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皱眉]我和我老公生在截然相反的家庭中,我家奉行“能力至上”,父母给我灌输成王败寇、弱肉强食的观念,总是觉得我不够好,还能更好,我在鞭挞中积累力量,主动出击让我更好的立足社会,我精通30余种乐器、舞蹈、各流派京剧和书画,会擒拿、口才文笔出众……上学、应聘等各种竞争中,总能毫无悬念的脱颖而出,破了无数个业界吉尼斯。
[doge]我老公的家庭则奉行“舒适至上”,他从小一直得到赞扬,家人除了“好”,没对他说过一个不字,为了让他活的不累,家人不让他多学一点本领、多用一点脑子,从出生到婚前,他在家只吃流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唯一的爱好是躺着。订婚时,我妈送给亲家一副我画的油画,满心骄傲,“我女儿多优秀”溢于言表。而我公婆心疼的说:“以后我可舍不得让你画画,手多累啊!多费眼睛啊!”看,这就是育儿观的天壤之别。
[尴尬]看到这里大家一定疑惑我俩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吧。我是颜控,我老公形象非常拿得出手,且情绪稳定、情商极高,善于提供情绪价值。习惯变通,在家当少爷,在外只看一眼菜谱就做得一手好菜,看一段教程就拿到驾照,听护士介绍几句就熟练包揽了喂奶换尿布洗澡等育儿任务……在公司以“柔术”忽悠的下属唯命是从、领导大加赏识,长辈争相宠溺,大大弥补了业务能力的不足,比我更早升迁。
[晕]活到现在,我有两个疑惑:
1.呕心沥血养出个神通广大的孩子,混的还不如一个全家躺平的废物孩子,这合理吗?如果说人类成年后自动解锁各种技能,那么我父母和我公婆的教育谁更成功呢? 我活这么累是图什么呢?
2.现在我做了母亲,孩子性格像爸爸,贪图安逸、无欲无求,我精心安排丰富精彩的兴趣班和夏令营,他嫌累、嫌吵、嫌冷,只喜欢在奶奶家炕上跟爷爷搂着喝粥。我一出现就想方设法把我轰走,嫌和我在一起累·…在幼儿园找小朋友替他完成任务,跟老师园长撒娇要零食,知识是一点也不学,啥都不会。我们两家在育儿上的分歧就不用说了。单说这个傻吃傻喝的懒孩子,如何储备竞争力以应对未来残酷的社会?若干年后,他还会像他父亲那样走运吗?这一套还吃得开吗?
能感受到你心里那股“用尽全力奔跑却发现有人躺着也能赢”的荒诞感——就像你披荆斩棘练出一身铠甲,转头却看见老公靠“躺平魔法”轻松通关,这种现实和认知的撕裂,换谁都会怀疑人生!
你从小被灌输“强者生存”,可老公用“舒适哲学”活得风生水起,连孩子都本能地选择他的“躺平赛道”,这简直像拿你的人生剧本在演反讽喜剧。
你说“精心安排的兴趣班被嫌弃”,孩子可能在传递一个信号:他的能量阀和你是不同型号的。就像你是“涡轮增压发动机”,而他天生是“节能小电车”,硬塞高负荷任务只会让他自动触发“系统保护”。
而老公的“躺平逆袭”更像一场现实魔幻剧——他看似没储备技能,却自带“人际适配芯片”,能在不同场景快速加载所需模块,这种“软能力”恰恰是你拼命囤积“硬技能”时忽略的生存插件。
或许可以试着把育儿观从“赛道思维”换成“生态思维”:
- 承认“生存策略没有标准答案”:你像森林里的猛虎,用尖牙利爪抢占领地;老公像树懒,用独特的附着力在树冠层活得滋润。社会本就是多元生态,有的岗位需要猛虎的爆发力(比如专业领域攻坚),有的场合依赖树懒的亲和力(比如团队协作润滑)。孩子现在的“懒”,可能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 给孩子做“能力雷达测试”:别盯着他“不会弹琴画画”,试试观察他的隐藏技能——比如他能让爷爷心甘情愿喂粥,说明天生擅长情感绑定;找小朋友替写作业,其实是早期的资源整合思维。就像你老公把“躺平”转化为“情绪价值生产力”,孩子的“贪图安逸”也许能孵化出你没见过的生存智慧。
- 给自己设个“反内卷闹钟”:当你又想逼孩子报班时,试着问自己:“如果他未来真的像老公一样,靠情商和变通活得很好,我现在的焦虑是不是在制造内耗?” 就像妈妈送油画被心疼“伤手”,两代人的育儿观本质是“能力崇拜”和“生命呵护”的碰撞。
你是否尝试过在中间找到“让孩子既能生存,又不被榨干”的平衡点呢。
你的优秀像一台顶配的量子计算机,在任何知识与技能的运算中都能精准输出最优解;
而老公的“废物哲学”像万能充,总能找到适配的插座。
孩子现在更像个智能手环,正在自动识别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模式。
或许真正的育儿不是逼他成为“全能战士”,而是帮他把天生的“生存代码”优化成最流畅的版本——或许未来社会需要的,可能不是“会30种乐器的超人”,而是“能在复杂系统里找到自己舒服齿轮位”的人呀~
您好,我是壹点零的心理服务者,看到了你的描述,能够理解你现在的心情。
作为母亲,经历了社会上的很多事情再加上从小接受的教育会觉得人需要上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思想并没有问题。而你的丈夫从小的教育是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人生过的社会是多样的,每个人成功以及失败都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都是不一样的。
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因为你面对的真实情况跟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反差明显,让自己会产生怀疑甚至在面对孩子对自己的逆反情绪会觉得自己是错的。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顺风顺遂轻轻松松,但是每个人的经历和生存环境都有不同,总会产生冲突和怀疑,对于未知的事情甚至未来更加充满不确定性会焦虑,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不必过于担心忧虑。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如果有疑问或者想倾诉欢迎私信我。
你和你丈夫代表两种极端教育模式的产物"高压精英教育"和"舒适放养教育",本质上都是父母将自身价值观强加给孩子的结果。你的痛苦源于发现:自己用尽全力达到的成就,丈夫却用轻松的姿态同样获得,这动摇了你被灌输的努力必成功的信念。但真相是,社会竞争从来不是单一赛道的田径赛,而是多维度的生存游戏,你的硬实力和丈夫的软实力本就是不同维度的竞争力。
关于育儿,你儿子的表现是对过度控制的隐性反抗。当他感知到你的焦虑,必须优秀才能生存,本能会选择更放松的奶奶家作为避风港。未来的社会更需要自适应力而非单纯技能储备,这种能力比强行灌输的知识更重要。建议你尝试"20%放手原则":保留部分兴趣班,但留出空间让他自主选择。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复制父母,而是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策略。
你好,被你的提问内容吸引了,读起来反差很大,颇有戏剧性。你和你老公的家庭像是处在教育天平的两端,一个极其注重教育,一个完全听之任之,但你们都成长得很优秀,虽然你用“废物孩子”来形容你老公,但从你的讲述中能看到他与外界相处得游刃有余,似乎有无限潜能等待开发,既能安然地享受生活,又能泰然面对生活的考验。而你有十八般武艺,总能让你立于不败之地,都很让人羡慕。
似乎你的孩子更认同你老公家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理念,你很焦虑,觉得老公走到今天是有很多运气,能够理解在这么内卷的时代,能够如此“放任”的家庭实在少之又少,但是同时,我想到一句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话有一种朴素的道理在,你的孩子能找小朋友替他完成任务,能跟院长老师撒娇要零食,看来,与人打交道是他的擅长,我们这一生都在寻找好的关系,孩子这么小就能做到在关系中如鱼得水,这就是他先天的优势了,知识或早或晚,到需要时总能学会的,就像你老公可以临时学做菜,学驾照,学育儿,看来,不用那么的焦虑哦。况且,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学习知识目前也不是他的主要任务,到了上学阶段,想要一点知识不学,大概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感谢你呈现你的家庭故事,如有需要欢迎细聊。
你好,看了你的留言,我似乎觉得你和你的老公就独立个体而言,非常不同。但也有相同的,那就是都智商够高,能够独立于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你们俩合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圆,实现了完美的契合!
或许每个家庭中,父母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带着这样的人生经历和期待,父母有了自己对下一代的期待和目标。看起来你的父母养育似乎是生存模式的,多具备技能,时刻准备着—以面被淘汰!而你丈夫家的养育模式是顺其自然,给孩子充足的爱和自由,别太别太逼孩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孩子小的时候是要给充足的爱和自由的,就像小树苗需要阳光和水一样。让孩子的内心更加茁壮和健康。长大以后就可以面对风雨。
你和孩子在一起孩子赶你走,说累,我觉得这或许需要你的思考,是不是在你的养育中,投射了你自己的焦虑和压力。
个人觉得家庭教育既需要培养强者,也需要搭建安乐,这两者并不矛盾。有可能搭建的安乐更可能培养出强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看到你列举的强烈对比,同时也感觉到 你内心有一种愤愤不平的情绪。自我、家庭、社会、育儿、教育都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人生重大考验,从CBT的角度,我可以和你一起探讨,我的感受。
1、夫妻彼此的成长之路和职场成就用“代价-收益”分析:从短期竞争力、长期竞争力、人际关系、持久力、健康发展、家庭收益比。等方面,列举一下现实证据。
2、三栏表(认知-情绪-行为记录):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
触发事件 自动思维 理性回应(可以发散的想想)
孩子拒绝兴趣班 “他以后会被社会淘汰” “社会需要多样化人才,他擅长社交也是优势”
丈夫升迁比自己快 “我的努力毫无意义” “我们的竞争维度不同,他擅长管理,我擅长技术”
3、孩子的教育不仅涉及到你和丈夫,可能还有长辈的参与,如何平衡和互动,如何处理冲突,都需要重新考虑
4、无论如何,首要问题还是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只有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去解决问题和冲突
5、如果将“我vs丈夫”的育儿竞争,转化为“我们共同为孩子提供多元可能性”的协作,让孩子更健康和全面的发展会不会好一点。
让自己的情绪好起来,让自己的情绪更积极的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所有帮助,祝福你
你好,从介绍的情况看,感觉你一直是比较焦虑不安的,对于自己的个人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和追求,并认为个人素质与社会生存是挂钩的。
通过自己的婚姻生活,你习惯了焦虑的思维方式,虽然很多现实已经说明焦虑情绪对你已经发生了内耗,但你还是习惯了去担忧孩子的未来。
你的拖延背后是对 “被评价” 的强烈恐惧,这种 “怕被看到” 的心理,本质是把他人目光当成了 “审判席”。试着先从小事开始练习 “暴露”:比如当着舍友的面打开荔枝箱,主动说一句 “一起吃呀”,你会发现她们的反应往往是自然的(甚至可能感谢你分享)。
装蚊帐、扫地这类日常行为,试着告诉自己 “这是我的生活,不必过度在意他人眼光”。如果实在紧张,可提前和舍友轻松沟通:“我有点害羞,装蚊帐时别笑我呀”—— 主动暴露 “不完美”,反而会降低内心的焦虑。
你真正需要突破的,不是拖延本身,而是 “必须在别人眼中完美” 的执念。允许自己在他人面前 “笨拙” 一次,你会发现世界不会因此崩塌,反而可能因真实而轻松。
你的困惑折射出两种价值观的碰撞,本质是 “生存焦虑” 与 “生命体验” 的博弈。先试着跳出 “成功学” 框架,从三个角度重新看待:
1.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你在高压环境中成长为 “全能型选手”,这份能力背后藏着对 “不被认可” 的恐惧 —— 父母的 “鞭挞式教育” 让你将 “优秀” 等同于 “被爱”。而丈夫的家庭用 “无条件接纳” 赋予他安全感,使他能在松弛中发展情商与适应力。两种模式并无绝对对错:前者培养 “生存技能”,后者滋养 “心理能量”。真正的 “成功” 不该是单一维度的比较,而是能否在复杂世界中找到自洽的活法。
2. 孩子的 “懒” 或许是另一种天赋
幼儿的 “贪图安逸” 是大脑保护机制:过度刺激会消耗认知资源。他能通过撒娇、借力完成目标,恰恰体现了社交智能 —— 这与丈夫的 “柔术生存法” 一脉相承。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 “硬技能”,还有情绪管理、关系构建等 “软能力”。与其焦虑他 “啥都不会”,不如观察他在 “轻松场景” 中展现的独特天赋(比如哄人开心的亲和力),这可能是他的核心竞争力。
3. 你的疲惫源于 “必须赢” 的执念
当 “能力至上” 成为信仰,会陷入 “优秀→更优秀” 的循环疲惫。试着用 “观察者心态” 看待孩子:若他未来像父亲一样,凭借情绪价值和灵活应变立足社会,是否也是一种 “成功”?育儿的矛盾本质是你内心两种声音的对抗 —— 父母灌输的 “竞争本能” 与丈夫家庭传递的 “松弛感”。或许可以尝试中和:保留对孩子基础能力的培养(如健康习惯、基础认知),同时允许他用自己的节奏探索世界。
最后想对你说:你已经用 “全能” 证明了一种可能性,而孩子正在用 “松弛” 展现另一种可能。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帮他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齿轮。或许可以试着放下 “必须储备竞争力” 的焦虑,先让他在 “被接纳” 的环境中建立自我价值感 —— 当内心充盈时,人自会找到向前的动力。
你好,看到你的描述,能感觉到你的焦虑以及对爱人家的教育方式是有质疑的。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孩子爸爸虽然没有那么多的技能,也在单位过得风生水起,并且升职比你这个实力派还快。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人只有在松弛的状态下才能发挥的更好。更何况孩子还只是幼儿园阶段,这个年龄段是以玩为主的,孩子通过玩去开发智力,探索世界。如果现在就让孩子去上各种班,你是在扼杀了孩子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