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性恶论说的是否就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 在知乎看了一些故事,有的是真的,有的是虚构的吧。所以就一直很好奇,到底存不存在天生的反社会人格?是不是那些人基因里就是带着做坏事的基因,这就是荀子说的性本恶论吗?
荀子的性恶论说的是否就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
在知乎看了一些故事,有的是真的,有的是虚构的吧。所以就一直很好奇,到底存不存在天生的反社会人格?是不是那些人基因里就是带着做坏事的基因,这就是荀子说的性本恶论吗?
你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高家玮,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看到你问了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横跨了心理学和哲学的两大命题。你提到这是你因为看到别的一些文章产生的感悟,看得出你很有思考能力。
我试着从我浅薄的一些知识和经验,和你简单分享一下这个观点。同时,我觉得在平台上有机会多讨论一些哲学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我们中国哲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我们的语言、文字、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待事物的某些集体潜意识无不受其影响,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中国留学生海外生活了40年,和一个ABC做一个对比,马上就能发现区别。在心理学的平台上谈一点哲学更能让我们认识自己。
一、人格是怎么来的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格的形成是遗传(基因影响)、环境(他人期望、他人评价、社会比较、创伤事件)和个体自身(儿童对早期经历解读、过度发展的行为方式)三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认知行为疗法按照“情境——认知——情绪/行为”模式分析人格形成。按照这个模式,个体人格形成中的情境包含重要他人期望、社会比较和创伤事件,认知包括重要他人评价和儿童自身的认知解读,而情绪/行为方面就是表现为过度发展的行为方式。
个体的核心信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之上的。这些先天因素过去通常称之为遗传因素,现在把它们具体化为基因影响。正是由于这些先天因素差异,使得不同的个体对其相同的刺激有了不同的反应方式。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婴儿对待同一件事的反应就能发现。这点有个专业的名词叫做“气质”。
基因、遗传抑或气质指的是个体核心信念形成的先天性基础,而后天的环境方面因素则是与重要他人(甚至是周围人)互动及其结果。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重要他人期望或者要求、社会比较和创伤事件。
人格是个体在成长初期逐步形成,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强化或巩固的。在现在的社会中,如果一个人正常成长学习,一般认为在大学毕业前后,人格就初步形成。
二、反社会人格是什么样的
人格以核心信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与外部事物的互动中,打个比方,精神分析经常说的潜意识/无意识强调的是精神意识层面的,而核心信念更突出体现在行为模式上。个体在与周围人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关于自我、他人和人际世界的看法,这些看法随着经验的累积而逐渐变得巩固。已经形成的信念又反过来影响个体与周围人的互动,形成特定做人做事的方式。
核心信念涉及三个主题:自我、他人和世界。按性质分:负性核心信念和正性核心信念。负性核心信念的人认为自我是无能的,不可爱的,或者是没价值的;认为他人是无能的或全能的,或者是坏的;认为世界是冷漠的、敌对的。
反社会人格,这个名词就是以个体的行为表现特征命名的。一般在精神科里面我们会再加上“障碍”两字用以表示其对社会和自我的功能损害程度。《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将其定义为: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 将其归入B 类人格障碍。在ICD-10 中称之为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对他人基本利益的广泛忽视或故意侵害,主要包括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缺乏感情、待人冷酷无情;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和义务,经常违法乱纪;尽管建立人际关系无困难,但是不能长久保持;无内疚感,不能从既往经历特别是惩罚中吸取教训;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
常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18 岁以前)存在品行问题,如经常撒谎、逃学、吸烟、酗酒、欺负弱小、虐待动物;经常偷窃、斗殴、赌博;破坏他人或者公共财物;无视管教、校规、社会道德礼仪,甚至出现犯罪行为。
其诊疗标准具体为:
1.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
2.全面、持久的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与义务。
3.尽管建立人际关系并无困难,却不能长久地保持。
4.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微小的刺激便可引起攻击,甚至暴力行为。
5.无内疚感,不能从经历中特别是从惩罚中吸取教训。
6.很容易责怪他人,或者当他们与社会相冲突时对行为作似是而非的合理化解释。
伴随的特征中还包括持续的易激惹、儿童期及青春期品行障碍, 尽管并非总是存在,如果有则更进一步支持本诊断。
其实从上面的介绍中就能看到,无论是反社会人格还是其他不健康或健康的人格都是一个动态发展,是以与社会关系为基础,行为方式为表现的综合的产物。所以其实是不存在所谓天生的反社会人格。
三、荀子的“性恶论”
我们很多人都曾经讨论比较过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也就是孟子提倡的“性善论”和荀子提倡的“性恶论”。其实这两个观点都是对的,只不过要从不同角度来看。心理学上也有类似的PK,比如有名的破窗效应和斯坦福监狱实验支持的更靠近性恶论,而人本主义、格式塔学派强调每个人有追求个人实现、有完型的原动力又有些性善论的意味。
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这有点像行为学家华生说的“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自由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无论他们的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无论他们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思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和强盗。”
具体对待荀子提出的“性恶论”时,我们必须要从荀子的那个年代来看。荀子比孟子晚生一个甲子,是战国末年的儒学大家。在那个不仅礼崩乐坏,周室衰微,更是黎民流离失、战乱四起、天下政权动荡的年代,荀子选择了孔子学说中的“礼”来阐发要通过教育和后天环境的改造重新恢复天下的秩序。所以你如果再研究一下法家,就会发现韩非子、李斯其实一开始是出自荀子的门下。
荀子认为:人首先是生物,生物都有自保的本能。所以当生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争夺,一定有利益纷争,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叫人性本恶。但人比动物聪明,知道利益争斗中有一种可能的结果是双方同归于尽。为避免于此,因此人发明了道德。道德的目的就是把利益纷争限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以避免社会解体的结果。我们遵守道德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把利益纷争限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因此荀子认为道德来自于人的智力水准,人借此可以预先避免同归于尽的结果。荀子是对孔子学说的另一种解释的道路,即第一,人性本恶;第二,道德就是要限制利益争斗的那套规则,这套规则使我们的利益争斗被限制在合适的范围里面,这套规则叫做“礼仪”。
所以荀子学说的核心观念是“礼”,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荀子抓住了礼来谈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但荀子学说的问题在娜?问题在于我们可能遵守礼遵守的很好,但心中并没有那个仁心,于是可能会演变为表面上恭敬有礼,温柔敦厚,然而实际上是把道德规则当手段来谋取自己的利益,这种人格叫做乡愿人格。因为荀子让我们相信道德在人心中没什么根据,只是头脑的聪明发明出来的限制利益斗争的规则,我们遵守它,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利益。在荀子的学说中养成了中国国民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叫我们国民性的病症—乡愿人格。我们遵守道德规则不是出于内心的自觉,而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你去观察一下,这和日本当时军国主义泛滥时的“武士道”很像,一方面用各种繁文缛节保持“礼法”,另一方面却承认、鼓励对利益的无节制追求。
荀子的学说在他那个年代是有进步性的和时代性的,所以能被大家接受。但是当过了那个纷乱无章的大动荡时代。这种把人认为是逐利自私的观点就渐渐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以及人们对安定平和生活的向往了。这时候,孟子的以“仁”为核心的“性善论”就渐渐回归大众视野。
不知道上面这些回答是否切题,也欢迎有空可以再讨论。其实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你把这个问题放在壹点灵公益平台上来咨询求助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什么其他的期待呢?你曾关注过一些你认为的“反社会人格”的人吗?你又是怎么想到要从“天生”这个角度来解释它的呢?考虑这个问题时你的自动思维和情绪是怎么样的?
如果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或者还需要一些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由专业的老师帮助你。不管过去如何,未来怎样,希望你首先关注自己的当下,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让人疲惫的不是遥远的路,而是我们自己鞋子里边小小的沙粒”。学习与生命一起流动。
希望我的答复对你有所帮助,如还有疑惑欢迎私信咨询,祝一切顺利,每一天都充满了爱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