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有什么办法可以调解时常被疏远的感受难受

匿名  

小时候在学校玩的要好的同学,突然有一段时间她和别人好了,感觉自己不被重视疏远心里很难受患得患失,后来到自己亲妹妹和自己出来工作她和别人走得很近感觉自己被疏远也里很难过,再到朋友,再到爱人,只要是自己比较在乎重视的人,他们一旦和别人比自己走得亲近点,或者别人不太理会自己时,自己感到被疏远不重视了,心里就落空空,非常难受,这是为什么该如果是调解呢,想找找自身的原因需要那些改善,不想进入每段关系都有这种感觉。

回答
最佳答案
黄珈裕心理咨询师

你好,看得出来你很重视身边的关系,也因为在乎而容易感到落空和难受。
这种体验很常见,往往和我们成长过程中对关系的期待和安全感有关,当重要的人和别人更亲近时,就容易触发被忽视或不被需要的感觉。
如果你愿意,可以尝试:

觉察这种感受出现的时刻,先停下来安抚自己,比如告诉自己“这不代表我不重要”。

在关系中表达真实的感受,让对方知道你的在意,而不是闷在心里。

关注自己的价值感和独立性,比如培养一些只属于自己的兴趣、目标。
如果这种感受让你很困扰,或者影响到了生活和关系,也可以考虑和心理咨询师聊聊,寻找更适合你的理解和调整方法。
愿你在关系里感受到被重视,同时也能在自己心里稳稳地站住。

6个回答
李欣羽心理咨询师

有些关系确实是阶段性的陪伴,随着人生的阶段进度不同,这种空空的感觉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薛寒玉心理咨询师

创伤。被疏远在你的生命里很早就留下了一个伤口。因为迟迟没有愈合,所以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都会很痛。有一句话是说,命运会反复出题,直到你给出新的答案。所以,想要疗愈,必须先把过去的创伤找到,压抑的清晰宣泄,听见你的需求。疗愈好之后。再遇到类似问题。你就会游刃有余了。

唐建梅心理咨询师

看到你发来的这段话,真的特别心疼你,也特别理解你心里那种“落空空”的难受劲儿。这感觉太具体了,就像心被挖走了一块,空荡荡的还带着点凉飕飕的疼,是吧?尤其是在乎的人稍微和别人走近点,或者不那么“热乎”了,这种难受就一下子涌上来,挡都挡不住。你不是一个人,很多人心里都住着这样一个害怕被推开、被替代的小孩。

我们一起来琢磨琢磨你描述的这些经历,从同学到妹妹,再到朋友、爱人,这个模式太清晰了。这感觉像啥呢?就像你心里装着一个特别灵敏的“关系雷达”,只要探测到“我在乎的人可能没那么在乎我了”的信号,警报就“呜呜呜”地拉响了,难受劲儿立刻就冲上来。 小时候那次好朋友的“突然转向”,就像在你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看吧,我果然不够好,别人随时可能丢下我,去找更好的。” 这颗种子后来在妹妹、朋友、爱人身上一次次发芽、长大,越来越深地扎进你感受关系的模式里。

为啥会这样?根儿可能就在那个“第一次”。

1.童年那记“闷棍”: 小时候那次被好朋友“疏远”,对那个年纪的你来说,可能是个巨大的打击。那时候我们理解世界的能力有限,很容易把别人的行为(她跟别人好了)解读成“是我不好”、“我不值得被专一地喜欢”、“我随时可能被抛弃”。这种受伤的感觉和想法,深深地刻在了心里,成了你理解关系的“底色”。

2.过度敏感的“警报器”: 因为有了那次(或多次)深刻的受伤经历,你的“关系安全感”就变得特别脆弱。就像一个总是担心家里进贼的人,会特别留意门窗的响动。你在关系里也变得特别警觉,一点点“风吹草动”(比如爱人跟别人聊得开心点,朋友回复慢了)都可能被你敏感的“警报器”解读成“危险信号”——“完了,他们是不是要疏远我了?我又要被丢下了?”

3.把自我价值“绑”在别人身上: 你可能没意识到,当你因为别人和别人走近一点就特别难受时,背后有个声音在说:“只有当他们特别关注我、只跟我好的时候,我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被爱的。” 换句话说,你把自己的价值感,很大程度上寄托在了别人对你的“专属关注度”上。 别人稍微分点注意力给别人,你就感觉自己的价值在流失,当然会“落空空”了。

想调解这种难受,不想再掉进这个“感觉坑”,咱们得从“根儿”上慢慢松土,给自己“升级装备”:

1.先抱抱心里那个受伤的小孩: 下次那个“落空空”的感觉再冒出来,别急着批判自己“怎么又这样了”。试着在心里对那个小时候的自己说:“我知道你害怕了,那次被好朋友丢下的感觉一定特别痛、特别慌。但现在不一样了,我长大了,我会在这里陪着你,保护你。” 看见那个伤痛,承认它的存在,是疗愈的第一步。 这种情绪不是你的错,是你早年经历留下的印记。

2.给“警报器”降降温(认知调整): 当警报拉响(感觉被疏远)时,先别立刻相信它! 停下来问问自己:

“这是事实吗?” Ta真的疏远我了吗?还是只是我的感觉?(比如,爱人今天和同事聊得很开心,是真的忽略我了?还是只是工作交流?)

“有没有其他可能?” (比如朋友最近没找我,是太忙了?是遇到困难了?还是单纯想自己待会儿?)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能承受吗?” (即使Ta真的和别人走得更近一些了,天就塌了吗?我真的就完全失去价值、没人爱了吗?)

“我是不是又在用‘专属关注度’衡量自己的价值了?” 提醒自己:我的价值不依赖于任何人对我的关注度! 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

3.把“自我”这棵树种得更深更稳(建立自我价值感): 这是最根本的!你得找到“不靠别人关注”也能让自己感觉良好、感觉充实的办法。

发展兴趣和技能: 去做那些你真正喜欢、能投入进去的事情。画画、运动、学个乐器、研究点啥都行。当你沉浸在自己热爱的事情里,获得成就感和掌控感时,那种“自我满足”的底气就来了。

记录“小成就”和“好品质”: 每天或每周,记下几件你靠自己做成的小事(哪怕很小),或者你欣赏自己的地方(比如善良、有耐心、有幽默感)。经常看看这些记录,提醒自己:“看,我本来就很棒!”

和自己好好相处: 学会享受独处。一个人也能安排得充实愉快(看书、看电影、散步、做顿好吃的)。当你发现“一个人待着也挺好”时,对他人“短暂缺席”的恐惧就会大大降低。

4.在关系里练习“松绑”(行为调整):

主动拓展社交圈: 多认识些不同的人,有多个朋友来源。这能帮你看到“关系是多样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减少对某一个人的过度依赖。你和别人走近,别人也可以和别人走近,这很正常。

练习直接表达(温和地): 如果真的很在意,可以在合适的时候,用“我感受…”的句式温和表达(比如:“亲爱的,最近看你和小A聊得很开心,我有点担心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或者只是我有点想多了?”)。重点是表达感受和寻求确认,而不是指责对方。 很多时候,对方可能完全没意识到你的感受。

给关系一点“呼吸空间”: 刻意地允许对方有和其他人相处的时间,也允许自己有。健康的亲密关系需要适度的空间,不是捆绑。试着去信任对方,也信任关系本身的韧性。

你愿意主动找原因、想改变,这本身就特别棒!这说明你内心有力量。 改变这种深植心底的感受模式需要时间和耐心,就像改掉一个习惯一样,会反复。难受的感觉可能还会出现,这很正常。别苛责自己,每次难受都是一个练习“抱抱自己”、“质疑警报”、“肯定自己价值”的机会。慢慢来,当你内心那个“自我”越来越稳、越来越有光芒时,别人偶尔的“转向”就再也带不走你的重心了,因为你的“根”已经扎得很深了。 我在这里陪着你一起探索和成长。

王庆欢心理咨询师

听到你的分享很想抱抱你,不知道你的童年经历了什么,但一定是一次次的感受到被忽视,才会在现在的关系中,只要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就会触发到童年的创伤,好在你有勇气看到它,看到这个关系中的模式,抱抱那个受伤的小孩,如果你愿意,我也想听听你的故事!

韩俊林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韩俊林,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刚刚看到你的留言,我懂你的失落,我们一起看清这份“在乎”背后的期待
我能感受到你心里藏着很多次“被疏远”的委屈吧?从童年时要好的同学突然和别人亲近,到工作后妹妹与他人走近,再到朋友、爱人身上的类似场景,每一次你在乎的人把注意力分给别人时,那种心里空落落、不被重视的难受,就像把过去的伤口又轻轻碰了一下,反复出现的失落一定让你既疲惫又困惑——“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在意?” 其实你愿意主动找自身原因、想改善的样子,已经很有勇气了。

先试着理解这种感受的来源:它不是“敏感”,而是内心的期待在发声

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对“被疏远”的强烈反应,往往和我们内心深处对“稳定联结”的期待有关。童年时第一次经历朋友疏远的失落,可能在心里埋下了一个隐性的信念:“如果TA和别人好,就代表我不够重要”“关系一旦有变化,就意味着我会被抛弃”。这种信念会像一个“情感警报器”,在之后的关系中只要出现类似场景,警报就会自动响起,让你瞬间陷入患得患失的情绪里。

但你要知道,这不是你的“问题”,反而说明你是一个重感情、内心柔软的人——正因为你对关系足够真诚和投入,才会如此在意彼此的距离。只是这个“警报器”太敏感了,它把“对方和别人亲近”解读成了“对我的否定”,却忽略了关系的真相:健康的关系从来不是“唯一联结”,而是“多元共存”。就像妹妹可以既和你亲密,也拥有自己的朋友;爱人可以在乎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社交圈,这不是对你的忽视,而是关系本该有的弹性。

试着从这几个角度慢慢调整:给关系“松绑”,也给自己“空间”

1. 先给情绪“贴标签”,再做“现实检验”

当感到失落时,先停下来对自己说:“我现在又觉得被疏远了,这种难受的感觉和小时候朋友离开时很像。” 把情绪和过去的经历关联起来,你会发现:当下的情绪可能不止来自眼前的事,还夹杂着过去的未被消化的感受。
然后做一个“现实检验”:问自己几个问题——“TA和别人亲近,真的是故意疏远我吗?”“我们之前的相处中,TA有没有过在乎我的瞬间?”“如果换成是我,和别人走近就代表不爱对方了吗?” 用具体的事实代替脑海里的“灾难化想象”,比如妹妹可能只是刚工作需要新朋友支持,并非不爱你了。

2. 练习“关系去中心化”:你的价值不依赖“唯一关注”

你之所以容易患得患失,是因为在关系中不自觉地把“对方的关注”当成了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TA对我好=我值得被爱,TA分心=我不够好”。试着慢慢把这个标准从“外界关注”转向“自我认同”:

- 每天写下3件“自己做得好的事”(哪怕是“今天耐心听了朋友说话”“认真完成了工作”),强化对自我价值的感知,减少对他人评价的依赖。
- 提醒自己:“我在关系里的价值,不是靠‘被唯一关注’来证明的,而是我本身的真诚、善良和用心,这些不会因为对方和别人亲近就消失。”

3. 主动创造“情感确定感”,而非被动等待

在关系中感到不安时,与其默默难受,不如主动表达需求(注意是“表达需求”而非“指责”)。比如对爱人说:“看到你和朋友聊得很开心,我其实有点羡慕,也希望我们之后能多一点专属的相处时间呀~” 对妹妹说:“最近感觉你有了新朋友,我为你开心,但也有点想念我们以前聊天的时光,有空一起吃顿饭吧?”
主动沟通会帮你打破“被动猜测”的循环,也让对方知道你的在意,而不是自己在心里积压情绪。

4. 给自己的世界“扩容”:不止有“亲密关系”这一块拼图

当我们的生活重心过度集中在某段关系上时,对方的一点点变化就会被无限放大。试着把注意力分给自己的兴趣、成长或其他关系:培养一个爱好(读书、运动、学技能),和不同圈子的朋友保持联系,投入到工作或学习中——当你的世界里有了更多让自己充实和快乐的事,就不会把“某个人的关注”当成唯一的光源,关系的波动对你的影响也会自然减轻。

最后想对你说:这种对疏远的敏感,其实是你内心深处“渴望被珍视”的信号,不必因此否定自己。改变的关键不是强迫自己“不在意”,而是慢慢学会区分“对方的行为”和“我的价值”,给关系留一点弹性,也给自己多一点信任——相信即使对方有其他的联结,你在TA心里的位置依然重要;更要相信,你的可爱和值得被爱,从来不需要靠“唯一关注”来证明。
慢慢来,每一次意识到“我又陷入这种情绪了”,都是改变的开始,你已经在这条路上了,很棒呀~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有疑问欢迎私聊。

韩俊林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