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心理咨询的最大认知陷阱——“即时满足”

作者:王丽平   2025-09-06   59次阅读   0个赞

b2dc29a470dec312ae36c972563b3260.png



开    

被误解的“治愈”


闺蜜又又又要换心理咨询师了


这已经是她一年内换掉的第3“咨询师,而和这位咨询师的工作还不足2个月


闺蜜给出的理由是咨询师最初提供的打包咨询服务、共情满足的确让我很爽,但心理困境并未真正触及反而是第二任咨询师的一些话让我回味至今。


这可能就是心理咨询最大的认知陷阱——我们误以为被共情、被满足就是治愈,却不知道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对“即刻满足”的拒绝


大众将心理咨询等同于“情感按摩”,追求快速的情绪安抚时,却忽略了心理咨询的真正目的——促进心理功能的完善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内在革命”,它不承诺永远风和日丽,但会赋予你穿越暴风骤雨内在力量。


01

心理动力学警示:当“满足”成为症状的共谋


危险的退行:喂养痛苦,还是转化痛苦?

心理动力学将人的心理结构比作地层:表层是意识行为,深层是潜意识中未被处理的冲突。许多来访者进入咨询时,会无意识地将咨询师投射为“理想父母”,要求对方满足自己早年未被回应的需求——即时安慰、绝对认同、无限包容。


一位中年女子M,童年长期被父亲贬低,进入咨询后不断要求咨询师肯定的每个决定。初期咨询师给予大量支持,但很快发现:来访者并未发展出自主判断能力,反而陷入“肯定成瘾”——每次决策前必须获得咨询师认可,否则便陷入瘫痪性焦虑


这正是弗洛伊德所指出的“强迫性重复”陷阱:若咨询师一味满足退行需求,等于在潜意识层面认同“你确实无力为自己负责”,反而强化了来访者的婴儿化状态。如同给骨折患者注射麻醉剂,虽缓解疼痛,却阻碍骨骼真正愈合。


今日“虚假治愈”带来的暂时性满足,却可能让你在未来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第一种情况可能成为功能替代。咨询师成为来访者的“外部心理器官”,取代其思考、判断和承受焦虑的能力心理依然固着于原地。


第二种情况形成关系成瘾。咨询关系演变为新型依赖,来访者通过不断制造危机来博取维持关注进而沉溺于“满足成瘾”的幻想迟迟不醒。


最严重莫过于第三种情况,造成创伤固化。那些未被处理的冲突“满足幻觉”包裹,如同用保鲜膜封存腐烂伤口而创伤却从未被真正疗愈。


心理动力学的工作核心,正是通过“节制(Abstinence)”原则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咨询师不充当全能的拯救者,而是成为一面“有温度的镜子”,既映照出来访者的痛苦,也反射出其未被觉察的心理模式。


正如精神分析家比昂所言:“我们要做的不是满足渴望,而是理解渴望背后的意义。”


02

自体心理学启示:从“满足需求”到“建构功能”


镜映的本质:照见潜能,而非重复赞美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提出,健康的心理发展需要以下三类“自体客体经验”。镜映(Mirroring——“我被看见”的确认感、理想化(Idealizing)——“我可以依附”的安全感,以及孪生(Twinship)——“我属于人类”的归属感。


这些需求绝非通过简单满足即可实现。


L总在职场中感到“不被重视”,要求咨询师每天微信鼓励自己咨询师并未顺从,而是问道:“如果我拒绝赞美,那个觉得自己‘毫无价值’的声音会是什么样子?” 随着讨论深入,来访者逐渐意识到:他对肯定的饥渴,源于童年时只有考满分才能获得父母关注。那些“求表扬”的行为,实则是成年后的自己仍在向内心那个惊恐的孩子证明:“我值得被爱。”


真正的镜映,是帮助来访者区分“我需要什么”与“我为什么需要”。当咨询师拒绝扮演“赞美机器”,转而引导来访者觉察需求背后的心理模式时,镜映就从“情感奶瓶”升级为“心理脚手架”——它不再喂养匮乏感,而是建构起自我确认的能力。


理想化的蜕变:从依附到内化

科胡特曾描述一个经典过程:来访者最初将咨询师理想化为“全知导师”,随着咨询推进,这种理想化逐渐转化为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关键在于——咨询师需要承受住被理想化的压力,既不因自恋膨胀而过度介入,也不因恐惧完美形象破裂而退缩。


L曾长期深受强迫症状困扰,他希望咨询师能为他制定每日行为清单,声称“只有你能救我”。咨询师回应:“如果我给你清单,相当于在说‘你没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但我不相信这是真的。” 


这句话成为L心理治疗的转折点。当咨询师拒绝充当“控制者”,来访者反而开始探索自己的焦虑触发机制,最终发展出个性化的应对策略。


03

心理功能完善的三个维度



认知升级:从“自动化反应”到“心智化思考”

心理动力学“心智化(Mentalization)”描述人类独有的能力在情绪风暴中暂停本能反应,转而思考“我为何如此感受”。


一位总在冲突中摔门而去的男士,经过咨询学会在愤怒时自问:“此刻的我,是30岁成年人在生气,还是那个7岁被父亲羞辱的男孩在反抗?” 这种将情绪转化为心理叙事的能力,标志着大脑从“应激指挥部”升级为“意义生成器”。


情绪管理:从“情绪发泄”到“情感涵容”

温尼科特提出“抱持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理论指出,好的咨询师如同“心理子宫”,既能承接来访者的极端情绪,又不会因恐惧而将其立刻“排出”。


面对边缘型人格来访小A屡次自杀威胁咨询师基于风险评估后的平静回应:“我听到你此刻的痛苦和挣扎,也相信你有能力和我一起面对它...”这种“不随情绪海啸颠簸”的稳定存在,恰是最终帮助来访者内化出自我安抚的能力。


关系重塑:从“重复创伤”到“创造新生”

客体关系理论指出,人类总在无意识中重复早期关系模式。


A逐渐发现,伴侣的每一次冷暴力似乎都与她每次争吵后刻意激怒对方的行为相关仿佛在重演童年时通过激怒母亲获得关注的模式。当咨询师拒绝配合她“被抛弃”的剧本,转而探讨“为何你认定只有痛苦才能维系关系”时,新的关系可能性开始萌芽。


04

警惕“伪治愈”:识别心理咨询中的替代陷阱


当前心理服务市场存在两大风险模式。


消费主义陷阱将咨询包装为“情感奢侈品”,承诺通过高频次、高情感密度的服务实现快速治愈;技术主义陷阱通过过度依赖量表、话术模板,将复杂心理过程简化为“三步解决问题”。


这些模式共同的特点是:用短期满足替代长期成长,用外在方案压制内在冲突。


比如当下流行的“假性心理咨询”。


快餐式咨询宣称“包月包治情感问题”“五步解决职场焦虑”——人的心理不是方便面,真正的改变需要文火慢炖。


算命式咨询叫嚣“你这都是原生家庭的错!”“听我的三步秘籍”——贴标签不能解决问题,就像知道感冒名称不等于痊愈。


闺蜜式咨询告诉你“我前任也这样!你应该…”——过度共情就像一起掉进情绪泥沼专业咨询需要保持清醒


真正的心理咨询应如科胡特所强调的——“不是消除症状,而是让来访者获得症状之外活着的能力。”


结  语

心理咨询的本质,是邀请你参加一场“心理成年礼”


闺蜜最终决定,重新回到第二任咨询师那里,开启一段痛苦并快乐的探索之旅。她期待自己终有一天不再依赖任何人也能自由地飞翔。


她逐渐明白,专业咨询师拒绝满自己的某些需求时其实是在告诉“我相信你有能力承受这份不安,并从中长出新的自己


这过程如同锻造宝剑:  
烈焰灼烧不是惩罚,是为淬炼钢的韧性; 

千锤百打不是伤害,是为重塑金属的形态;

 最终收剑入鞘的平静,来自知道

“我已准备好面对世界的锋利与柔软”。 


 真正的心理治愈,从来不是找到永远保护你的铠甲,而是让你成为自己的铸剑师。

【&文中案例全部为模拟案例。个人原创,原发个人公众号】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