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发现自己很小就有解离的体验

ydl201910074981  

童年(初中之前)整体来说幸福温馨顺利,但是我现在去回忆几乎回想不起具体的快乐和回忆,反而许多另我觉得费解和困惑的记忆更加清晰。

我没有遭遇过重大创伤,至少记忆里没有。可能认知的方式让我更偏向于抽离的观察。我对童年比较深刻的印象,就是我站在校园的阳光下,看周围的一切,孩子们的脸在笑,但是我却觉得非常费解和困惑,我再也无法理解我熟悉的环境的构成,每天都见的校园好像那么的遥远和陌生。现在再回想感觉和解离的描述很相似。

唉,就是我明明站在校园里,却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我存在的根基是什么?我日复一日地上学,每天来到学校,夜晚回到家里,每天开心地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真的存在于此吗?为什么我站在每天都要来的校园却没有归属,我为什么找不到家。 大概是最早的解离体验吧,我在小学的时候时常有这样的感觉,而且从低年级起就有过这样的体验。

小学时,我有时候觉得大家离我很遥远,我怎么也融不进去,就算刚刚还在一起玩一起笑,可是马上他们又离我很远了。这种时候我感觉很害怕、不安和孤独。

我想知道这一切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会有特别不好的影响吗?

回答
最佳答案
王玲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壹点零的心理咨询师王玲。
心理学角度来看,你童年的这些体验并非“异常”,更可能是早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种“认知探索”与“情感隔离”的交织状态,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解释:
1. 早慧的自我意识与“元认知”萌芽
小学阶段正是自我意识从“模糊”向“清晰”过渡的时期,而你可能更早地进入了“元认知”状态——不仅在体验当下,还在“抽离出来观察自己的体验”。比如你站在校园里思考“存在的意义”,本质是早期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探索,而非真正的“解离”(解离通常伴随创伤后的意识断裂,而你无创伤且能清晰回忆细节)。这种抽离观察,更像是一个孩子在尝试理解“我是谁、我和周围是什么关系”,只是比同龄孩子更早启动了这种深层思考。
2. 情感感知的“敏感型偏差”
你提到“能看到别人笑,却融不进去”“刚一起玩,转眼觉得遥远”,这可能源于你天生对“情感联结的稳定性”更敏感。对普通孩子来说,“一起玩”就是单纯的快乐,但你会更在意“这种联结是否真实、是否能持续”——当玩伴的注意力转移时,你会放大“被疏远”的感受,进而引发不安。这不是“融入能力差”,而是你对“情感安全感”的需求比同龄孩子更细腻,一旦感知到联结的“短暂性”,就会本能地退回观察状态。
3. “意义感”的早期追问(而非无意义感)
你困惑“上学、回家的意义是什么”“我是否存在”,这其实是非常积极的心理信号:你不是对生活麻木,而是早早开始追求“行为背后的意义”。很多孩子童年的快乐停留在“即时满足”(比如玩玩具、吃零食),而你已经在追问“重复的日常有什么价值”,这种追问本身是自我意识成熟的表现,只是当时的你无法用语言清晰解释这种感受,只能转化为“困惑”和“孤独”。
会有特别不好的影响吗?大概率不会,甚至可能成为你的“心理特质优势” ,但需注意:
优势层面:这种早期的“抽离观察”和“意义追问”,会让你长大后更擅长反思、共情(能敏锐捕捉他人情绪)、且有更强的“自我觉察力”——比如你现在能清晰梳理童年感受,正是这种特质的体现,它会帮你在成年后更好地理解自己、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需注意的是:如果成年后仍习惯性用“抽离”来应对不安(比如遇到人际压力就退回观察状态,避免深度联结),可能会偶尔感到孤独。但只要你意识到“这种抽离是当年保护自己的方式,现在可以选择更灵活的应对(比如主动表达‘我刚才有点怕你不理我’)”,就能把这种特质从“困扰”转化为“优势”。
总之,你童年的这些困惑,不是“心理问题”的信号,反而藏着你的独特性——你是一个早早就开始“认真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孩子。那些“费解的记忆”之所以清晰,是因为它们是你早期“自我探索”的关键节点,就像一颗种子在土里悄悄扎根时留下的痕迹。如今你能回忆并梳理这些感受,本身就说明你早已在成长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当年的那些困惑,正是你成为“善于反思、内心细腻的人”的起点。
但愿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有任何疑问可以私信给我留言。

7个回答
刘潇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壹点灵心理服务者。能感受到您对童年那些疏离感的困惑,这份对自我体验的探寻本身,已是对内在感受的深切尊重。

后现代疗法视角的回应:
外化解构:将“费解与疏离”命名为 “观察者的迷雾”(非您本质),它是您幼时对世界独特的感知叙事,您“渴望理解与连接”的本意是真诚的探求,而非故障。
挖掘独特事件:回忆 “某个瞬间您未感困惑而沉浸于当下”的时刻(或许是一次游戏或交谈),这微小的例外是潜藏的 “临在资源”,可成为新故事的起点。
问题具体化:→ 用0-10分评估 “此刻回想童年疏离感的强度”(10=完全笼罩),若比以往低1分:这一分差异里发生了什么?
行动锚点:
尝试 “意义重写”:
“我曾经的‘遥远感’是我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它保护了我,并不妨碍现在的我找到归属与连接。” → 用此对话重构童年故事。
最后邀请:若用一种自然元素比喻您理想的连接感(如“午后穿透树叶的阳光”),它会是什么?过去哪次安然体验中曾触碰此感觉?

郭建波心理咨询师

你好!我是心理咨询师郭建波。你描述的体验我也曾有过,而且也有其他人也有类似的体验。原因需要去慢慢探索,你说童年没有重大创伤,但如果存在情感上忽视等也会对内心造成伤害的。你现在还有类似的感受吗?如果有这是需要去看看的。
管子自己,理顺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需要更多探索,可以私聊我。

冯珊珊心理咨询师

“我思故我在”感觉你是个很喜欢思考的人。也很喜欢思考很多和人生意义相关问题,尤其是在这么小的年龄就会思考这么深刻的话题,这在同龄人里是比较少见的。对你不是很了解但是你思考的这些问题让我感觉你是个很聪明且敏感的人,会观察到很多别人察觉不到的事情,这些特点可能跟你的遗传基因有关,也有可能跟你婴儿时期养育者对你的关照程度等有关,所以你可能会没有相关的记忆。其实每个人性格不同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感觉你这些性格的特点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的话可以找我们具体聊一下!

薛寒玉心理咨询师

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你真的找到了答案。也知道了原因。这会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吗?当我们在探索一个说不清的问题时,挖掘一下背后的动力可能会越来越清晰。

王秀芳心理咨询师

你好!看了你的信息,有一种感觉,好像你小的时候,在校园里就处于一个情感隔离的状态,所以以至于你回想不起来过去的记忆。
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或许和您的成长经历有关。
有什么影响呢?或许它会影响你现实的生活状态,或者说影响你感受、思考、行动的能力。

ydl201910074981普通用户

很感谢您的回复!我了解过情感隔离,这个我是认可的,但我无法溯源。我在人生最早期的一些记忆,幼儿园的一些痛苦体验中,似乎就优先采用了解离的手段,小朋友攻击我或者排挤我,我好像总是困惑和观察,其次才是防御,几乎不会反击。我认为我的小学就是延续了这种生存手段,察言观色然后规避风险,而非直接反应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