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催眠大师》——谁能治愈你我心中的伤?

作者:张亚芹   2019-07-04   3196次阅读   7个赞

一份内心深处的痛,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慰?

一道长期压抑的伤,如何才能真正地被治愈?

经历过深深的挫败,已抵达自弃深渊的人,又如何才能真正开始新的生活呢?

 

一个是擅长催眠治疗,深受业界赞扬的著名心理治疗师;一个是逻辑缜密,扬言自己没病只是可以看到鬼的女病人,他们是如何面对经历的伤,内心的痛,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整部影片主要讲心理治疗师徐瑞宁对女病人任小妍进行催眠治疗,却不曾想自己被反催眠的故事。

 

两人间的对话过程,如同高手之间的高峰对决,让人看得痛快淋漓,思绪万千。

 

情节的设计更是充满了剑拔弩张的气氛,让人不自觉地绷紧神经,跟随着影片的节奏。

 

这其实就是一种催眠,而且不得不说它催眠地很成功,勾起了大众对催眠的好奇心,也提升了大家对心理创伤治愈的信心。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理隐疾,只不过区别在于程度不同,是否被激发出来而已。

 

那谁能治愈你我心中的伤?

单靠催眠大师吗?

肯定不是!

 

 

640?wx_fmt=jpeg

 

 

那如何才能治愈你我心中的伤?我们一起来看看《催眠大师》告诉我们的那些事。

 

一、治愈需要主动

 

徐瑞宁最后的自白说道,“我不是不能被治疗,而是我不愿意被治疗。可见治愈创伤,不仅需要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更需要自己的主动求助。

 

徐瑞宁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但他本人并没有主动求助,而是父母主动求助方教授。后来方教授结合徐瑞宁的情况,联合学生们策划了这样一个治疗方案。

 

按照心理咨询基本原则,需要来访者主动求助。这种被动治疗是不合常规的。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如同徐瑞宁一般,只注重结果,“我是要把他们的病治好,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我真的不在乎。”所以有些家长常常会欺骗孩子。有些心理咨询师会跨越界限,违反咨询伦理,走在边缘中。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更不要过度自恋。安全第一,不仅包括身体安全,还有心理安全;不仅包括他人的安全,还有自己的安全。

 

二、你到底想知道真相,还是想知道你认为的真相。

 

 遗忘同记忆一样,都有意义。很多看上去轻描淡写的事情,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漫天的飞絮和一地的红花,玻璃弹珠,摩天轮,和父母走散的小女孩,一封信,母亲明显隆起的肚子……

 

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去编织我们想要的那个真相,忽略那些我们不愿承认的事实。

 

任小妍一直在自欺欺人,给自己催眠:她的父母是爱她才把她留下的,而她的父母因为欠了很多钱,走投无路已经自杀了。

 

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完美地逻辑欺骗了自己与他人,然而她的内心深处,潜意识依然知道真相,并拥有着那份对真相地感受:我是被遗弃的。

 

你到底想知道真相,还是想知道你认为的真相?想治愈心中的伤,需要勇气去面对真相。


三、聆听是一种安慰,接纳是一种救赎。

 

片中徐瑞宁和顾洁都是有心理创伤并且还未彻底疗愈的人,只是徐瑞宁表现地更加明显,比如不间歇地记忆闪回,失眠、易激惹、抑郁 、自残等等。

 

二者表现不同,与他们各自的经历和特质有非常大的关系。

 

徐瑞宁耐心不足,狂妄自大,不善于聆听,共情能力也欠缺,一直享受着优越和胜利。所以失败对他而言是一种非常大的打击,击垮了他的自尊,他的世界如同阳光普照突然暴雨倾泻。

 

而顾洁从小被遗弃,在孤儿院生活过,后来被收养,又遇到心爱之人。她缺乏安全感,内心善良,敏感,行为上有些退缩有些讨好。她的世界原本是阴蒙蒙的天空,然后旭日东升,温暖和谐幸福,最后却大雨突至,然后一直小雨沥沥。

 

一种是急性病,一种是慢性病。相比急性病而言,慢性病很容易被人忽视,也更难被治愈。

 

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其实徐瑞宁一开始是渴望被治愈的,只是一些不懂安慰不懂聆听的人给了错误的帮助。

 

“每当别人跟我说,你不要太自责了,这不是你的错,我就觉得他们好像是在提醒我,告诉我这就是我的错。我最害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已经尽力了。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没有尽力,我应该再努力一点的。”

 

这些话语更加加深了他的自责愧疚感,恶化了他的病情。可见说话并不一定是一种安慰,也许是一把利剑。

 

全身心的聆听,共情式地回应才是真正的安慰。接纳才是真正的救赎。

 

顾洁说,“没有人能原谅你,除了你自己。”这句话看似是说给瑞宁听得,其实也是说给她自己听得。

 

可是无法原谅却强迫自己原谅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冲突。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承认它,接纳它,允许它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救赎。

 

四、看见即疗愈,放下即菩提。

 

执着于治愈的结果是不是也是一种病?一种偏执和不接纳?

 

影片中,徐瑞宁在被催眠的状态下,展现出了自己的脆弱,袒露了心声,长期压抑的情绪也得到了一些宣泄。最后他醒了,想起了被自己通过自我催眠的方式遗忘的记忆,请问他被治愈了吗?

 

并没有。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次催眠是有很大效果的,它让瑞宁走出了他认为的真相,看到了真正的真相,也听见并接纳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我的错,我没有尽力,我应该再努力一点的。我后悔自责愧疚,我到现在还无法原谅自己。”

 

但这只能算是治疗上的一个进步,并不代表被治愈了。很多人都期待他是被治愈了,痊愈了,不再复发了。可这也只是我们所想看到的相,并非是真相。

 

治愈通常分为四步:面对、接纳、处理和放下,而且这四步可能会反反复复,几番轮回。而瑞宁此刻才刚踏入接纳之门。

 

如果瑞宁无法做到真正的接纳,继续陷于“我不应该被原谅,没有人能原谅我。”这样不合理的信念中,他的情况还是会反复。

 

执着于治愈的结果本身就是一种病。它的背后隐藏着深深地恐惧。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那个治愈的结果,而是勇敢面对的心态,坦然接纳的能力,耐心处理的品质和真正放下的超越。

 

看见即疗愈,放下即菩提。

 

我相信瑞宁接下来可以自己主动走进治疗室,去面对他的伤。

 

愿你我有伤时,都可以主动勇敢。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7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