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你的自我够强大吗?三个问题助你探索“主体性”

作者:魏娜   2025-08-25   23次阅读   0个赞

主体性指一个人作为独立个体,能自主思考、决策,并对自身行为负责的特质。

主体性强的人,拥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与价值观,能独立决策、自我负责,主动选择人生目标,善于经营深度关系;有强烈自我驱动的学习动机,在挫折中反思进化,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更强的掌控和幸福体验。

 

那么,你想知道自己是否是有主体性的人吗?试着回答下面几道题:

 

第一个问题:  

比如你在家工作的时候,朋友抱怨“你不陪我逛街,你不够重视我,我好可怜啊”,然后你——

 A 立刻妥协放下手头重要工作,去陪陪朋友; 

 B 抱歉地告诉他,你今天的计划就是要完成这个工作,坚定按计划行事。  

不好意思,其实这是个陷阱题。主体性其实无法根据表面行为判断,核心在于自我觉醒的程度。一个人看起来很独立,或者很在乎关系,都不是主体性的判断标准。

如果你选择当下对朋友妥协,不是因害怕失去关系或过度在意他人评价,而是出于对朋友的珍视,认为此刻陪伴价值高于工作进度,并能坦然接受搁置工作的后果,那么这体现了主体性,你的选择包含“理性的温度”。

反之,如果害怕被贴“自私”“冷漠”标签,甚至未加思考就下意识顺从的选择,可能无意识里有很多需求是“在关系中获得认可”,这可能意味着主体性还不完整。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当下选择果断,但事后陷入深深内耗和自我怀疑,表明他们当下并未清晰认知真实需求,只是出于习惯性反应,对自我的模糊也是主体性的薄弱。

或者人们以为自己清醒,其实更隐蔽的陷阱是“合理化自我欺骗”——比如有人会用“我是自愿选择陪伴”的说辞掩盖不敢拒绝的软弱,用“工作需要”粉饰逃避亲密关系的恐惧。

这提示我们,检验主体性的黄金标准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是否包含对真实自我的诚实对话。

 

第二个问题:  

你在会议中提出一个创新方案,议论声七嘴八舌,有很多否定意见,此时你会: 

A用自己的理由反驳,若仍不被认可也会坚持思考的价值; 

B立刻自我否定并撤回方案,之后长时间回避提出新想法,害怕再次被否定。

不好意思,这又是个陷阱题。有主体性的人并非“不在乎他人看法”,而是对他人评价具有选择性关注和理性过滤能力。他们的核心特点是:以自我内在标准为锚点,而非被他人评价左右决策或情绪。

他们会区分哪些是大家情绪化的指责、贬低或赞美,哪些是他人投射或者其它动机的意见,他们重视与自身目标相关、具建设性的意见,不会为了显得有决断力而拒绝他人,也不会因为害怕和恐惧放弃自己观点,因此需要观察内在心理过程才能判断主体性。

 

第三个问题: 

在重要的人生选择上,那些看起来跟着主流价值观走且走得不错的人,是没有主体性的人吗?

答案也不一定。比如更有出息、更有钱、更有社会地位的人,如果追求这些的出发点是自己真正想要,也心甘情愿付出,能接受自己得失各是什么,那没问题;但大部分人是在攀比中被动逼迫中追寻主流价值的高位。

两种动力完全不同,追寻路中自己损耗也不同。如果你的人生看起来走得不错却感觉非常疲惫,也许该好好问问自己是否在自己的主体里。丢了主体性的人,往往总会有一种说不出、但哪里又很不舒服的感觉。

 

 有主体性的人如同“自己人生的编剧”,而非被动出演他人剧本的配角。一个人如果有主体性,很难不成功:

首先,这类人往往在自己认定的专业上长期深耕,会更早做出成绩——因为他们清楚“自己要成为谁”远重于“别人期待我成为谁”。他们从不把时间浪费在“证明自己合群”或“维持表面关系”上;他们会考虑他人想法和感受,但不会下功夫做“符合他人期待”的表演。

心理学中的“自我一致性理论”表明,当行为与价值观一致时,人的执行力和抗挫力会提升30%以上——这正是长期主义者的核心优势。

其次,能精准捕捉内心真实感受,因为对自己有所了解,他们做的选择会更贴近自己内心真实所需,较少让自己陷入情绪冲突。同时,能够适当“客体分离”,能对人同感共情,但不会轻易陷入他人的情绪漩涡,深刻理解“谁的课题,谁负责”。  

再次,对自己的感受肯定并且接纳度高。他们疲惫时不强迫自己“必须积极”,委屈时不压抑“应该大度”,而是坦诚接纳“我需要休息”“我有权不满”,不会自责或羞耻“我怎么嫉妒了”。

他们对自己的感受有着清醒的温柔。这种对自我感受的确定和理解,让他们能够让自己感受流动起来,避免陷入因为讨厌和反对某一种感受后的二次心理内耗。

 

“主体性”并非“人格完美的模板”,而是人们追求成长的过程,不是非黑即白的开关,而是像一棵树的生长。事实上,天生主体性很圆满的人并不多,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有所感触,说明你内心藏着对“主体性”的渴望——这份觉察,正是改变的起点。

主体性建构实质是持续终生的自我勘探工程,这一路可能很慢,但每一步都作数。它要求我们不断追问:这个决定是外部压力挤压出的形状,还是内在生命自然生长的姿态?每一次自我认识和重新选择都是雕刻自我主体性的手术刀,在疼痛与清醒中,我们逐渐触摸到“我之为我”的精神轮廓。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