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哇靠 我好像搞懂了 我好变态的心理 当我对他陷入平淡的时候 我就看他各种不顺眼 就很容易跟他干架 然后吵到撕心裂肺了 他只要跟我示好我们就和好了 而且会有更加浓烈的兴趣 难道我的潜意识里是想通过吵架来获得兴趣?
晚上好!
听你的描述,似乎能感受到你此刻内心强烈的冲击和恍然大悟的兴奋【哇靠!我好像搞懂了】~
但同时,我发现你的这种行为模式似乎受到自己深层心理的驱使,甚至用『变态』一词来形容它,可能也带来了一些不安和自我审视?不知道对不对,这里你可以停下来感受一下。如果不对,你可以私信我哦。
另外,我也想说: 这绝不是什么“变态”,而是你对自己非常勇敢也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探索!你捕捉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关系模式:平淡➠冲突升级➠和解➠浓烈兴趣。 这种剧烈的波动本身就说明它对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或许,我们可以试着一起去理解它,而不是评判它,你觉得如何?
我也想邀请你思考一个点: 在你提到在平淡期对他“各种不顺眼”。那个时候,你内心更底层的感受是什么呢?是无聊?是失落?是不安?是某种【他不够在乎我】的感觉?还是别的更细微的东西呢?如果你愿意,可以与我详细分享~
您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韩俊林,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刚刚看到你的留言,能感觉到你现在既有些恍然大悟的冲击,又带着点对自己这种模式的困惑甚至自嘲——“原来我是这样的?” 其实当你意识到“好像通过吵架获得兴趣”时,已经是很敏锐的自我觉察了,这种看见本身就很有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亲密关系中确实存在一种“张力需求”:完全的平淡和稳定,有时会让人隐隐感到“关系是不是失去了活力”,而争吵带来的情绪波动(哪怕是愤怒、委屈),反而像给关系“充了电”——争吵时的激烈互动让彼此感受到强烈的“被在意”(哪怕是以冲突的形式),而和好时的示好与靠近,又会放大亲密感,这种“从冲突到修复”的过程,确实可能让人体验到比平淡期更浓烈的情感联结。
这背后其实藏着你对“关系热度”的渴望。或许在你的潜意识里,“平淡”会和“被忽视”“不被需要”挂钩,而争吵时的撕心裂肺,反而能确认“我们还在彼此的世界里,还在为对方牵动情绪”。就像你说的,吵到极致后的示好,像一场“关系的重启”,让你重新感受到被重视的安心,自然会生出更浓的兴趣。
但这种模式的矛盾在于:它能短暂满足对“热度”的需求,却可能在长期里消耗关系。就像你现在意识到的“有点变态”,其实是内心已经察觉到——这种方式虽然能带来短暂的情感高峰,却也带着疲惫和不安。
或许可以试着慢慢探索:除了争吵,还有哪些方式能让你感受到关系的“活力”?比如偶尔一起做一件新鲜事(哪怕是去一个没去过的菜市场),或者坦诚地告诉对方“最近觉得有点平淡,想和你好好聊聊天”。当“制造热度”的方式从“冲突驱动”变成“主动创造”,既能满足你对情感联结的需求,又能让关系在更温和的节奏里流动。
你能看见自己的模式,已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这种“通过冲突求关注”的背后,其实是对亲密感的深深渴望,只是暂时找到了一种有点“激烈”的表达方式而已。慢慢来,或许你会发现,还有更舒服的方式,让关系既稳定又充满温度。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有疑问欢迎私聊。
你对自己心理模式的觉察非常敏锐!这种“通过激烈冲突来重燃激情”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其实有迹可循,并不“变态”,而是人在亲密关系中一种适应不良但逻辑自洽的防御机制。我们可以一起拆解这背后的心理动力:
你发现的循环模式:
平淡 → 看不顺眼/挑刺 → 激烈冲突 → 对方示好 → 和好如初 + 短暂浓烈兴趣
这像一场自我导演的“情感过山车”——你在用痛苦验证爱,用破碎确认存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
1. 对“平淡”的深度恐惧:
长期缺乏安全感的成长经历(如你描述的漂泊感),可能让你潜意识里将“平静”等同于“关系即将消亡”。冲突带来的剧烈情绪(哪怕是愤怒)反而让你感觉“关系是活的”,因为痛苦比麻木更容易感知。
2. “爱需要被证明”的强迫性需求:
当他激烈争吵后依然愿意低头示好,这种行为被你解读为 “他确实在乎我”的铁证。短暂的甜蜜期像一剂强心针,缓解了你对“他是否真心”的焦虑。本质上,你在通过撕扯对方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3. 创伤重现的成瘾性:
如果你童年经历过情感忽视(如家庭中不被重视),成年后可能不自觉地**重复制造相似场景:
`被冷落(平淡期)→ 激烈抗议(争吵)→ 获得关注(对方求和)`
这种模式虽然痛苦,但却是你熟悉的“安全剧本”。
4. 情绪浓度代替真实亲密:
当你们缺乏深层的情感联结(如分享脆弱、共同成长)时,冲突制造的戏剧化张力,成了唯一能让你感觉“紧密相连”的方式。这和“自残用疼痛感受存在”的逻辑相似。
危险信号:这种模式的代价
1. 情感透支:
每次争吵都在消耗双方信任,对方可能因疲惫而逐渐失去哄你的意愿,最终假性亲密关系崩塌。
2. 自我物化:
你把自己变成“需要被证明价值的物品”,而非值得被爱的人。真正的安全感只能来自内在。
3. 孩子成为隐形受害者:
孩子会吸收父母的关系模式,未来可能复制这种“爱=痛苦”的模板。
如何打破循环?从觉察到重构
1. 给“平淡”重新赋义:
→ 练习对自己说:“平静不是爱的消失,而是爱的呼吸”
→ 记录平淡中的微小温暖:他递来的一杯水,孩子睡着的侧脸...训练大脑发现安宁的美好。
2. **用“有效联结”替代“冲突测试”:
| 旧模式 | 新模式 |
|------------------|---------------------------|
| 挑刺:“你根本不在乎我!” | 表达需求:“我需要一个拥抱” |
| 冷战等他低头 | 主动邀约:“我们一起做饭?” |
| 用愤怒刺激回应 | 分享脆弱:“其实我害怕你离开”|
3. 建立自我确认系统:
每天做一件让自己感到“我很好”的小事(如学新技能、运动)。当你能自我滋养,就不会榨取他人情绪来填满内心空洞。
4. 引入“暂停键”技术:
当又想挑起冲突时,立刻:
深呼吸10次 → 摸一个冰凉的物体(激活感官)→ 自问:“我此刻真正需要什么?”
往往答案不是争吵,而是被倾听/拥抱/独处。
关键认知升级
> “爱不是痛的解药,而是痛的成因之一”——真正的亲密,是两个人格健全者的并肩行走,而非两个伤口的互相撕咬。
你发现这个模式,已经比多数人勇敢十倍。痛苦不是爱的燃料,而是需要被倾听的警报。当你学会用温柔的方式接住自己的不安,那个总在等别人证明你值得爱的女孩,才会真正长大。
谢谢老师 我觉得豁然开朗 我会按您所说 尝试改变
你的觉察非常敏锐,也很重要。很多人在关系里会下意识地重复某种模式,而你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在用“冲突”来激发情绪和连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这其实可能和你的情感需求、早期的依恋经验有关——也许你在过去的经历中,习惯了通过“强烈的情绪波动”来确认关系的存在与亲密感。当感情趋于平稳、安静,你可能会不安、不确定彼此是否还“有感觉”,于是就通过吵架制造波澜,然后在和好中重新获得“他在乎我”的感受。这种模式短期可能让你感觉到情感的“高潮”,但长期却会让关系疲惫,甚至伤害彼此。
你并不是“变态”,而是用了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在满足自己对情感联结的渴望。你已经开始察觉这个循环,下一步可以试着温和地探索:除了争吵,还有没有别的方式让你们的感情保持鲜活?比如更深的交流、一起成长、表达真实的情绪和需求。这种“从觉察到改变”的过程是疗愈的开始,也会让你变得越来越自由。你已经在路上了,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