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上班时总是有焦虑和恐惧感觉伴随着我,常常让我陷入绝望之中,让我看生活的角度都是悲观的,在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时自己就开始胡思乱想了,一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就开始吓唬自己了!
你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高家玮,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有一种说法不知道你听过没有:动物只有害怕,没有焦虑,焦虑是人类才有的情绪。当我们的焦虑和恐惧带来的结果是有益的时候,我们叫做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当我们的焦虑和恐惧与结果大相径庭时,我们又叫做杯弓蛇影,杞人忧天。可是我们反过来想,用这些褒义的成语时是不是恰好结果是不幸的,出现了糟糕的事情,反而这些贬义的成语对应的是大家都觉得还不错的结果。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所有焦虑和恐惧都是有效的,没什么不对,因为谁也不能百分百打包票,哪怕这个几率实在太小太小。你带着这份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小心翼翼地生活,一会给自己贴上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标签,一会给自己贴上杯弓蛇影,杞人忧天的标签,也是不错的生活状态。 可是你现在来这里咨询求助,有一点我感到比较疑惑,是这种状态让你感受到了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不方便和弊端,还是本身这次求助也是你未雨绸缪的一种体现?不知道你能否理解我的意思。这样,我姑且从两个方面来和你一起分析讨论一下。 一、忍受简单的事情 你提到焦虑和恐惧的感觉经常发生在上班的时候,我想请你回忆一下有没有这么一种场景经常在身上发生:领导、客户或者同事和自己交代工作,你对其中的处理方式有所疑惑或担忧,结果领导说,不用管,按我说的做,然后巴拉巴拉讲了一大堆,问你“听明白了吗?”你回答“明白了”接着问“你现在再复述一遍”结果自己一句话也讲不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刚才领导讲具体方案的时候,自己的注意力依旧沉浸在“要是这种方法不行呢”,而忽视了对这种方法本身的吸收。 能想象你小时候一定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不少老师都挺喜欢你的,因为我们能做举一反三,脑子反应很快,就可以省很多时间。聪明是在头脑中加速的过程。当其他人匀速前进的时候,聪明的孩子就在思考:他下一步会走向哪里?大家明明还在这一步,但是在聪明人眼里,下一步等于已经有了。可是,副作用是因为脑子太快了,需要身体用工夫的地方,就有种种困难,而且上课很容易走神…… 对于聪明人来说,最难以忍受的情况不是一件事有多难,而是纯粹的简单。没有难度挑战的任务,会让他们感到无所着力,继而注意涣散,不得已靠着“举一反三”之类的小花样来自我提神。重复的练习是他们的死穴。 很可惜,这个世界上真正影响一个人成就的因素,可能不是智商,也不是努力,而在于他有多踏实。踏实的人做一件事,是一件事;学一样东西,就学得到一样东西。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你只要看一门课最开始的时候,讲一些最简单的知识,哪些人可以不厌其烦地听进去,他们未来就算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也都不会混得太差。而聪明人往往已失去了耐心,都趴在桌子上睡觉。但趴在桌子上睡觉,还不算是最糟糕的学习状态。我自己上课时也睡过无数,就我的经验来说,当然什么也没学到,但起码知道没学到东西。更可怕的情况是自我催眠,感觉自己在学,实则空空如也比如拍PPT照片作为学习笔记、一边听课一边直接在下面做作业了…… 我想无论是焦虑还是恐惧对应的依旧是安全感的不足,假如把视线聚焦在某一样简单的事情上,是否会让你有些心烦意乱,你能否觉察一下这个时候自己的想法,比如“细细琢磨这件事还挺难的,我要学会的东西还需要很多”或者“总是停留在这里会让别人感到很可笑,证明自己太差劲了”……因此,用最快的速度跳跃式地前进,用摘要的形式纵观大概,存成照片或者写成笔记,或是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然后呢,然后还有什么?”这样就可以说:“行了,这个我已经懂了。”这是回避焦虑的法宝。 如果真的想学一点东西,或者做出一些成绩的话,就需要一种特别的能力——忍受简单的事情。这需要你做出一些放弃:当你在某一个点上停下来,打算认真下点工夫的时候,这意味着放弃想象中的其它可能。你得到的只是简单的一点点,失去的却是头脑中的整片汪洋。一个人守着这样一点,面对巨大的不确定也不逃避,他要么需要很勇敢,要么是很天真。 就像一个专注吃手的婴儿,他一旦意识到自己离长大还有多远,可能就急了。 二、让各种可能的结果只变成一种结果 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往往会有一个奇迹提问:假如当天夜里在你睡着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奇迹,当你醒来后发现一切不愉快的事情包括你的症状、负面情绪都消失了,这将会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你会如何地工作和生活?(如果是我问的话,会再加一个最糟糕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进阶版的咨询师会继续提问:从你当下的生活状态出发,你觉得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可以离刚才提到的那种理想的状态更接近一些呢? 更厉害的咨询师还会这么问: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需要这些“症状”再回来,或者可以回来一部分? 总结一下,就是把你脑海中各种可能的结果只变成一种结果——比现在更好一点点的 这样,即便是做出一些改变、调整、妥协、牺牲,你也不会感到很累。当适应了这个过程后,你可以继续朝“再好一点点”的方向改变、调整、妥协、牺牲……直到你觉得保留一部分的“症状”也挺好。 判断结果会不会变得更好,大部分的时候主观判断更多一些,比如情绪的好坏。有的人有钱了,兴高采烈,因为他想到可以去环游世界;有的人却愁眉不展,因为他认为惦记他钱的人更多了。所以这里我再引入一个观点:是不是已经够了。也就是说“比现在更好一点点的结果”的意思是“已经够了吗”。 “够”这个字继续拆分,可以分为“有”和“用”这两个意思,拥有且有用才叫够。只有拥有,没有消化变成对自己有用的,或者有的不多,自己发展有用的也不多,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焦虑和恐惧。但往往我们大多数都是前一种,就是“有”的很多,“用”的不足。 你不妨检查一下自己的书柜,有没有发现一些买了好几年的书一次都没打开过的,甚至连膜都没撕的。然而要整理书柜要清走一些书的时候,你舍不舍得把这些没读的书送人或者卖掉呢?猜想大概率是不舍得的吧,“万一有一天”我还会读呢。把它清走,等于斩断了这“万一”的念想。这念想留一天,我和书就仿佛还有一天关系。其实这关系究竟算什么呢?我也清楚,不过是一层薄薄的,虚幻的联结感。终我一生,有的书我一次都不会翻开,它们便不会在我生命中扮演一个真正的什么角色。说我“有”这样东西,倒不如说它为“我”担过一阵虚名,有一段临时的缘分,随时可能消失(并且最后一定消失)。只有真正“用”这样东西的时候,它才可能变成我的一部分,更确切地说,是“我”会被它影响。进一步再想,就算读过这些书,它们一定会变成“我”的吗?也未必。如果只为了在更高的层面上“占有”尽可能多的书,我就会快速地,囫囵吞枣地跳读,读完一本换一本,计较于一年多少本的数字本身,或者干脆花更短的时间,让人把读过的书嚼碎喂给我。可这样一来,我又真的能收获到什么? 每次假期快结束,都会有人哀叹:“没玩够!”叫得最大声的,那几天未必幸福,很多是终日睡觉,玩手机,看剧,并不满意那样的空虚,觉得日子在手中抓不住,一天天溜没了,这才想要掌握更多。但他们真正需要的,也许不只是下一次的假期,而是在假期开始时先自问——我希望这些天获得什么,才能在结束时对自己说:“够了,现在已经可以了”? “有”都是临时的,只有“用”了才是我的。一直到“够了”这就是“更好一点点”的结果,也就是对于你的当下唯一要去追寻的结果。 如果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或者还需要一些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由专业的老师帮助你。不管过去如何,未来怎样,希望你首先关注自己的当下,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让人疲惫的不是遥远的路,而是我们自己鞋子里边小小的沙粒”。学习与生命一起流动。 希望我的答复对你有所帮助,如还有疑惑欢迎私信咨询,祝一切顺利,每一天都充满了爱和阳光。
如何缓解焦虑?
上班时总是有焦虑和恐惧感觉伴随着我,常常让我陷入绝望之中,让我看生活的角度都是悲观的,在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时自己就开始胡思乱想了,一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就开始吓唬自己了!
你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高家玮,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有一种说法不知道你听过没有:动物只有害怕,没有焦虑,焦虑是人类才有的情绪。当我们的焦虑和恐惧带来的结果是有益的时候,我们叫做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当我们的焦虑和恐惧与结果大相径庭时,我们又叫做杯弓蛇影,杞人忧天。可是我们反过来想,用这些褒义的成语时是不是恰好结果是不幸的,出现了糟糕的事情,反而这些贬义的成语对应的是大家都觉得还不错的结果。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所有焦虑和恐惧都是有效的,没什么不对,因为谁也不能百分百打包票,哪怕这个几率实在太小太小。你带着这份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小心翼翼地生活,一会给自己贴上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标签,一会给自己贴上杯弓蛇影,杞人忧天的标签,也是不错的生活状态。
可是你现在来这里咨询求助,有一点我感到比较疑惑,是这种状态让你感受到了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不方便和弊端,还是本身这次求助也是你未雨绸缪的一种体现?不知道你能否理解我的意思。这样,我姑且从两个方面来和你一起分析讨论一下。
一、忍受简单的事情
你提到焦虑和恐惧的感觉经常发生在上班的时候,我想请你回忆一下有没有这么一种场景经常在身上发生:领导、客户或者同事和自己交代工作,你对其中的处理方式有所疑惑或担忧,结果领导说,不用管,按我说的做,然后巴拉巴拉讲了一大堆,问你“听明白了吗?”你回答“明白了”接着问“你现在再复述一遍”结果自己一句话也讲不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刚才领导讲具体方案的时候,自己的注意力依旧沉浸在“要是这种方法不行呢”,而忽视了对这种方法本身的吸收。
能想象你小时候一定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不少老师都挺喜欢你的,因为我们能做举一反三,脑子反应很快,就可以省很多时间。聪明是在头脑中加速的过程。当其他人匀速前进的时候,聪明的孩子就在思考:他下一步会走向哪里?大家明明还在这一步,但是在聪明人眼里,下一步等于已经有了。可是,副作用是因为脑子太快了,需要身体用工夫的地方,就有种种困难,而且上课很容易走神……
对于聪明人来说,最难以忍受的情况不是一件事有多难,而是纯粹的简单。没有难度挑战的任务,会让他们感到无所着力,继而注意涣散,不得已靠着“举一反三”之类的小花样来自我提神。重复的练习是他们的死穴。
很可惜,这个世界上真正影响一个人成就的因素,可能不是智商,也不是努力,而在于他有多踏实。踏实的人做一件事,是一件事;学一样东西,就学得到一样东西。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你只要看一门课最开始的时候,讲一些最简单的知识,哪些人可以不厌其烦地听进去,他们未来就算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也都不会混得太差。而聪明人往往已失去了耐心,都趴在桌子上睡觉。但趴在桌子上睡觉,还不算是最糟糕的学习状态。我自己上课时也睡过无数,就我的经验来说,当然什么也没学到,但起码知道没学到东西。更可怕的情况是自我催眠,感觉自己在学,实则空空如也比如拍PPT照片作为学习笔记、一边听课一边直接在下面做作业了……
我想无论是焦虑还是恐惧对应的依旧是安全感的不足,假如把视线聚焦在某一样简单的事情上,是否会让你有些心烦意乱,你能否觉察一下这个时候自己的想法,比如“细细琢磨这件事还挺难的,我要学会的东西还需要很多”或者“总是停留在这里会让别人感到很可笑,证明自己太差劲了”……因此,用最快的速度跳跃式地前进,用摘要的形式纵观大概,存成照片或者写成笔记,或是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然后呢,然后还有什么?”这样就可以说:“行了,这个我已经懂了。”这是回避焦虑的法宝。
如果真的想学一点东西,或者做出一些成绩的话,就需要一种特别的能力——忍受简单的事情。这需要你做出一些放弃:当你在某一个点上停下来,打算认真下点工夫的时候,这意味着放弃想象中的其它可能。你得到的只是简单的一点点,失去的却是头脑中的整片汪洋。一个人守着这样一点,面对巨大的不确定也不逃避,他要么需要很勇敢,要么是很天真。
就像一个专注吃手的婴儿,他一旦意识到自己离长大还有多远,可能就急了。
二、让各种可能的结果只变成一种结果
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往往会有一个奇迹提问:假如当天夜里在你睡着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奇迹,当你醒来后发现一切不愉快的事情包括你的症状、负面情绪都消失了,这将会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你会如何地工作和生活?(如果是我问的话,会再加一个最糟糕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进阶版的咨询师会继续提问:从你当下的生活状态出发,你觉得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可以离刚才提到的那种理想的状态更接近一些呢?
更厉害的咨询师还会这么问: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需要这些“症状”再回来,或者可以回来一部分?
总结一下,就是把你脑海中各种可能的结果只变成一种结果——比现在更好一点点的
这样,即便是做出一些改变、调整、妥协、牺牲,你也不会感到很累。当适应了这个过程后,你可以继续朝“再好一点点”的方向改变、调整、妥协、牺牲……直到你觉得保留一部分的“症状”也挺好。
判断结果会不会变得更好,大部分的时候主观判断更多一些,比如情绪的好坏。有的人有钱了,兴高采烈,因为他想到可以去环游世界;有的人却愁眉不展,因为他认为惦记他钱的人更多了。所以这里我再引入一个观点:是不是已经够了。也就是说“比现在更好一点点的结果”的意思是“已经够了吗”。
“够”这个字继续拆分,可以分为“有”和“用”这两个意思,拥有且有用才叫够。只有拥有,没有消化变成对自己有用的,或者有的不多,自己发展有用的也不多,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焦虑和恐惧。但往往我们大多数都是前一种,就是“有”的很多,“用”的不足。
你不妨检查一下自己的书柜,有没有发现一些买了好几年的书一次都没打开过的,甚至连膜都没撕的。然而要整理书柜要清走一些书的时候,你舍不舍得把这些没读的书送人或者卖掉呢?猜想大概率是不舍得的吧,“万一有一天”我还会读呢。把它清走,等于斩断了这“万一”的念想。这念想留一天,我和书就仿佛还有一天关系。其实这关系究竟算什么呢?我也清楚,不过是一层薄薄的,虚幻的联结感。终我一生,有的书我一次都不会翻开,它们便不会在我生命中扮演一个真正的什么角色。说我“有”这样东西,倒不如说它为“我”担过一阵虚名,有一段临时的缘分,随时可能消失(并且最后一定消失)。只有真正“用”这样东西的时候,它才可能变成我的一部分,更确切地说,是“我”会被它影响。进一步再想,就算读过这些书,它们一定会变成“我”的吗?也未必。如果只为了在更高的层面上“占有”尽可能多的书,我就会快速地,囫囵吞枣地跳读,读完一本换一本,计较于一年多少本的数字本身,或者干脆花更短的时间,让人把读过的书嚼碎喂给我。可这样一来,我又真的能收获到什么?
每次假期快结束,都会有人哀叹:“没玩够!”叫得最大声的,那几天未必幸福,很多是终日睡觉,玩手机,看剧,并不满意那样的空虚,觉得日子在手中抓不住,一天天溜没了,这才想要掌握更多。但他们真正需要的,也许不只是下一次的假期,而是在假期开始时先自问——我希望这些天获得什么,才能在结束时对自己说:“够了,现在已经可以了”?
“有”都是临时的,只有“用”了才是我的。一直到“够了”这就是“更好一点点”的结果,也就是对于你的当下唯一要去追寻的结果。
如果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或者还需要一些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由专业的老师帮助你。不管过去如何,未来怎样,希望你首先关注自己的当下,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让人疲惫的不是遥远的路,而是我们自己鞋子里边小小的沙粒”。学习与生命一起流动。
希望我的答复对你有所帮助,如还有疑惑欢迎私信咨询,祝一切顺利,每一天都充满了爱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