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心理的领域中,焦虑症是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焦虑症的患病率为3721.764例/10万人,高于抑郁症的3461.25例,在精神障碍类问题里患病率居首位。在我国,根据2019年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焦虑障碍也是最为常见的疾病,其终生患病率为7.57%。
在野生环境中,焦虑对于个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环境里出现威胁的情况下,个体的激素水平提高,新陈代谢加快,神经系统处于紧张状态。这样的状态可以让个体在面对威胁的时候提高反应水平,采取战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的策略确保个体的生存。
但在人类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信息、事物伴随着各式传播媒介,从睁眼的那一刻起,就不断轰炸着我们的大脑。大脑一方面频繁地处理各种当下的信息,还要对未来的事物做出计划、安排。当我们对于将要到来的事物缺乏信心,担心它会往自己所不期望的方向发展时,焦虑就产生了。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存在担心,也就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不过大多数焦虑情绪,只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并没有达到焦虑症的程度。焦虑症和抑郁症同属于心理疾病,两者之间不但有很多类似的症状,也经常一起出现。
在我十几年的咨询经验中,焦虑和抑郁的区别在于:第一,焦虑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未来的,未发生的事物,担心它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而抑郁的对象主要是针对过去的,已经发生的事件,悔恨自己没有做到足够好。第二,焦虑更多聚焦于事件本身的层面;而抑郁除了关注事件,更多是对于自己能力、品质不好的评价,属于道德层面。
我们时常戏称当今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外在环境对焦虑症的发生发展确实有很大的影响。信息时代不但让我们的大脑不堪重负,每天在效率的要求下做着许多机械重复的事情,还增加了很多与身边人“比较”的压力。
不过,任何一种心理问题,都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像感冒,虽然细菌和病毒的入侵是引发感冒的原因,但机体抵抗力的下降才是症结所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感受到的焦虑情绪,其实就是潜意识在向我们的意识提醒,我们所承受的压力水平,可能已经达到了临界的状态。我们若是因为种种原因,忽略了潜意识给我们的警告,那么不断增长的压力就会逐渐压垮我们的精神状态。
焦虑症的本质,是一种失控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自己难以把控的事情。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越高,对于失控的担心也就越强烈,焦虑的情绪也就会越严重。
缓解我们的焦虑情绪,就要把我们的事情分为自己可以把控的,以及自己不能把控的。然后去接纳那些不可控制的事情,允许它们出现不好的结果。如果1-2周的时间后,焦虑的情绪还没有缓解,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