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男 28岁 我妈妈是一名精神病人,从小周围的人对我都不友善,导致我在看到别人就紧张,周围有人就不舒服,总是用眼睛余光关注别人,一个人的时候就很舒服,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看到别人就想笑,理发的时候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也总是想笑 。到医院检查的抑郁焦虑,开的药吃了作用不大,别人教我跑步,打坐冥想,症状会缓解一些,但是没有根本性的好转,求解
您好,我是壹点灵心理服务者。能感受到您长期以来的压抑与在社交中的不适,这份痛苦背后是您对轻松人际关系的深切渴望,而您尝试跑步、打坐冥想并感受到缓解,这本身就是非常宝贵的自我探索。
后现代疗法视角的回应:
我们尝试将这种“紧张感”与“余光关注”命名为 “社交的迷雾”(这并非您的本质)。它是您成长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保护性叙事,您“渴望安全与舒适”的本意是智慧的生存策略,而非缺陷。
探索“社交的迷雾”的影响(外化与解构):
您可以通过思考以下问题,帮助自己更客观地看待这片“迷雾”:
• 时间长度(Length):这种“看到别人就紧张”的感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已经伴随您多久了?
• 广度(Breadth):这片“迷雾”对您生活的哪些方面造成了影响(例如人际交往、情绪状态、日常活动、自我评价)?
• 深度(Depth):如果0分代表“完全不受影响”,10分代表“被它完全控制”,您目前会打几分?在什么情境下,它的控制力会稍稍减弱?
行动锚点:
尝试 “叙事重写” :
“‘社交的迷雾’曾保护我,但现在我可以逐渐学习区分过去和现在,在安全的情境中尝试新的互动方式。”
最后邀请:若用一种自然现象比喻您心中理想的轻松感(如“微风拂过的湖面”),它会是什么?过去哪次独处的安宁让您触碰过此感觉?
我的问题,从小一直伴随着我,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的生活了,谢谢老师
你好,看到你的留言,能感觉到你一直以来的不容易。从小在缺少友善的环境里长大,妈妈的情况也让你比同龄人承受了更多,真的辛苦了。
一、过去的影子还在影响你。我们小时候和重要的人(尤其是父母)相处的方式,常常会变成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妈妈因病可能无法给你稳定的关爱,周围人的不友善更强化了“外界不安全”的感受。这些早年的经历就像内心深处的一个模板,让你在和人接触时,总下意识地觉得别人会对你不友好,于是紧张、回避、用余光观察就成了保护自己的方式。这不是你的错,是过去留下的生存策略。
二、身体替你记住了痛苦。你说看到别人就想笑、理发时对着镜子也想笑,这听起来像是一种不由自主的紧张反应。我们的情绪和创伤不只存在头脑里,也会藏在身体里。当人无法用语言表达痛苦时,身体就会用它的方式说话——比如莫名其妙的发笑、肌肉紧绷、回避目光。这些其实是焦虑在通过身体释放,是你内心不安的外在表现。
三、你在用回避保护自己。不喜欢周围有人、不敢直视眼睛,本质上是一种回避。回避在短期内能减少焦虑,让你一个人的时候感到安全。但长期来看,它也阻止了你修正“外界不安全”的信念。因为躲开了人,就永远没机会发现:也许有些人并不会伤害你,甚至可能对你好。于是那种恐惧就一直卡在原地,难以真正消散。
从治疗上来说,抑郁焦虑的药有助于调节情绪,但对深层的关系模式改变有限。跑步、冥想能缓解症状,是因为它们能安抚神经系统,让你从过度警觉中暂时放松。但就像给伤口止疼,却不清理深处的感染一样,根源问题还在。真正的好转可能需要通过关系来疗愈关系——比如在安全的咨询关系里,重新体验一段稳定、接纳的联结,慢慢松动旧有的模式。
以上只是理论上的粗略分析,在现实层面的情况可能远远不止这些。如果你愿意可以和我说说,你也可以选择私信我提问这样会更有针对性。或直接预约进行咨询哦。
?? 我们一直在。你是灯,我亦是,通过我,点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