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思维之墙,是我们产生痛苦的根源

作者:陈雨曦   2019-07-28   3782次阅读   12个赞

 

cfc4688564dda6a138c7a887aaac69c5.jpg

前段时间一部很经典的电影——《疯狂原始人》,原始人咕噜一家在老爸Grug的庇护下生活,为了躲避野兽的追击,在山洞里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一家人也因此活了下来。这看起来在当时非常适用的规则,在世界板块发生重大改变的瞬间,把一家人的命运带向了新的旅程,这是一种保持原有规则与挑战新事物之间的冲突,也是一种当新的不同的东西快速袭来让你不得不面对的痛苦……

 

247129ab90cf07e9eed4a81fb3f0a7bf.jpg

另一部经典电影——《绿皮书》,诉说着一个在20世纪60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时代与地区,一个白人混混托尼给黑人音乐博士雪利当司机的故事。托尼粗鲁、随性、幽默、风趣、勇敢,对黑人有着来自时代与传统的轻蔑与不屑;雪利优雅、礼貌、高贵、死板,也有着来自因自身的阶级与种族特征给他带来的怯懦与自卑。而这一次的相遇,是一次不同阶级、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相遇与冲突,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便是两个人在车上吃炸鸡,托尼硬塞一个鸡腿在雪利手上,雪利从不接受到慢慢学会品味当下感官所带来的满足。托尼说:“when you work,work;when you laugh,laugh”(工作时,努力工作;大笑时,尽情大笑)。影片最后,两个人成了朋友,托尼在雪利身上学会了礼貌素养,雪利在托尼身上学会了活在当下……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一是源于它来自我们的现实生活,二是源于观众总能从电影中不同角度解读出社会的、人性的、生命的本质或意义。而上述两个故事,从人们的思维来看,一个是思维僵化,即思维停止发展;一个是思维极端,即“非此即彼”“非左即右”的思维。

 

就像是我们头脑里想着这件事,想着想着,要么就是被冻住了一样,要不就是走到一个死胡同,走不通了……

 

1、思维僵化

 

在我们周围,在我的身边,出现思维僵化的情况比比皆是。

 

比如在倡导性别平等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很多地区仍然“重男轻女”,用传统社会的一套规则来应对现在的生活。我身边有很多女性朋友,扮演着电视剧《欢乐颂》里“樊胜美”的角色,无论怎样优秀,与异性兄弟相比,在父母眼里都不值得一提。

 

 

69b1ec9f56f61d31ede87be0b616c72b.jpg

 

在我们成长过程下,有过很多受挫经历,这令我们发展出了一套行为模式,却用在了所有背景下。比如一个严格、追求完美的父母,总是试图控制、限制自己的子女,于是孩子发展出了一种“讨好父母”的应对模式,然后,孩子在长大以后,仍然延用“讨好”的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

 

在我接触的未成年人中,最普遍的问题便是“适应障碍”,在家里或以前学校的规则在新的学校不适用了,而又不知变通,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导致厌学、退学——回避学校。为什么会有“适应障碍”?家里是什么规则?一般来讲,家里会有一个溺爱自己或控制自己的照顾着,孩子就会习得一种自己无所不能的思维规则,因为一遇到问题,就会有人帮自己解决,自己回避就好,而这套规则,却不适用于社会。

 

不难发现,人们的问题背后总有一个语境(背景),但我们却习惯用这个语境下的应对模式去应对所有的语境。

 

就像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们把我们的问题泛化了、迁移了,不会变通……

 

2、思维极端

 

你有没有思维走不通的时候?对于思维极端化,我们好像都“中过枪”。

 

“我必须做得最好,否则无法证明自己。”

 

“如果我离开这个工作,就没有能力去找新工作了。”

 

“如果我离开父母,我就没有办法独立生活。”

 

“如果我不工作,她们怎么生活?我是家里的天!”

 

“如果我发脾气,表达了我的真实想法,她们就会离开我。”

 

“如果我学习不好,我就找不到工作了,我以后怎么办?”

 

“我必须在三十岁以前成功,要不老了就更没有精力了。”

 

“……”

 

这些都是源自我身边真实的案例,我猜,在很多人身边也有,陷入一种“必须……不然会‘死’……”的思维里,如果你用逻辑证明逻辑,你可以验证它的真实性吗?

 

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模式?是生下来就有的吗?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两极化思维?

 

这源于我们的语言与概念。人们用一套语言规则建立起整个人类社会,于是,我们有了逻辑、有了标准、也有了比较。我们按着语言和社会给我们的框架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被限制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我们也开始过着标准化的生活,不同的就被视为异端。例如,一定要有房有车才有好生活;工作一定要稳定,否则没有安全感;因为需要有人认同、关注,所以没有办法独立……而这种思维在时代烙印中、社会文化中根深蒂固,成了我们无意识的一部分,越来越难以觉察与改变。

 

就好比我,在这一刻用文字记录着、觉察着,但如果让我挑战规则,我也会发怵。

 

所以,在我讲课时,我会不厌其烦地跟学生讲思维之墙,让她们觉察并朝着自己真正的价值前进,跟她们播放那些有着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却选择过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的记录片等等,用这种方式,同样也是在时刻警醒自己——生活可能有另一种可能。

 

人类便是这样,走着走着,思维就卡在那个地方,跳不出来了。随着现代化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分析越多、竞争越多,物质文明越发达,心理问题却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思维与语言,而表现在于痛苦的情绪或回避的行为。

 

这个时候怎么办?要堵在那里还是拆掉它?或者往另一个方向走一点点呢?

 

3、灵活性思维

 

与思维僵化与极端对立的思维,叫灵活性思维,是一种有弹性的、有伸缩空间的、适应力强的思维。就像一个海绵,你用手一压,不一会儿它又反弹了回来!这种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应对不同的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做事灵活不极端,也可以帮助我们跳出来看事件的全貌——即不同视角看世界。

 

0aec3470f3280accc1b92115914fd840.png

2f3de0bbd52c7889577821beb5848734.jpg

举个例子,当你自己陷入一个痛苦困境当中,你很难看清楚全貌。这时,怎么跳出来呢?你可以尝试以这样的问题问自己:“如果你的这段经历被拍成一部电影,你会怎样评价主人公的经历?”“如果你的朋友或亲人看到这个情况,你猜他们会怎么说?”“如果十年后的你给自己写了一封信,会说什么?”

 

当你与他人产生矛盾时,同样,你也可以问自己:“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一生下来就这样讨厌吗?”“如果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或家庭背景,我会怎么做?会比他做得好吗?”

 

当然,你更可以去不同的地方探索,发现不同的人、不同的世界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尝试走出你的舒适圈,面对未知与痛苦……

 

几年以前,我通过离开家乡、接触不同的人与文化去看世界,因为走出原生家庭的过程中产生的痛苦与不易而抱怨着生我养我的地方和人;如今我又回到这里,用不同的视角看到了很多不同的语境,于是我选择原谅与接纳;

 

我突然发现,当我跳出去的时候,我忘记了生活的真相还包括了原来的那一面:因为多元即是美,整体即真相……

 

我很喜欢钱穆先生的一句话,自那以后一直作为我的座右铭:人之父母,不必为世界最伟大之人物;人之所爱,不必为世界最美之典型,而无害其为父母,为爱所者。惟知之深,故爱之切。

 

推荐书目:

《拆掉思维的墙》

《幸福的陷阱》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12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