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父亲太固执怎么办?

半年前我在大学参加过一次献血活动,回到家后我爸爸也想要去献血,但是我认为他的身体状况不允许(有轻微的高血压),我就一直拦着,况且从我家到医院开车需要半个小时,来回开车都是他自己,我知道献血后会疲惫身体虚弱的会头晕,我怕他出意外。他非常执拗非去不可,一点劝告听不进去,我俩就吵起来了,我扬言说:我去医院门口蹲着他,跟护士小姐姐说他高血压看他还能不能献(稍微有点威胁的意思)他竟然说:快一边去吧看见你就烦。我俩不欢而散,一个多月了,我俩没说过一句话,我妈妈想要我们俩和解,一直跟我说:你就打算一直不跟他说话了。我说:一说话就吵,没办法说话,总是跟我说让我去跟他说话,为什么您不去跟他说这些话呢。我妈妈说:他是你爸,他是长辈。我真的真的好委屈,分明是他不讲道理非要去,我为了他的健康着想不让去,到最后还成我的错了,当然我也承认我有做的不好地方,难道这就是我非认错不可的原因么?我真的每天都好难过,恨不得学校(大学)不放假就让我在学校呆着吧,至少我和家里没有矛盾当然也很少有交流[大哭]

饮水思源的玉米  
高家玮的回答
高家玮心理咨询师

通过你的描述,能看到一个热心肠的爸爸,面对他人需要帮助,不顾自己的身体也要奉献爱心;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心疼父亲,关心他的身体;一个温暖的妈妈,既能照顾爸爸的面子,又能轻声细语地和孩子商量。这么一个有爱的家庭里却让三个人都产生了烦恼,尤其是孩子,对于你来说现在的心情大概就是“好心没好报”的感受吧,套用一句电影台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是这样吗?

我很好奇平时你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如何?我相信首先你们之间彼此肯定是很在乎对方的,尤其是你,能马上想到父亲高血压,而且都开始预想到抽血回来开车有风险。其次,这类争执以前肯定也经常发生,如果只是偶尔一次,你也不会把它拿来咨询,父亲当时也不会有那么大的火气了。最后,你提到的求助目标,与其说是对父亲固执的困惑,或者想改变他的性格,不如说是你想找到一种合适的沟通交流方式来和父母达成新的和谐关系,让大家的情绪都能很好,而且还能解决问题,可以这么理解吗?

这样,我们分三个角度来简单梳理一下

第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首先请你评估一下,当你劝说父亲不要去抽血,父亲一定要去时,你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愤怒?急躁?打个分数。当时的想法是什么呢?父亲太不爱惜身体了?万一回来出点事该怎么办?对这两点想法的相信程度也打个分数。接下来我们换个角度:父亲坚持要去献血有哪些其他的解释呢?你的自动思维是他不爱惜身体。这有什么证据吗?其他的解释有吗?会不会父亲对献血这件事看得意义很重大?会不会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能吃得消?或者他就是想和你反着来?你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但是一定要找每个想法的证据以及对应的相信程度。最后把相信程度最高的两个解释拿出来看看能不能形成新的替代想法。这个时候你对原来想法“他不爱惜身体”分数有没有变化?第二个想法“万一回来出点事怎么办”最糟的结果会是什么?最好的结果会是什么?最可能的结果会是什么?如果你想让结果尽量好一点该怎么做呢?这样下来你的愤怒、焦躁的情绪是不是会有所下降呢?实际生活中,你选择的是威胁父亲去告诉护士,父亲感到很生气骂了你。如果按照刚才我们调整后的替代想法来思考,你会选择怎么做呢?是不是会继续沟通,或者理解父亲,陪他一起去,既然你献过血应该知道献血前要做个简单体检,让医生来告诉爸爸什么样的情况不能献血父亲是不是更容易接受?如果父亲满足献血条件,献完血后稍事休息,量个血压再回来,再加上你陪着是不是安全性也会更高呢?这两种想法、做法哪种获益更大,哪种弊端更大呢?同样的思考方式你也可以用在现在,和父亲打冷战时,你见到父亲时的想法是什么样的?情绪是怎么样的?调整一下,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替代想法?会不会产生不一样的行为,会带给你怎么样的新情绪?哪种获益更大呢?我相信理性的你一定能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第二个,怎样看待和父母的关系。可以说孝亲之心是绝大多数普通人进入这个世界后发展的第一份人际关系,中国人尤其看重,古代经史子集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孝经》。孝文化是中国人典型的文化基因。论语里有个故事:宰予问孔子,服丧三年时间是否过长。孔子反问他,如果你的父母去世的话,你吃得好穿得好(食夫稻衣夫锦),你会心安吗?宰予说:安。孔子说:汝安则为之。宰予离开后,孔子忍不住说了一句话:予之不仁也。孔子用心安与否做标准判断出宰予这个人仁不仁。所以儒家的核心观念“仁”,它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生命情感的真相。我们对父母的爱从哪里来,是因为我们亲身感受过父母亲给我们的关爱和恩典。由此如果我们还不去回报,我们会心安吗?孝敬之心就是这么来的。它不是来自于我们的头脑对一份道理的认识,而是来自我们对父母亲给我们的恩典的亲身感受。由于有这份亲身感受,我们就要去回报,不回报会心不安。安与不安不是头脑的事情,而是心的事情。心不安是有声音的,这就是良知的呼声。王阳明说“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良知是天理的灵觉,它才是真正的力量。头脑是压不过它的。心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中生活了。第一个关系就是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你就在此关系中,你的心就来了。然后再扩展了,兄弟的关系、夫妻的关系、朋友的关系。最基本的关系有五种,叫五仁: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把这五种关系拿掉,我们说还有一个individual,在中国思想中是属于不可理解的。马斯洛说人有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价值的实现于中国人而言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中国人每一个个人在人生的历程中或成功或失败,这些成功或失败的价值最后都落实在我们跟亲人的关系中,也落实在我们跟民族的关系中。你在人生的舞台中取得了成功,你就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了吗?中国人不是这样的,他要让父母知道,告慰父母,让妻子或丈夫知道,让孩子知道,这是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和落实。为人父母突然明白为人父母的责任,为下一代开始奋斗,不再谈什么自我实现,这是我们这个民族伟大的地方。个人主义不适合于中国,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方式、人生价值境界在儒道佛里,而不在西方宗教和西方哲学里。王阳明讲的心是良知所在的地方,而良知不是理性认识,而是对人与人的关系的真相的领会。因为有孝敬之心,才有人的孝之理,而孝之心就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来,我们感受到父母给我们的恩典,我们想要去回报,这叫孝敬之心。无此心即无此理。孝字在英语中找不到任何一个对应的词。倘若“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生少数的几大痛之一,一旦你在此痛之中,这个痛是无法挽回的,你一定全然明白了什么叫孝,它不是概念,而是生命情感的一个方面的真相。我们在此真相中了,我们就在孝敬之心中了,于是才有了那个孝之理。你对父亲的关注,用精神分析流派的观点来看,就是无意识里对自我价值体现的动力驱使所致,是自然的表露,是真实的体现,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它的出发点,反而是当出现冷战时,你没有继续体现孝之心,展示孝之行,这才从心底里给你造成了烦恼。

第三个,为何越亲密的人伤害就越深。首先,在我们所有的社交关系中,亲近的人和我们的关系最密切、最稳固、最安全。从成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在心里盘算成本、收益和风险。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我们对亲近的人发脾气,它的后果对我们的成本、收益影响很小,而且不用担心有什么风险。这也就是说,我们在潜意识里会认定,即使我对亲近的人发脾气,他们也不会因此抛弃我们。第二个原因在于,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多面性。在人格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大五模式”(OCEAN),它是指人格的五种特质。具体包括开放性(openness)、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外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这五项。对外面的人,我们往往想留下好印象,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地揣摩别人的心思、酝酿沟通的技术、权衡话语的后果。但这种沟通方式消耗的情绪能量巨大,这使我们回到日常沟通后,完全放松下来,对亲近的人,我们就展现出没有经过修饰和掩盖的样子。而这也促使我们很少去思考对方的心思,选择合适的词句,也很少评估语言对对方的伤害。

我想上面的这些分析可能能帮助你更高地理解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和模式。有一本书《爱的五种语言》推荐给你,对于越亲密的人越要敢于表达爱意,虽然在表现方式上我们中国人可能更偏向于含蓄一些,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内心真实生命情感的流露。这五种语言分别是:时间的陪伴、称赞的话语、精心的礼物、实用的服务、身体的接触。多表达,会表达,即使遇到了误解分歧还是继续敢表达,最终相信你们一家都能感受到彼此关心幸福的滋味。

如果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或者还需要一些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由专业的老师帮助你。不管过去如何,未来怎样,希望你首先关注自己的当下,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让人疲惫的不是遥远的路,而是我们自己鞋子里边小小的沙粒”。学习与生命一起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