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你愿意抚慰一下那些习得性无助的创伤吗?

作者:邵奎高   2018-09-25   4676次阅读   18个赞

  邵奎高

  有两个小实验,特别让我感兴趣。

  第一个小实验是一个心理学家说的:

  他说有一头大熊,被困在一个笼子里,它只能举起手,不能转动身体,也不能蹲下去,坐下去,当人去攻击它时,它只能蜷缩身体。就这样,经过长期的对待之后,主人打开笼子,把熊放了出来。然后发现,这只超大的狗熊,永远都改不了笼子里的姿势。它不会坐,不会蹲,手放不下来,头也不会转,当人去攻击他时,他只会将身体蜷缩起来。笼子虽然不在了,但是对它来说,和在的时候一样。

  第二个小实验,我们几乎都熟悉,一只跳蚤,把它放进一个盒子里,然后合上盖。跳蚤就会在盒子里不停地使劲跳,每跳一次都会碰到盒盖,撞痛自己。后来它学聪明了,跳到盒盖的位置时,就不再碰盒盖了。很久以后,拿走盒盖,跳蚤再也跳不过盒盖的位置。

  我们会说它们都习惯了,僵化了。但我更喜欢用一个词来说明这种状态——躯体认同。也就是说熊和跳蚤的肌肉和思维,对强加给它们的外在限制产生了认同,像邯郸学步一样,它们丢掉了原来的本真自己,换成了外在强加给自己的那个模式。

  躯体认同这个词儿是我自己造的,在此之前,我没读到别人用过这个词。我的目的是想引出和它相对的另一个词——心理认同。心理也好,身体也好,对于强加在其上的长期的限制,由于自身克服不了,就一定会对其产生认同,并且把它变成自己的行为或者思维模式。

  有一个心理学老师在解释“认同”这个词的时候,举了个例子:

  你见过那些生活已经非常优裕的老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喜欢穿破旧的衣服,吃剩饭剩菜,甚至不怕变馊。旧衣服和剩饭剩菜就是他们曾经历过的苦日子。这样的老人也包括我们,会把这些称为节俭朴素。其实不过是苦日子给他们的心灵打上的烙印,这个烙印,就是对那些苦日子摆脱不了后的认同。

  这样的烙印太多了,简直花样翻新。我就经历过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那时候城里自助餐刚刚流行,我常常和同伴们去吃。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总讥讽我傻。这让我很苦恼,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骂我?后来有人才告诉我,我总吃那些不值钱的东西,比如我爱吃各种各样的水果和甜点,还不亦乐乎。而大家都觉得,有那么多值钱的海鲜,比如超大的螃蟹,应该抢这个吃啊,这样才能把花的钱赚回来。大家都抢着吃螃蟹,最后都单靠螃蟹吃饱了,其他的东西几乎不吃。经过多次的教育,我也这么学着做,但我总觉得特别不甘心,觉得这样吃法真的不happy。

  我想现在的他们一定能理解我当时的感受。但是我更愿意体会一下那时他们的内心感受。我们这些人,小时候都穷怕了,苦怕了,一旦得到一次享受的机会,一定要恶补一下。他们为什么骂我傻?因为我的生活并不比他们富裕,应该和他们一样恶补,并把所花的钱赚回来才对。所以人家好心,用那种方式提醒我。

  这也是一种认同。这是把对苦日子的逃避,转化成对物质的过度追求,然后僵化成一种模式。这是一种异化了的吃自助餐的目的。

  我还听说过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有一个年龄较大的阿姨,年轻的时候一直过着非常艰苦的日子。有一年她获得了一项工作,负责管理一个公司的食堂,可以随便吃想吃的东西。于是她有了一个惊人之举,对那些最好的食物,她一定会使劲吃,直到吃不动为止。然后她用手抠嗓子,吐出来,然后接着吃。你会站在道德的角度去看她吗?你会站在智力的角度去看她吗?如果你能走进她的潜意识,你能不能看到她年轻时那些心酸的经历,甚至断食断粮时的恐惧?

  这些过度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早期心理创伤的补偿。我们有一句很普通的话形容这种情形,就是:亏的。所以现在需要以这样的方式弥补,这基本上和物质需求没有关系了,这只不过是用现在温柔的手,回到过去,抚慰那时内心的恐惧而已。而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

  现在,我可以回击曾遭到的嘲讽,但我必须保持最大的敬畏。我也愿意以幽默的方式来说这些故事,但我们都知道,好多幽默的背后都是尴尬和苦难的印迹。

  我也未必有资格去回击嘲笑那些情况。因为我现在差不多也那样,只是把螃蟹和牛羊肉变成了别的替代品,比如金钱和权力。

  为了得到这些替代品,我们放弃了太多内心真实的感觉,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捍卫它,所以也不敢正视它,甚至只好背弃它。于是我们就将真我和假我分离,所能做的,就是捍卫假我的正当性,让这种所谓的正当性成了我们的价值观。

  需要解释一下真我和假我。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两个概念,他们是说:孩子还是个小宝宝的时候,他是处于完全自恋状态的,也就是把妈妈当成了自己的工具,他自己有的任何需求,都需要妈妈无条件的满足他。但是有的妈妈做不到,当然,即便足够好的妈妈,有时候也做不到。由于孩子的需求不能被满足,他就会产生自恋暴怒。这时候妈妈如果回击他了,他的注意力就从完全关注自我的自恋中走出来,转而去关注妈妈的态度。因为这时候孩子知道,如果他不去关注妈妈的态度,他将不会得到妈妈的爱,他不再去关注自己的需要,转而去关注妈妈的态度,也就是舍去真我,营造了一个假我。

  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假我的成分有多大呢?也就是为了得到那些所谓的爱,我们舍去了多少真我的感受呢?或许这还不是最大的遗憾,最大的遗憾就在于我们维护这种假我的正当性。

  为了维护这种假我的价值观,我们不断地寻求积累那些替代品,以便获得更多的外在认可和赞同。这反过来说明,我们的自我是孱弱的,只能通过这种外在评价来弥补内心的空虚。那个著名的社会文化学派的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正是这种真我和假我的分离,才让人产生了那么多的心理冲突,才造成了很多神经症性的心理疾病。

  也许这样说过于绝对,因为我们都会留下一小块空间,给自己,或者给自己相信的人,以便获得暂时的平静和安慰。或许有一点大体不会错,在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里,我们不属于自己。

  于是,我就想到了龚自珍的病梅馆记,那些病梅真的很美,而病态正是它的审美价值。这等于说那些没有病的梅花,反而不美了。以病态的东西为美,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吗?我们在自恋那些象扭曲的梅花一样的价值观吗?

  假如一个人是一株病梅,另一个人也是一株病梅。那么,我只想乞求,他们能够同病相怜。在这种相互的怜爱中,理解致疾的疾苦,进而把心中的理想自我投射给对方,把对方当成自己,这样,通过接纳对方包容对方,来真正地善待自己。

  2017.12.5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18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