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神情焦虑的妈妈向我抱怨:“我家孩子吃不了苦可怎么办?”类似的声音并不少见。也有领导也感叹,“如今的年轻人不愿加班,追求朝九晚五的生活,这样怎能担当大任?”,
其实很多家长满足于孩子到家就一头钻进书房,认为这就是认真学习,殊不知,如果方法不对,对着一道题冥思苦想一夜,也一筹莫展,时间久了,累坏了身体,而于学识提升毫无裨益。这“苦”吃得反而有害身心健康。
记得自己二十多岁初入职场时,曾在日记本扉页郑重写下:
“不愿吃苦,不能吃苦的人,往往吃苦一辈子。”
二十年过去,回望来路,吃苦耐劳确实带我跨越诸多挑战:顺利完成学业,事业逐步稳定,家庭和睦,过上了曾向往的宽裕生活。如果故事停在这里,那无疑是“吃苦哲学”的胜利,但人生往往比格言复杂。
但由于常年紧张劳碌,透支体力精力,又忽视健康保健,我在四十岁时就历经一场大病。手术、输血、频繁进出医院,不仅自己痛苦,也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抹去的记忆。也许正因如此,当我向她强调“人要能吃苦”时,她注视着我的眼睛,认真地回应:
“妈妈,如果你能吃苦,就会吃一辈子苦。”
那一刻,我愕然无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年轻人并非抗拒努力,而是开始反思“吃苦”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如此执着于要求下一代“吃苦”?这背后,或许折射出许我们自身对未来的隐性焦虑。我们希望下一代复制自己的路径,认为吃苦是安全感的来源、是向上攀登的阶梯。
新一代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如果有更好的方法,可以不吃苦也能做的很好,为什么非要吃苦?享受现有条件、珍惜身心健康,遵循规律寻求适合的方法,难道不是更高效的策略?”他们相信,良好的心态与健康的身体能带来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开阔的思路,助于真正解决问题。
孩子的反驳令我深思。“吃苦”精神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吃苦”只是一种方法,而非目的
诚然,有些苦,必须吃。为了集体福祉或长远价值。比如革命年代艰苦卓绝斗争甚至付出生命的革命前辈。新时代,为理想扎根奋斗的科学家、劳动者,这种吃苦是信念支撑下,清醒坚定的方法论选择,而非惯性思维式的盲目自我消耗。比如如果做一件事方法错误,即便是夜以继日,也是无济于事甚至南辕北辙。
若把“吃苦”当作信念本身,甚至异化为道德标准,就可能陷入“毛毛虫效应”的困局。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做过一个实验:毛毛虫围圈爬行,首尾相接,即便食物近在咫尺,它们仍因循守旧、直至力竭而亡。许多人何尝不是如此?固守既定路径,重复过往经验,误以为“苦行”即是“正道”,却从未想过是否还有其他可能。
《道德经》言:“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
剧烈的风雨尚不能持续整天,何况人生?长期透支身心,终会遭遇反噬。
可持续的奋进,应建立在对规律的尊重、对方法的讲求、对效率的追求之上。跳出“苦”的迷思,才能看见更广阔的路。
我们应欣慰,新时代奋斗者,开始挑战盲目吃苦的价值观。这并非逃避责任,而是强调智慧、创新与平衡。他们不是不能努力,而是不愿盲目低效的劳动;不是拒绝付出,而是更懂尊重规律,珍爱根本。
作为父母、领导者,或许我们更应放下成见,去倾听这些不一样的声音。敢于打破常规、提出新思路的人,往往正是未来所需要的有勇气、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柔弱胜刚强”。中国传统哲学早已启示我们:柔韧比强硬更有生命力,开放胸襟与适时放手,比一味猛冲控制更能成就长远事业。
吃苦不该是目标,而是有时需借助的工具;不是值得歌颂的美德,而是不得已时的方法。
真正难的不是“能吃苦”,而是知道何时该吃苦,吃什么苦,何时该停止,何时该坚持,何时该转换思路。
我们最终希望的,是他们有能力、有智慧,走出属于自己的、更从容的人生路。
穿过“如果你能吃苦......”,来到“如果实现你想要的生活,现在你要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