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理解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

作者:何洋   2025-08-08   81次阅读   0个赞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人会割自己?难道是为了引起注意吗?”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伤,从来不是作秀,而是无声的求救。

自伤不是软弱,更不是表演,在心理学的视角中,它是一个深度情绪调节机制的极端出口。

12b5928729b99613482cc21f85de9d9c.jpg

自伤并不是“想死”,而是“太痛了”

很多人以为,只有“想轻生”的人才会伤害自己。但事实是,大部分自伤行为并不等于自杀倾向,而是:

  • 1、一种对内在痛苦的回应

  • 2、一种对情绪麻木的“唤醒”

  • 3、一种对外部冷漠的“控诉”

换句话说,自伤不是为了结束生命,而是为了继续“感觉活着”。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伤机制

一、情绪调节机制受损

在认知行为治疗(CBT)的理论中,自伤属于一种情绪调节策略。当一个人被压倒性的情绪席卷,却又找不到健康的宣泄渠道时,他可能转向对身体的控制感,来平衡内在的混乱。

例如:割腕、撞墙、掐自己、不断挠皮肤、摁指甲、用指甲抠皮、用食物暴饮暴食、催吐等。

这些行为虽然看似伤害自己,但在他们眼中,其实是一种“止痛”方式,用身体的痛,来盖住心理的苦。


二、快感缺失与神经化学反应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疼痛刺激会短暂促使多巴胺、内啡肽释放,让人感到“轻松”“空白”甚至“短暂愉悦”。
这就像是一种心理止疼药,虽然是“副作用极大的那种”。因此,自伤行为往往具有高度上瘾性


三、自我攻击:把“伤害别人”转向“惩罚自己”

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自伤也可以是一种攻击性内化(aggression turned inward)的表现。

许多抑郁症患者的内心充满着:

  • 对自己的失望

  • 对他人的愤怒

  • 对现实的无力

但由于从小被教导“不能发火”“要听话”“情绪不被允许”,他们学会了:压抑愤怒 → 忍耐 → 否定自己 → 惩罚自己于是,自伤成为了一种无意识地“还债”过程,不是因为他们真觉得自己该死,而是内心那个“从没被接纳过的自己”一直在喊:“我很差劲,我必须付出代价。”


四、求救的方式——当语言失效之后

很多人以为,自伤就是在“博关注”。但在心理学中,这更像是一种非语言性的求助信号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长期:说出来没人听、求助时被嘲笑、表达被压制甚至打断。他最终可能会用行为说话:“你看不见我在痛,我就让你看见血。”这种表达极端、沉默的哀求,常常被误解、被忽视,最终让来访陷入更深的孤立感。



自伤不是终点,而是痛苦走到极限的出口

抑郁症患者的自伤行为,背后往往藏着一句话:“我已经没办法再承受了。”他们的世界不缺“批评和建议”,缺的是“看见”与“陪伴”。

自伤不是“脆弱”,而是“情绪爆炸却没出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当你看见有人自伤,请不要责怪他为什么“这么极端”,而是想一想:他已经经历了什么,才走到这一步?


我们能做什么?对当事人:

  • 别急着自责,你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

  • 寻找替代方式表达情绪:写日记、画画、喊出来、运动

  • 尝试建立支持系统:找信任的人、咨询师、团体支持

  • 不要说:“你这是吓人”“你就是想引起注意”

  • 而是说:“我在,你可以告诉我,或者我们一起找人帮你”

  • 记住:理解+陪伴+专业干预,是你能做的最好组合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