小事,但它已经传递出两人之间情感上欠缺交流的信号,表明双方在互相理解和包容上对彼此的期望与现实有所差距,需要增进良性沟通。

04

没有人是天生的偷窃癖

谈到沟通,这让我想起一个偷窃癖孩子的家庭。孩子的父母本来对自己的严厉管教颇感自豪,可是孩子屡犯不止的偷窃行为,竟让父母的苦口婆心和斥责打骂通通失效。

我告诉他们:

“偷窃癖只是表面的行为和现象,我们必须找到孩子在偷窃后产生极度满足的原因,才可能让情况有所改变。” 

通过咨询,家庭三人开始理解,父母亲长年暴躁漠然的教育模式,使孩子内心深深感到无助、被抛弃和恐惧。

这种恐惧和被控制的痛苦慢慢积压在心中,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急需一个出口发泄,加上又受到物质的诱惑,于是就催生出偷窃的行为。

孩子在被父母发现时并没有后悔,而只想着下次怎么更隐蔽些,这已经直接表明了他的根本目的是反抗并赢过父母。

渐渐地,孩子从满足物质需要,变成转向满足内心反抗父母的需要。

这种自我满足的模式后来渐渐泛化,变成只要有压力想要释放,他就会本能地采用这种方式去寻找刺激满足自己。这时,偷窃这一行为对他来说,已经和网瘾之类的属同一性质了。

单纯地去克服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只要内心这种自我满足的机制依旧在运转,再严密的防守都会漏出空隙。

正视自己的过去,了解最真实的自己,找到合适的发泄情绪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价值立足点,这才是自我救赎的有效途径。

看了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发现,有时,我们需要搞清楚事实是什么,但大多数时候,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背后的动机。

正确的行为来自于对内在的正确了解。

每件事实、每个现象、每种行为,背后都一定有它的心理机制或欲望驱使,充分发挥思辨能力,深入挖掘内在的动机,这才是最重要的!

—END—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初心客厅心理疏导平台”,原标题为《与其相信“眼见为实”,不如尝试“刨根问底”》。

来源:初心客厅心理疏导平台(xinlishudaozixun),联合国际心理协会,打造“线上心理疏导,线下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五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微信公众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caohuaining)。

新浪微博和知乎: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3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