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别让隐形创伤误终身

作者:魏娜   2025-08-24   21次阅读   0个赞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提起“创伤”,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地震、车祸这类重大灾难性事件,下意识将其等同于严重且罕见的极端经历。然而在心理学视角下,创伤的范畴远比大众认知的更为宽泛,尤其是复杂性创伤,它就像隐藏在生活褶皱里的暗线,在我们身边广泛存在,它悄然发生在无数人的成长历程中。比如,那些在成长过程里长期被父母贬低、否定,感受不到情感支持的孩子;或是长期目睹父母冷暴力,家庭氛围压抑窒息的青少年;又或是长期处在校园霸凌、PUA 环境中的人,他们都在经历着复杂性创伤。这种创伤具有隐蔽性,不像一次性的创伤事件那样具有明显的冲击性,但可怕在它的“持续性”,它在日积月累中更严重的侵蚀着个体的心理世界。简单的创伤事件,通常是由单一、突发的意外或冲击性事件引发,比如一次意外车祸、一场突发的人际冲突。这类创伤往往能被清晰界定发生时间和场景,人们的防御反应也相对直接。当事件结束,随着时间推移和自我调整,多数人能够逐渐恢复心理平衡。而复杂型创伤,更容易成为人格的烙印。

 

一些相对短暂、单一的创伤事件,比如一次失败的面试、一段短暂的情感挫折,人们可能会采取一些防御策略来缓解当下的痛苦。例如,有人在面试失败后,可能会用“那家公司很差,我还看不上呢。” 这样的合理化想法来安慰自己,这种防御往往只是暂时的不适应策略,随着时间推移,当个体逐渐走出失落的情绪,通过一些点拨或者反思,很可能愿意触达更深的真相:“那家公司的要求不适合现在的我,但我如果很想去,可能试着再哪方面进步一下。”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成长和新的经验,这种防御策略就会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如果人们处于长期的复杂型创伤中,也就是创伤环境是长期的(来源家庭或抚养者),孩子就需要稳定的心理防御来应对外界伤害,防御机制被迫持续高强度运作,就像一层厚厚的盔甲,逐渐与个体的自我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模式融为一体,最终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深刻影响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和生活状态。在我的临床个案中,发现很多养育者可能是没有得到帮助或者疗愈的“隐形患者”,长年的在创造“隐形伤害”,这些功能缺失的养育者非常容易制造复杂型创伤。比如:

 

情感忽视型家长

 

如同情感世界里的“隐形人”。他们对孩子的喜怒哀乐不闻不问,当孩子兴奋地分享校园趣事时,得到的回应可能只是冷漠的 “嗯”;孩子遭遇挫折伤心哭泣时,他们也只是敷衍地说 “别闹了”,或者他们表现的更像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长期在这样缺乏情感互动的环境中,孩子会逐渐觉得自己的情感需求是不被重视、不被允许存在的,这种持续性的情感剥夺,使得孩子的内心世界逐渐荒芜,形成难以愈合的创伤。

 

过度控制型家长

 

他们将孩子的人生当作自己的“生命延续”,孩子的兴趣爱好、社交圈子、未来职业规划,都必须按照自己设定的剧本发展。,连孩子穿衣打扮、交朋友这样的小事都要横加干涉,一旦孩子反抗就施以指责和情感撤出为报复。在这种高压控制下,孩子的自我意识被不断压抑,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剥夺,长期处于恐惧和自我怀疑中,孩子有可抗运用“压抑”的防御机制:将痛苦的记忆、想法或情感强行推出意识层面,仿佛它们不存在,或者压抑自己真实感受和欲望。

 

情绪不稳定型家长

 

他们的情绪就像六月的天,阴晴不定。前一秒还和孩子亲密互动,下一秒就因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甚至对孩子进行言语辱骂或肢体暴力。这种反复无常的相处模式,让孩子时刻处于高度紧张和不安中,不知道自己的哪一个行为又会触怒父母,在长期的恐惧与焦虑中,孩子有可抗运用“否认”的防御机制,即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性,例如“我爸爸虽然打我,但他都是为我好,他是爱我的。”

 

自恋型家长

 

自恋型家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将孩子视为满足自己虚荣心、实现自己自尊的工具。他们很少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和感受,只在乎孩子能否为自己带来荣耀。那么孩子也会把普通的自己和一些正常的情感需要视为一种羞耻。

 

养育者的功能性缺失持续不断贯穿孩子成长过程的伤害。由于孩子在成长阶段极度依赖父母,无法逃离这样的伤害环境,只能不断发展各种防御策略来应对。而这些防御策略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强化,最终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当长大成人走出创伤环境后,个体可能发现外部世界依然充满“危险”(被大脑带着熟悉的解读环境),于是继续依赖旧的防御--防御创造环境,环境加固防御。

 

小美生长在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家庭,母亲对她的生活事无巨细地干涉,从穿衣打扮到交朋友、选学校,都必须按照母亲的意愿来。只要小美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母亲严厉的指责和情感忽视。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小美为了避免冲突和伤害,逐渐发展出顺从、讨好的防御策略。她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总是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试图通过满足他人来换取认可和安全感。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防御策略不断强化,深深烙印在她的性格中,最终形成了讨好型人格。成年后的小美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依然习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迎合他人,很难建立起健康平等的关系,这种人格特征已经成为她生活和心理发展的阻碍。除了讨好型人格,还有一些人在长期的恶劣精神环境下,采用的是回避,情感隔离的防御,那么

 

可能会形成冷漠、疏离的人格,对外界保持距离,以此来保护自己不再受到伤害;而长期经历暴力威胁的人,也可能沿着“向攻击者认同”的这种防御发展出高强度攻击性强的人格特征,随时准备应对潜在的危险。

 

很多人讨厌自己的个性,但请你感谢一下你的防御机制,那是你的灵魂在绝境中锻造的生存铠甲。即使你今天回头看它们是多么的愚蠢,尴尬,它曾经默默的保护着你,只是你还没有让你松弛的环境和可以内观反思的机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使用,使这些防御模式成为你神经通路上最熟悉、最自动化的反应路径。德国创伤专家Martin Sack指出:“治疗目标并非消除防御,而是帮助人们获得选择是否使用它的自由”。训练有素的咨询师遇到创伤型个案的时候,必然对人格中防御的部分谨慎的评估和分析,善意的理解和抱持,愿你也能温柔看待它,智慧的与它相处,当你决定不再用它来保护自己的时候,可以试着说“再见”。

 

神经科学揭示大脑具有“可塑性”。这意味着,即使在成年后,通过觉察、安全的关系、有意识的练习,个体可以逐渐松动那些僵化的防御模式,发展出更灵活、更适应当下健康生活的应对方式和人格面向。精神动力学强调深入潜意识层面,让防御机制呈现出来,理解防御机制的功能与起源,修通早期经历带来的影响。个体在重新体验和理解早期创伤经历的过程中,咨询师会提供一个安全、包容的环境,帮助个体处理那些曾经无法承受的情感,尝试新的应对方式。这需要一个耐心的过程,因为理解和修通防御不在认知层面起效,它是环境和时间养育出来的,必然需要环境和时间来疗愈。这过程如同将厚重的铠甲打磨成更合身的护具,虽需勇气与耐心,但内在生命的自由与真实连接的可能,终将成为穿越创伤深渊后最珍贵的馈赠。最后送给你一句话:“创伤的终点不是遗忘,而是让痛苦不再主宰我们的存在。”——Judith Herman,《创伤与康复》。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