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幼儿园开学之际,都是老师们最辛苦的时候,因为刚上学的宝宝离开妈妈,离开熟悉的环境会出现分离焦虑,孩子上学时会哭,父母去接的时候也会非常委屈,这属于正常的分离焦虑,但是有些孩子上小学甚至大学离开家上学,也会难舍难分,非常痛苦。也有成年之后因为情感问题依然有很强的分离焦虑,会在关系中拧巴、痛苦,因为容易放大分离所带来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来源于婴幼儿阶段那无法承受的分离之苦。
01
当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是非常脆弱无助的,需要母亲的乳汁,情绪的安抚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我们每个人出生后最大的需求就是需要母亲。但,总有一天,要和母亲分离,所以健康的成长顺序是,在需要母亲的时候,可以依赖,在离开的时候,不被束缚。如果这个顺序是反的,就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可能会引发心理问题。
发展心理学中提到0-1岁是一个人信任感形成的关键期,婴儿对母亲的信任是其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如果此时母亲大部分时间能保持愉快情绪、频繁逗笑互动时,宝宝会将母亲视为“可信赖的存在”,进而泛化到对周围环境的积极认知。若0-1岁需求被忽视,可能导致“信任危机代际传递”:成年后难以信任伴侣或子女,甚至在育儿时重复“忽视型”模式。
此时妈妈和婴儿长时间分离,可能引发分离焦虑,表现为持续哭闹、拒食、睡眠紊乱等症状。因为认知能力的有限,婴儿无法理解分离的暂时性,容易把母亲离开解读为“永久失去”。当然在一岁之后与母亲或者重要养育人的分离同样会引发分离焦虑,严重程度和孩子对于养育人的依赖程度成正比,所以妈妈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儿科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通过研究观察到“婴儿没有母亲实际上无法生存”,所以分离焦虑源自这样一种事实:没有人照顾,我们就会死去。
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中,分离是一个悲伤的词语,宋词当中有大量描述分离的句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词中大量关于分离的描述与当时的战乱有关,也反映了分离带给人们的巨大痛苦。
02
对于三岁之前的孩子来说,会有永不间断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只有妈妈能满足,妈妈短暂的离开不会对孩子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长时间的分离会让孩子觉得遥遥无期,变成长久的等待。成人视角的一小时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天,成人的一天可能是他们的一个月。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对于一个孩子,等不来妈妈所面临的恐慌是多么严重,当他无法用语言表达那份恐惧的时候,只能通过不断地大哭、尖叫、拳打脚踢来表达,或者变成一种绝望,无言的冷漠。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认为:婴儿天生具有寻求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接近的行为系统,这种依恋关系的核心功能是提供安全感。照顾者作为“安全基地”,使婴儿能在探索环境时获得情感支持;当面临威胁时,照顾者又成为“避风港”,帮助婴儿缓解焦虑。及时、恰当的回应会促进安全依恋的形成,而忽视或不一致的回应可能导致不安全依恋。
当婴儿和母亲不能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的时候,母亲的离开就会引发孩子的分离焦虑,其表现形式会有焦虑型和回避型,焦虑型会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极度的情绪波动,如哭闹、挣扎等,且在母亲返回后也难以安抚,他们的分离焦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回避型对母亲的离开或出现反应较弱,甚至表现得漠不关心。然而,这种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分离焦虑,而是可能通过压抑情感来应对分离。
婴儿期的分离会使伤痛永远留在心里,遇到类似的情境要么情绪激烈要么内心冰冷。
03
早期的分离体验也会在成年形成一些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问题。比如担心自己可能会被抛弃,便缠着爱人“别离开我,没有你,我就一无所有了”,也担心别人会背叛自己,会牢牢记住别人的错误,或者对对方的小错揪住不放“我就不该信任你,你果然会这样”。也会因为担心被拒绝而不敢提出正常的需求,担心令他人失望,无法承诺。因为害怕分离,活得谨小慎微。
“爱是生命的血液,爱是分离中重聚的力量”,只有经历亲密无间的爱,人才得以走向分离。母亲是我们生命中第一个爱人,她给予的爱也奠定了后来人生中爱的模型。然而母亲未必需要完美,正如温尼科特所说,足够好的妈妈就是一种完美的体验,她可能会及时回应,也可能会厌烦、发火,但60分就足矣。母亲不仅仅是提供食物的那个人,更是温暖与安抚的来源。
心理学上著名的恒河猴实验用残忍的方法揭示了母爱的本质,恒河猴的基因和人类的非常相似。在实验中将一些刚出生的幼猴和母亲分开,一个是用铁丝制作的妈妈,安装上了能给猴子喂食的哺乳装置。另一个绒布制作的妈妈,上面什么也没有。在实验中发现,幼猴除了进食外,都会与绒布猴待在一起。我们发现就算是动物,对亲密的需求也是远远大于食物的需求。后来那些经历过实验的猴子,变得非常自闭和抑郁,会刻意远离猴群,甚至有些猴子有一定的自残倾向。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成年人有时即使面临一段糟糕的关系,也难以离开,因为依恋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最基本的需求,尤其对于有分离焦虑的人来说,离开更是巨大的丧失。
04
面对分离焦虑,我们可以选择接纳,通过一些方式去做出调整,带着这样的症状以适应的方式生活下去,或许无法完全消除,但不代表我们一定会深陷其中,无法改变。在生活中可以尝试以下的方式:
(1)自我调节
在面临分离的时候,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者做感兴趣的事情,如阅读、绘画、运动、看电影等。使自己处于忙碌状态,从而减轻分离焦虑症状;分离焦虑严重的时候可以深呼吸,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再缓缓地呼气,重复几次。深呼吸可以帮助减缓呼吸速率,从而舒解压力和不良情绪;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恐惧来源,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焦虑。例如,通过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和想法,更好地识别自己的情感模式,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并思考应对策略。
(2)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与他人保持适度的距离,避免过分依赖。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的自我,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交圈子,不过分将情感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
(3)心理咨询
通过咨询识别负面思维,例如“他离开我就没人照顾我了”“分离意味着我会被抛弃”等。分析是否合理,并用更积极、现实的思维方式取代它们。
(4)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获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他们可以在你感到焦虑时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实际的帮助。
分离焦虑,是一生的痛,也是一生对妈妈的渴求,但心里的妈妈可以重新塑造,安放于心。也许是一段健康的关系,也许是一段治愈的体验,只有主动创造,生活才会发生改变,旧有的模式才不是框住我们的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