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自己是缺爱,还是讨好性人格! 这个情况,是不久前发现的,其实自己以前也隐隐不对劲,可没有细想!现说一下自己的情况吧!时而幼稚,时而成熟!焦虑过一段时间!失睡持续过半个月!吃过药物,后期停药!效果不大明显!生活中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一个眼神我就能想半天!和玩了3年闺蜜,在一起都不太白在!很渴望被爱,可得到又不珍惜,爱幻想一切美好来期骗自己!很恋母!时而幻想有人看着自己做一切 ,喜欢把自己代入电视或电影之中!幻想白己是女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把坏情绪留给自己爱的人,总是讨好不熟的人,缺少安全感,敏感,不会爱自己!但有时又有些自私怕受到伤受!像情感吸血鬼!我会借钱给闺蜜,自己吃喝差些,但又见不得好!简单的事,有阴 暗 色情的想法!时而觉得没病,时时觉得自己有病,但会暗示自己有病,但想自己好后。
不知道自己是缺爱,还是讨好性人格!
这个情况,是不久前发现的,其实自己以前也隐隐不对劲,可没有细想!现说一下自己的情况吧!时而幼稚,时而成熟!焦虑过一段时间!失睡持续过半个月!吃过药物,后期停药!效果不大明显!生活中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一个眼神我就能想半天!和玩了3年闺蜜,在一起都不太白在!很渴望被爱,可得到又不珍惜,爱幻想一切美好来期骗自己!很恋母!时而幻想有人看着自己做一切 ,喜欢把自己代入电视或电影之中!幻想白己是女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把坏情绪留给自己爱的人,总是讨好不熟的人,缺少安全感,敏感,不会爱自己!但有时又有些自私怕受到伤受!像情感吸血鬼!我会借钱给闺蜜,自己吃喝差些,但又见不得好!简单的事,有阴 暗 色情的想法!时而觉得没病,时时觉得自己有病,但会暗示自己有病,但想自己好后。
“亲爱的上帝,请赐给我雅量平静的接受不可改变的事,赐给我勇气去改变应该改变的事,并赐给我智慧去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尼布尔《宁静祷文》
你好,我是壹点零心理服务者姜海川,读完你的留言,虽然困扰你的内容不少,但我发现有一个主题反复出现:讨好。过于在乎别人的感受了,自己深受折磨,却又无力挣脱。
今天,我们就先聊一聊“讨好”这件事吧。
为了解决你的困扰,我需要先介绍一个概念:【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而非人格障碍。
讨好型人格不是疾患,只是一种行为模式,既然不是“病”,那都很容易解决,不必过分焦虑。
那么讨好型人格有什么典型特征呢?
——对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越重视对方,越会担心,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一个小错误也会懊恼很久。
——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没有主见,自己的举动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很怕被嫌弃,降低自己心里才更安全。
——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不懂拒绝,被人占了便宜也默不作声,担心拒绝会导致关系破裂,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
——缺乏界限和原则。做事情以取悦别人为目的,既守不住界限,允许别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指手画脚,又常常因为别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而受伤。
@很多人的“讨好型人格”,是因为心底的善良。但委屈自己的善良,在别人眼中可能只是卑微的讨好,而你只是成为了可以任意欺负的对象。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讨好型人格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适应【我好,你也好】的心理模式。个体的人生坐标,通常有四种形态:
——我不好,你也不好。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他人,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他人,现实后果是,既得不到他人的肯定,社交受阻,又不能得到自我的肯定,人格发展受阻。
——我不好,你好。自卑,多源于童年的无助感,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也就是讨好型人格。
——我好,你不好。以自我为中心,常把责任推给他人,固执己见,性格强势。
——我好,你也好。相信他人,也接纳自己,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但也能肯定自己的价值,是一种成熟、健康而人际交往心理模式。
逐步适应【我好,你也好】的心理模式,自己就会远离讨好型人格。
如何具体操作呢?你可以这样:
每当你出现了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的苗头时,你拿出一张纸,或者打开手机的备忘录,把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分别列在纸或者屏幕的两边,每条优缺点都必须写清现实依据,不可以凭空杜撰,比如:
优点:心地善良,证据是昨天在校门外给一只流浪猫喂水;
缺点:缺乏主见,证据是上周买衣服自己选择很久都不知道买哪个,最后还是求助于朋友。
列完自己的以后,再把你想要抬高的人也梳理一遍。
#注意,每一个优缺点都必须有现实依据。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很多你用来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的点根本找不到现实依据,都是你主观杜撰的!
二、看透【结构性矛盾】的本质。我把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分为两类:
——结构性矛盾,不可避免的冲突,非此即彼。比如,你和闺蜜同时竞选班长,你选上了她就会落选,这时候你们的矛盾就是结构性矛盾,不可调和,无论你多么成心的沟通甚至“道歉”,矛盾都依然存在。所以,此情此景,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没有谁能做到人人都喜欢!
——摩擦性矛盾,可以避免的冲突。比如,今天你心情不好,闺蜜找你聊天你回应不太积极。事后你找到闺蜜说明情况,误会解除了,她甚至反过来问题那天怎么了,要不要说说。
区分清上述两种矛盾,就需要你自己的智慧啦!
三、设定自己的社交【边界】。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的边界其实都是由自己设定的,并在相互试探中传递给他人。小张拿走了小王桌上的苹果,小王说:“给我放回来,想吃自己去买!”小张虽然嘴上说着“真小气,不就一个苹果么!”,但还是把苹果还回去,以后再也没有对小王做过类似的事。如果苹果被拿走的时候,小王什么也没说,你猜猜小张心里在想什么?小王真是个大方的人?错了,小张会知道他还没有触犯到小王的边界,他下次还可以这样做,甚至可以进一步试探,下次借他的电脑打打游戏。你觉得,你的“懦弱”有没有可能只是因为你没有设定好自己的社交边界,所以才让朋友们产生了误解,认为你真的什么都不在乎、都可以容忍?
如果你认同我的说法,不妨思考一下,你要为自己设定哪些社交边界呢?是“拿我的东西必须经过我的同意”,还是“被误解时第一时间据理力争”?在别人触犯到你的边界时,你需要具体怎样回应呢?是“暴跳如雷,大声谴责”,还是“温和而坚定的陈述自己的感受”?
我希望你能够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写下来这些边界和回应方法,并且能够与我分享!
在这里给你推荐一本书,《讨好型人格》,作者米基•法恩,可以读一读,相信会帮助你更好的了解相关知识。
生活需要智慧,心理并不复杂。我是姜海川,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你更了解自己!完善自己!
期待你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