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经历“社死现场”,不会聊天怎么改善? 在社交群体中,作为话题的绝缘体,总是在经历“社死现场”。 不懂的怎么接话,怎么聊梗,属于社交中十分boring的存在。 我想能变得有趣一些,说话讨喜一些,不知道这是天生的性格问题 还是其它问题,还有机会改变吗?
总是经历“社死现场”,不会聊天怎么改善?
在社交群体中,作为话题的绝缘体,总是在经历“社死现场”。
不懂的怎么接话,怎么聊梗,属于社交中十分boring的存在。
我想能变得有趣一些,说话讨喜一些,不知道这是天生的性格问题 还是其它问题,还有机会改变吗?
你好,我是壹点灵心理服务者朱庭欣。
你很希望自己能够融入群体,但觉得自己很无趣,总能把天聊死,让你在社交中紧张不安,担心会再次出现“社死”而无法面对和处理,是吗?
确实,我们人是有社会属性的,都渴望归属于某一群体,建立链接,得到喜爱、认同和接纳,维持良好形象和维护社交关系,努力避免尴尬和社交孤立的发生。
而社交中经常充满了很多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情况,总会让我们无法及时应对和回应,每个人一定也都经历过一些挥之不去的“社死”,简直尴尬到脚趾都能抠出一座别墅来,让我们很羞耻、后悔和懊恼,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高估了他人对我们行为和表现的关注度,在心理学里有个“聚光灯效应”,我们作为事件的当事人总会过度关注自己,这种认知偏差使我们觉得他人也会特别关注自己所有的细节,不自觉地放大了那些自认为不好的表现,担心会留下不好的印象和评价,头脑中也冒出了一些糟糕的结果和画面,让自己担忧紧张,也懊悔不已,为了避免那些担心再次发生变得很退缩、逃避,甚至回避,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周围人的“社死”瞬间你还能回忆起多少呢?
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地看待和接纳“社死现场”,甚至自嘲自己是“绝缘体”,就会发现“社死”对自己的影响好像也没有那么大,即使boring也没有关系,试着在接纳自己的基础上促使自己更好,而不是在批判否定自己的基础上逼迫自己更好。
也许我们的那些焦虑紧张更多地来源于内在的“我做得还不够好,我渴望做得更好”的信念,而不是自己真的不够优秀,而且有很多担心和顾虑也正是因为我们重视这些关系。
假如我们把自己当成局外人,暂时从情境中抽离出来,去“俯视”自己的情绪、感受和想法,你看看能看到些什么呢?
同时,试着梳理一下,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当我们把注意力专注在当下,专注在“可控的”地方,就会发现能掌控的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多,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感谢你对壹点灵平台的信任和支持,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