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怕同事的非议和目光,心里压力很大,该怎么...

自力更生的智琪  

我们做的是服务行业,但有时会遇到蛮横不讲理的无赖之人,前段时间工作中遇到了一名服务对象,本来耐心跟他沟通流程,劝阻了他的不合理流程,告知其正确的流程,其实也是避免给他造成不良影响,他可能心里有气,不好直接发作,第二次他直接进入我办公区域,正好上一个人的没弄完,我又脸盲,我告诉他稍等,处理完当前的。后来他吼着要投诉我,当场给我录像拍照,我没有跟他对峙与吵闹。他打热线故意抹黑我,后期单位随访,对着我的单位及部门领导捏造事实,颠倒黑白,恶意造谣,故意抹黑我,有可能在他个人朋友圈故意抹黑我以泄私愤,我被他这种无理取闹,无赖之人伤着了,正好当时他过激行为只在大厅采集到一部分,在办公区域没有摄像头没记录到,所以就说不清道不明了。我很委屈,所以我就买了一个记录仪佩戴以防遇到无赖之人。后来科室同事发现我胸前有个东西,不同的人老问,后来一个同事问那是不是一个录音笔,无奈之下我承认了,差不多吧。我不知道同事是不是圆场,说应该让领导每人给我们配一个,但是后来我压力很大,我怕同事知道我上班佩戴记录仪背地里议论我心机深,腹黑,甚至以后疏远我,不敢在我面前讲话,防着我。出发点只是预防无赖之人,说不清,被恶意抹黑冤枉憋屈,因为有些工作区域没有摄像头。被他们发现我心理压力很大,我现在都不敢带了,怕同事议论我,我该怎么办?带他们可能防着我,不带遇见无礼之人没有安全感。

回答
最佳答案
王升心理咨询师

能理解你这种两难的煎熬——带记录仪是为了自保,却怕被同事误解;不带又要面对可能的恶意,像揣着颗随时会炸的雷,这种悬着心的感觉太磨人了。

其实换个角度想,同事的反应或许没你担心的那么糟。那个说“该让领导配一个”的同事,更可能是在体谅你的处境——服务行业里谁没遇见过难缠的人?被冤枉、说不清的委屈,大家多少都懂。他们问起记录仪,未必是质疑你的用心,更可能是好奇或随口一提,毕竟“怕被讹”是这份工作里很真实的顾虑。

或许可以主动把“为什么带”摊开来说,比如午休时跟相熟的同事轻描淡写提一句:“上次被那客户闹得太憋屈了,有些地方没监控,真被颠倒黑白说不清,带个这玩意儿图个安心,省得以后再吃这种哑巴亏。” 把“防备”的对象明确指向“无赖”,而不是身边人,反而能减少误会——大家会明白,你防的是恶意,不是朝夕相处的同事。

至于带不带,不妨更灵活些:比如在大厅等公开区域、接触陌生服务对象时带上,回到科室内部和同事沟通时摘下来,用行动传递“这只是应对特殊情况的工具”。退一步说,就算真有人议论,比起被无赖抹黑的委屈,保护自己才是更重要的事啊。

你已经在很认真地应对工作里的风险了,这不是“心机”,是成年人面对刁难时的清醒和底气。别让对他人看法的顾虑,盖过了保护自己的需要,你觉得呢

7个回答
姜媛心理咨询师

您好,首先你的反应是合理的
遭遇不公平投诉后感到委屈、想自我保护,是人的正常心理防御,不是"心机",同事的询问更多是好奇而非批判(比如那句"该每人配一个"其实隐含认同)。
其次是行动建议:平衡安全与社交。
- 记录仪必要时佩戴在接待陌生或者高风险对象时,平时收起。
- 用手机录音替代(提前告知:"为保障服务,本次沟通将录音")。
- 应对同事,轻松回应:"现在奇葩投诉多,留个记录省心呀~"(幽默化解)。
你的安全感优先于他人的评价。同事的短暂好奇会过去,而你的自我保护能避免更大伤害。如果压力持续,可与信任的领导沟通,推动团队配备录音功能,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
你现在的困扰恰恰说明你在乎职业形象和人际关系,这不是缺陷,而是你的优势。允许自己合理防备,慢慢会找回平衡。

韩俊林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韩俊林,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刚刚看到你的留言,理解你的两难:保护自己与人际顾虑的拉扯。
首先,我特别能感受到你此刻的纠结和委屈。明明是为了应对恶意伤害才选择自我保护,却要在“安全感”和“同事关系”之间反复拉扯——这种“做了正确的事,却要承受额外压力”的感觉,就像被夹在中间的石头,既硌得慌又无力反驳,换作谁都会感到疲惫和焦虑,这真的太不容易了。

先看见你的情绪:你的不安和委屈都值得被认可

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你佩戴记录仪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创伤后自我保护”。经历过被恶意抹黑、投诉却因缺乏证据而“说不清道不明”的委屈后,大脑会本能地启动“防御机制”,而记录仪就是你为自己搭建的“心理安全盾”。这种对“可控性”的追求,对“避免再次受伤”的渴望,完全是正常的心理需求,没有任何问题。

而你对同事议论的担忧,背后藏着的是对“人际安全感”的重视——你在意自己在团队中的形象,害怕被贴上负面标签,担心关系因此变得疏远。这种“既想保护自己,又不想伤害关系”的矛盾,正是引发你内耗的核心,它不是“想太多”,而是对职业环境中“安全与联结”双重需求的真实写照。

拆解问题:他人的反应未必如你所想,认知偏差可能放大焦虑

关于同事的“过度担忧”:可能存在“透明度错觉”

心理学中的“透明度错觉”告诉我们,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情绪和行为被他人察觉的程度,也容易过度解读他人的反应。你担心同事觉得你“心机深”,但实际情况可能是:

- 同事的提问更多是出于好奇而非质疑(办公场景中出现陌生物品,询问是人之常情);
- 那位同事说“应该让领导配一个”,更可能是对你的理解和共情(服务行业遇到难缠对象是常见困境,他们或许能感同身受);
- 大多数人不会轻易给他人贴标签,尤其是对“自我保护”这种具有合理性的行为。

你之所以会放大“被议论”的恐惧,其实是过去被恶意对待的经历让你变得格外敏感——就像被针扎过的人会格外怕尖锐物品,你对“负面评价”的警觉性提高了,这是心理在保护你,但也可能让你误判现实。

关于“带与不带”的两难:本质是“安全需求”与“归属需求”的冲突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都是人的基本需求。你带记录仪是为了满足“安全需求”(避免再次被冤枉),担心同事议论是因为“归属需求”(渴望被团队接纳)。这两种需求本身没有对错,冲突的出现只是因为你暂时没找到平衡两者的方式。

调整心态:重新定义“自我保护”,减少认知内耗

1. 为“佩戴记录仪”正名:这是职业素养,而非个人特质

你需要明确:佩戴记录仪的核心目的是“留存证据、规范流程、保护双方”,而非“针对同事、记录隐私”。它本质上是一种“职业工具”,就像老师用教案、程序员用电脑一样,是应对特殊工作场景的合理选择。当你从“防御心态”转为“职业心态”,会发现这种行为的合理性无需隐藏。

2. 区分“可能性”与“必然性”:降低灾难化思维

你担心同事“背地里议论、疏远你”,但这只是“可能发生的事”,而非“必然发生的事”。试着问自己:

- 过去有没有同事因为合理的自我保护而被孤立?
- 我的同事平时是更在意“规则和公平”,还是更在意“无端猜测。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有疑问欢迎私聊。

刘心澈心理咨询师

能感受到你的矛盾和压力——一边是被恶意对待后留下的不安全感,需要记录仪保护自己;另一边又担心同事的误解,怕被贴上“心机深”的标签,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确实让人煎熬。
其实,你的担心背后藏着一个合理的逻辑:你在意职场关系的信任,也需要自我保护的底线,但暂时没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或许可以试着从这几个角度梳理:
1. 先明确“佩戴记录仪”的合理性,减少自我否定
你不是为了“算计谁”才带它,而是在经历过恶意抹黑、证据缺失的委屈后,为自己筑起的一道防护墙。就像医生带听诊器、司机带导航,本质上是应对工作风险的工具,而非“心机”的证明。科室同事那句“应该让领导配一个”,未必是圆场,可能恰恰是他们也理解这份工作的风险——服务行业里,面对情绪失控或恶意找茬的人,“百口莫辩”的委屈其实很多人都有共鸣。
2. 用“坦诚”代替“遮掩”,降低同事的猜测空间
如果再被问起,可以大大方方解释:“之前遇到过一次恶意投诉,有些场景没记录,被冤枉得挺委屈,带这个就是怕再遇到说不清的事,给自己留个证据,也省得给科室添麻烦。” 把“防备同事”的联想,转化为“应对极端情况的无奈之举”,多数人会理解这种自我保护——毕竟谁都不想平白受委屈。反而遮遮掩掩,才容易让猜测发酵。
3. 根据场景灵活调整,找到“安全感”和“舒适度”的平衡
比如,在公开大厅等容易发生冲突的场景带,进入科室内部、和同事正常沟通时可以摘下,既保留对“高风险场景”的防护,也向同事传递“我信任你们,这不是针对内部”的信号。这种“有选择地使用”,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你防备的是极少数的恶意,而非身边的人。
4. 给关系一点时间,用日常互动稀释“工具”的存在感
同事对你的印象,更多源于平时的相处而非一个记录仪。只要你一如既往地和大家正常协作、真诚沟通,这个小物件的“特殊性”会慢慢淡化。就像有人常年带保温杯,有人总揣着笔记本,时间长了,大家只会把它当成你工作习惯的一部分,而非“防备”的象征。
说到底,你真正需要的不是“要不要带记录仪”的答案,而是在“保护自己”和“维护关系”之间找到一份心安。其实,真正成熟的职场关系,能容得下每个人的自我保护——毕竟,谁都有需要安全感的时候。

朱秋丽心理咨询师

被无赖坑过那股委屈劲儿,换谁都受不了,想留个证据保护自己,太正常了。带记录仪不是啥心机,就是怕再被说不清,这真没毛病。

同事问起,多数人可能能理解——干服务这行,谁没碰过糟心事呢?不用太揪着“他们会不会议论”,带不带跟着自己的安全感来。真有想法,慢慢也会明白你不是针对谁,就是想护着自己而已。

龚晓容心理咨询师

你好,我是心理咨询师龚老师,这样做确实可以避免一些事情,但你的担忧也是正常的呢,那这种情况你有真正问过同事吗?问问他们是怎么理解的,他们有没有真的这样议论过呢?如果没有的话可能就是你的一个想法呢,你因为自己的想法而焦虑担忧,突破这个想法思维就会拓宽。
如果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那也要看造成多大的伤害和影响,需要看程度。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薛寒玉心理咨询师

的确。带着可以防止无赖的客户保护自己。但是同时又会影响同事关系,办公环境。那么就去探寻第三条路。即能保护自己,又能让关系顺畅。欢迎你找我聊聊~

宗树娟心理咨询师

体会起来,您经历了什么这样一次真切的体验后,至今心理还是很惴惴不安的,同时您也希望能够做到自我保护,防止再次遇到类似情景的发生。同时您也很担心同事对自己的评价,也希望彼此理解,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工作。如果您需要更清晰的梳理一下,可以私信我,我们一起面对。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