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忧伤的妈妈和错位的照顾者

作者:魏娜   2025-08-25   2552次阅读   0个赞

你曾经做过妈妈的“小棉袄么”?

 

30岁的小琳不断在亲密关系中重复着"救赎者"剧本:男友失业时她抵押房产,朋友抑郁时她辞职陪护,可她当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时,会瞬间的委屈哭泣。"我害怕看见别人脆弱,周围有人叹口气就会让我心里一紧。"这句话揭开了一个隐蔽的心理创伤--面对婚姻里痛苦的妈妈,她总承担着“小棉袄”的角色,倾听着妈妈的心事,担忧着妈妈的创伤,才5岁的她就懂得要给酒后哭着睡着的妈妈盖被子。渐渐的她生出了自动探测他人压力和情绪的雷达,好像她的皮肤无法与他人完整隔离。

 

在家庭系统理论中,当父母将子女作为主要情感依托对象,便形成了危险的三角关系。这类孩子如同24小时待命的情绪消防员,他们的"贴心"实则是生存策略:母亲崩溃意味着家庭系统崩塌,他们必须通过自我牺牲维持表面平衡。

 

在中国的文化中,这叫做乖巧和孝顺,她迷迷糊糊的被夸了30年,终于有一天她确诊为抑郁。实质上,给妈妈做闺蜜和情绪容器,这种亲子共生很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

 

1. 边界溶解

 

温尼科特所说的"心理皮肤"在此类群体中严重缺损。他们像失去细胞膜的生物体,将他人的情绪直接内化为自身痛苦。当伴侣说"工作压力大",他们立即启动童年应对程序:过度介入、越界承担,将关心异化为控制。

 

2. 假自体

 

通过内摄(Introjection)机制,孩子会全盘吸收母亲的情感模式。有位来访者直到35岁才发现,自己厌恶的"作精"特质,正是母亲当年拴住父亲的生存策略。这种无意识的传承,造就了价值观的混乱捆绑。

 

3. 融合与攻击的冲突

 

客体关系理论揭示,过度融合的关系必然催生攻击性。就像总在照顾醉酒者的人,既怨恨对方的脆弱,又恐惧他真的难以承受。这种矛盾在小林身上具象化为:我很累,我对你的脆弱和无法照顾自己而愤怒,但我无法抛开他不顾,好像是我把饥渴的人又推进了沙漠。

 

正如存在主义治疗强调的自我创造,当我们停止拯救母亲,才能腾出双手拥抱自己,自己的生活才有新的思考。这个过程或许孤独,但请记住:健康的关系从不需要牺牲者,真正的亲密永远经得起适度分离。

 

打破这种循环并不容易,需要看清自己的冲突,和觉察自己的情感。需要“认知重构”的区分"母亲的情绪"与“他人的期待”,区分“我的回应”与"我的责任"。小琳曾在咨询中突然顿悟:"原来我对别人叹气的心中的一紧,都是启动了准备救火模式,我可以回应,但那不是我的责任。" 在每次想"拯救"他人前自问:"这是谁的课题?",当不想去拯救时不需要责怪对方,也不需要攻击自己,因为其实根本没有必须如此缠绕的任务。

 

终于有一天,小琳在咨询室中说出"我可以同时爱妈妈和拒绝她的痛苦",当我再用雷达去扫描人们的情绪和需要时,我对自己说“我可以回应,但那不是我的责任”,然后她的眼泪就像洪水一样,哭出了她多年的痛苦。这个过程如同修剪过度缠绕的紫藤——伤口会渗出汁液,但新芽终将从断裂处萌发。

 

"所有美德背后,都该站着清醒的慈悲。"这句刻在我咨询室墙上的箴言,送给每个曾被"贴心"所伤的灵魂。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