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师生恋电影的评论
有一部高度艺术化的电影,名为《我心雀跃》。这部电影主要刻画了中学生刘唯唯对美术老师邹野隐晦而浓烈的暗恋。但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不只是一段似是而非的师生恋,而是生命力和美。
许多青春片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写青春,实际却盯着青春之外的世界。而这部电影如同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在青春的味蕾还没有被腥膻油腻层层覆盖的时候,白开水有着刚好的味道。
在评论这部电影之前,需要介绍一下这部影片的基调和梗概。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阳光下一只白色的锦鸡,在镜头前探头探脑地踱步,同时响起了不知名的外国音乐。然后是一群十七八岁的男孩女孩穿着简单却鲜艳的衣服,骑着自行车从路的远端拐过来,骑得不快不慢。
这群青年学生轻快地嬉笑着骑过去,路口的车差点和他们相撞,车里的人探出头来骂了几句,这群学生起个哄,又笑着闹着骑过去,外国音乐一直在背景中响着。路边是很茂盛的大柳树,画面中可见北京故宫的金瓦红墙。故事的时间是上世纪末。
女主角是那群学生中的一个,叫刘唯唯,方脸,大眼睛,高高瘦瘦,嘴唇较薄却有些突出,皮肤很干净,说话的声音有点低沉。女孩灵动而青涩,成熟而幼小。她喜欢初中部的美术老师,邹野。
刘唯唯喜欢剪杂志,她用剪贴画做了一本毕业留言册,而能订厚本子的订书机只在美术教室有。而美术老师说钉起来的效果不好,建议用线装,并夸赞刘唯唯做得不错,许诺等她做完可以帮她装。于是以这本画册为连结,女孩和之前暗暗喜欢却不相识的美术老师开始接触。
刘唯唯和美术老师邹野之间的联系有两条线索,分别是剪贴画册和卫生绿化——刘唯唯她们班负责美术教室那块卫生区的打扫和美化,学生们在美术教室里面及周围摆盆栽的花。
影片的高潮是周末的下午刘唯唯和同学在学校的院子里玩累了之后进入美术教室,坐在老师办公桌对面的长椅上,邹老师画了一幅刘唯唯的肖像,一直画到晚上。当天色已晚,刘唯唯大胆的要求邹野请她吃晚饭,她推着自行车走在夜晚的路上,试探着去挽旁边的美术老师的手,但美术老师拒绝了,并且离开了。之后邹野离刘唯唯越来越远,随着刘唯唯的毕业和邹野的离开,这段感情戛然而止,某些东西不知所踪。
最后,邹野给毕业的刘唯唯寄来了装订好的画册,但没有按刘唯唯的请求在上面留言。刘唯唯并没有伤心,而是把画册随手丢在床上,打开房门走了出去。在她走出去关上房门的一瞬间,邹野画的刘唯唯肖像猛然出现在镜头前。
把画册丢在床上证明她已放下这段感情;走出房间、关上门象征着这段经历已结束,这些情愫被封存;而关门后随关门声出现在画面里的刘唯唯肖像,表示刘唯唯的青春通过邹野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美好,邹野是刘唯唯青春生命力萌动的映照。
影片多用细节,以高度精准的截取和放大来打开一种生命体验。
其中,一部分细节巧妙地传达出某些暗示。刘唯唯等候时用手指来回划过旁边台子上雨后积水的水面,清澈的积水泛起波纹,正如她此刻心间的涟漪;邹老师给刘唯唯画肖像时镜头对女孩眼睛和脚踝的特写,这是从邹野视角去看刘唯唯,表示邹野欣赏的是刘唯唯的青春,同时也正是这一点,使邹野对刘唯唯只敢远观、只愿远观;刘唯唯暗自闯进美术教室拿起美术老师的大茶杯喝水,表示青春期的女孩在寻找认同,作画的认同、做人的认同;影片中给老师的镜头是清晰的,表现出学生对老师的关注,给学生的镜头是虚化的,对师生关系的不对等选择了清醒的写实。
还有一部分细节相互呼应相互串联,勾勒出电影的层次。在影片前半部分,刘唯唯曾一笔一划地在班级黑板报上写下“指导老师:邹野”,并将其与自己的名字对齐,而影片快结束时下一个班来画板报,擦掉原先的图画,抹布挤压而流淌下来的几行水流破坏了对齐着的两个名字,像划痕又像泪痕。
同时,这是一部非常具有美感的电影,女孩收集了一些彩色玻璃瓶,在看了美术老师借给自己的书之后,女孩把窗台架子上的彩色玻璃瓶按照科学的色彩搭配重新摆放,下午的阳光恰好穿过玻璃瓶,女孩陶醉在五光十色的晶莹中。由此可见,美术老师邹野对于女孩刘唯唯的作用是爱和美的启蒙。
但在电影高潮部分,晚上女孩戴着耳机听音乐,在床上恣意蹦跳,拉起深紫色的窗帘又挥洒过去,窗帘碰倒了玻璃瓶,摔成了一地碎片。但女孩突发灵感,把彩色玻璃碎片做成了画册美丽的封面。
玻璃瓶随情节的起伏而变化,成为了电影的线索和青春的象征。导演的仁慈和善意让人感动,她没有把这段无果的爱恋拍成青春残酷,而是想方设法让破碎了的美好事物以另一种美丽的方式存在。
影片最后男老师没有在刘唯唯的本子上留下任何实质性的痕迹,但却使女孩的画册整齐结实,浑然一体。虽然这段感情没有结果,但却促成了女孩情感世界的完整性,也促进了女孩情感经验的理性化。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