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溺爱又严苛的家庭,容易养出了“心理易碎”的孩子,既“溺爱”又“严苛”,这种矛盾的教育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双重束缚”,极大可能养出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孩子。咨询中看到有些孩子呈现出一种分裂的、迫害感很强、社会功能极差的状态,甚至他们的父母会很无奈地说:“我都无法期待他以后能适应社会、独自工作。”很沉重,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根据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爱与规则?
一、既溺爱又严苛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首先,溺爱剥夺了孩子的挑战空间。
许多父母的溺爱背后,隐藏着未言明的死亡焦虑。他们过度预估危险,提前为孩子规避所有可能的风险。
孩子因此失去了必要的体验:摔跤、失败、争执、失望。这些体验本是构建心理免疫力和主体性确定感的基石。父母用“爱”的名义,悄悄偷走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另一方面,严苛则窒息了孩子的自主性。
这类家庭往往有极强的控制欲和完美主义倾向,奉行一套社会评判下的高标准,而非尊重孩子内在发展规律的标准。这套标准是非黑即白、偏执的。
比如:“只要玩游戏就是坏的,是成瘾行为”;孩子偶尔说句脏话,就被贴上“不文明”的标签;甚至关门想要一点私人空间,也被视为对父母的否定和反抗,导致房门都不被允许关闭。
精神分析视角:发展阶段中的“溺爱”与“规则”
从精神分析理论看,人的心理发展遵循特定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核心任务和需要满足的需求。教养方式必须与之匹配。
1. 口欲期(0-1岁):需要“溺爱”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婴儿通过口腔接触世界,核心任务是建立基本信任感。他们需要感受到世界是安全的,需求是被回应和满足的。
此时的“溺爱”不是惯坏,而是及时、稳定地满足孩子的生理和情感需求。饿了有奶,哭了有抱,冷了有暖。这种近乎“无条件”的积极回应,能为孩子的人格打下安全、稳定的地基,让他们相信自己是好的、值得被爱的。
2. 肛欲期(1-3岁):规则与自主的萌芽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通过控制排便获得快感,核心冲突是自主性与羞耻感的平衡。他们开始探索“我”的意志,最常说的词是“不”。
此时,父母需要从完全的“溺爱”中逐步退出,温柔而坚定地引入规则。如厕训练是关键战场。规则的目的不是压制,而是帮助孩子学习自我控制,理解行为的边界,同时保护他们探索的自主性。
过于严苛(如强制训练、羞辱)会导致孩子过度控制、压抑,形成刻板人格;过于放任则可能让孩子无法内化规则,缺乏边界感。
3. 生殖器期(3-6岁):认同与规则的建立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关注性别差异,进入“俄狄浦斯期”。核心任务是处理竞争和嫉妒的情感,并通过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形成超我(道德感)。
此时,规则的建立变得尤为重要。孩子需要学习接受规则、理解界限、管理自己的攻击性和冲动。父母需要成为一个有权威但讲道理的引导者,既能肯定孩子的能力和发展,又能清晰地设定界限,帮助孩子将社会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标准。
二、扭曲的教养,如何造就“无皮肤”的人格?
当一个家庭在该建立信任的口欲期缺乏温暖,却在肛欲期、生殖器期该建立规则时施加扭曲的严苛控制,孩子的人格发展就会陷入混乱。有的孩子的家长一天之内把孩子的左利手掰到右利手,孩子的排便训练刚开始就过于刻板,按照大人的时间要求定时定点等等不符合规律的剥夺他的节律的行为,他的自我,会像一个没有皮肤的人:没有主体性的边界,不能抵挡外面的“坏”,也留不住自己的“好”。他的真实感受不被重视,也不被允许表达。当他感到边界被侵犯,本能地想怒吼(就像狮子宣示主权)时,却被禁止。他的愤怒和怨恨不被尊重,一旦表达,可能招致更大的惩罚。于是,他只能将攻击性转向自身:要么彻底压抑回避,要么陷入强迫性焦虑。
三、强迫性行为不能直接撤离,需要看见他要抵挡的核心恐惧,强迫行为只是适应性动作。他通过强迫自己预设危险、强迫自己不去触碰、强迫自己灾难化思考,来获取一丝虚幻的控制感。这是一种最后挣扎的适应性功能。如果这功能也失效,强烈的迫害感甚至被迫害妄想便会袭来,分不清现实与想象,走向更严重的精神病性状态。
走出循环: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和规则,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潜在的伤害?
- 口欲期(0-1岁):给予充分的爱与满足,建立基本信任。
- 肛欲期(1-3岁):在保护自主性的同时,温柔引入规则。
- 生殖器期(3-6岁):帮助孩子内化规则,建立道德感,管理攻击性。
真正的爱,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让他依赖;是赋予他能力,而不是证明自己有用。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最终能够离开我们,并成功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