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他们的”。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而且语境是相同的,这句话中的“他们”,是指父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心理工作者都是劝人放下、宽恕、和解,仿佛只有那样才能使当事人摆脱痛苦,过得更好。这是一条有些“流氓”的道理——你伤害了我,我还不能恨你,如果我恨你,我就会更加伤害自己,而且还伤害不到你。
加上劝人放下、劝人和解,总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道德绑架的意味。所以,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不愿展露自己的痛苦、承认自己的弱小,不愿走入心理咨询室。
但是,心理服务一定会劝人跟父母和解吗?并不是。
首先,专业的心理服务不劝导来访者做某个方向的决定,只是解释、赋能、陪伴等等。其次,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曾奇峰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你不必与现实中的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人和解,只需要与心里的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和解。
可能有些人会听不明白,什么叫“与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和解”?这不还是让我在心里原谅他们吗?不是的。
举一个例子,有些孩子由于家里的父亲不合格,而又遇到了一位给予他父亲般的关怀和支持的男老师,他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把这位男老师当成父亲一样去敬爱、去依恋,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移情”。当有更合适的“父亲”出现时,这个孩子可能又会把对父亲的依恋投注到新的“父亲”身上。男老师虽然不是现实中的父亲,却在这个孩子心里承担了父亲的角色。
这便是对于个人而言,父亲角色和父亲本人的区别。孩子是可以把对父亲的情感投注到不同的人身上的,但孩子始终都抱有对父亲角色的情感,所以有时候心中的角色、对该角色的情感,和现实层面上的“人”是可以相分离的。我们只需要理顺自己对父亲角色的情感,与心中的父亲角色和解。例如与父亲的功能和解——拥有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搏击风浪的力量;与父亲的象征和解——适应规则秩序,融入文明社会。而不是一定要原谅现实中这位不合格的父亲。对母亲角色也是一样,让自己拥有建立和经营关系的能力、爱的能力、容纳情绪、接纳自己的能力等等,而不是真的要与现实中那个伤害你的母亲和解。
所以,心理学破除了那条“流氓”道理。你可以恨他们,并且自己幸福。只要你恨得纯粹,不冲突;恨得理智,不恶毒。
对于其他人、其他负面情感也是如此。攻击你的人,你可以恨;你嫉妒的人,你可以大胆地嫉妒。只要不冲突,不让自己难受,不报复,不两败俱伤。
最后我想说,专业的心理服务是建立在接纳、共情和价值中立的基础上的,不会否定来访者的情绪,不会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会道德绑架来访者做出某种选择。如果需要帮助,如果客观条件允许,请放心走入心理咨询室,这里因规则而安全,因接纳而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