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人们过于爱憎分明,那不是个性鲜明,是人格中有一种防御机制叫做 “分裂”,它将事物划分为黑白、好坏两个极端,在佛法里被称为 “分别心”。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心理机制所左右,而最典型的表现,便是对某些特质的过度厌恶。
就拿 “自私” 来说,当我们厌恶他人 “自私” 的行为时,本质上是在内心树立了 “自私” 与 “无私” 的鲜明对立。这种分别心会引发强烈的心理冲突,进而转化为对一切 “自私” 行为的对抗与攻击,甚至连自己身上潜在的 “自私” 倾向也不放过。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扭曲的认知:认为为自己谋利是可耻的,于是我们丧失了拒绝他人的底气,明明想要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却在 “自私” 的道德枷锁下,一次次委屈自己。
凡事都是一体两面的,你的拒绝驱赶的必然是它的正反两面。比如,我们厌恶懦弱,常被诟病,认为是缺乏勇气、没有担当,于是拼命展现出坚强勇敢的一面,却在不经意间压抑了自己脆弱的情感,和多思多虑的风险规避能力;我们厌恶懒惰,可是当懒惰出现时,它或许是在提醒我们需要休息、调整方向。抗拒懒惰的人同时也抗拒了充分休息,和积蓄能量的悠然自得。分别心让我们在追求勤劳的路上精疲力竭,稍有懈怠便陷入深深的自责与焦虑。
如果我们尝试把所厌恶和所崇尚的整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呢?就像在心底架起一座桥梁,连接起两个看似对立的世界,奇妙的转变由此悄然发生。
世间万物皆有一体两面,“自私” 与 “无私” 也并非绝对的对立。适度的 “自私” 是自我保护与自我发展的本能,它能让我们明确自身需求,合理维护自己的边界;而 “无私” 则是人性中温暖善良的体现,它让我们懂得关爱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当我们接纳这种一体两面,摒弃非黑即白的分别心,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在内心世界中,如果自私和无私整合,我们不会当一个委屈的老好人,不会常常因自己偶尔的自私念头而自责,也不会冷酷无情的推他人入深渊。自私给予我们追求个人幸福的动力,让我们敢于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无私赋予我们共情与奉献的能力,创造的环境更具温度与意义。当接纳这两种特质的共存,我们会发现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在人生中共赢。当我们不再割裂地看待它们,内心也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宁。
过去,我们总是将懒惰视为敌人,对其充满厌恶与排斥,而把勤劳捧上神坛,认为唯有不断忙碌、时刻奋进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开始接纳懒惰与勤劳本是一体两面,允许自己在两者间自由切换时,会发现生活突然有了弹性。比如在工作学习中,我们不再强迫自己像永不停歇的机器般运转。当意识到自己感到疲惫、产生懈怠情绪时,不再急于批判这是 “懒惰” 的表现,而是顺应内心的需求,给自己一段放松的时光。就像弹簧,适时的松弛,才能在发力时更强劲。
你眼里所看到的千万个芸芸众生,都是自己的千万个面向。你厌恶什么,这个面向就埋在你人格的阴影里面。
心理学中的“阴影人格” 理论揭示:当我们对某种特质、行为或情绪产生强烈厌恶时,本质上是在内心构建了一道隔离墙,将与之相关的自我部分强行压抑进潜意识深处。就像面对社交场合中过度张扬的人感到厌烦,实则可能是因为我们害怕承认自己内心也存在渴望被关注的冲动,也难以给自己展示的机会;这种压抑并不会让被厌恶的部分消失,反而会在人格阴影中不断生长。心理学家荣格指出,人格阴影并非全然负面,它藏着未被开发的潜力与真实自我。这些被我们厌恶的特质,其实都在我们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味地抗拒,只会让它们以更隐蔽、更具破坏性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当我们放下对厌恶之物的评判,以接纳的态度直面内心的阴影,才能将这些被压抑的能量转化为成长的养分。
你所厌恶的终将反噬于你,这并非是一种诅咒,而是一个提醒:去重新思考你所厌恶的,是否还要继续保持厌恶?如果我们不再执着于好坏、对错的评判,而是尝试理解事物背后的复杂成因,接纳自己与他人的不完美,那些曾经被我们厌恶的便不再反噬自我,而成为了促进自我成长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