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习惯上会把反复进行同一个行为,当作强迫症的表现。例如反复洗手、反复清洁、反复计数、反复检查等。
实际上,很多强迫症患者确实表现为反复进行同一个行为,但强迫观念(如强迫穷思竭虑)的患者,并不一定有重复行为。实际上,重复行为也并非强迫症的核心表现,并不能作为判断强迫症的依据。
强迫症的核心症状在于思维和认知上的冲突。即同时存在重复行为、强迫观念等表现,又认为这样的行为和观念毫无意义和价值,但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为此苦恼。也就是说,强迫症,必须要有“反强迫”的意念或认知。
因此,例如有些人有“洁癖”,或是比较谨慎,习惯于反复检查,这些都不能算作强迫症。因为他们或许会觉得重复的行为比较累,有些辛苦,但并不会觉得毫无意义。
强迫症的药物治疗可以采用氟西汀、文拉法辛、帕罗西汀、舍曲林等,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大多不能随时停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缓慢减量直至停药,否则容易出现戒断反应。
在心理治疗方面,由于强迫症的核心在于强迫行为(观念)与“反强迫”的认知冲突。所以认知类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接纳与承诺疗法(ACT)、森田疗法等对强迫症都有改善效果。不过,强迫症的一大特点就是容易反复,常常是某种强迫行为(观念)停止了,却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强迫行为(观念),令患者始终难以摆脱。
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看,强迫症的病因来源于潜意识中的焦虑、紧张、失控感。个体通过强迫的行为(观念),让潜意识感觉到安全、可控。所以,即便外在的症状得以解决,但内心的焦虑、失控感等还存在的话,个体还是会寻找到其它方式去缓解它,导致强迫症容易反复。通过精神分析,解决内心的冲突和焦虑,或许是更加“治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