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怎么办? 在群里发了几个鄙视的表情包然后同学开始骂我[大哭],我觉得当时我有点不对,想道歉但是不知道怎么说[伤心]。下面第一张是同学爸爸在家长群里发的,然后才在同学群里发表情包的,第二张是同学发的,同学是男的,我们班4/3是女生[难过]
我该怎么办?
在群里发了几个鄙视的表情包然后同学开始骂我[大哭],我觉得当时我有点不对,想道歉但是不知道怎么说[伤心]。下面第一张是同学爸爸在家长群里发的,然后才在同学群里发表情包的,第二张是同学发的,同学是男的,我们班4/3是女生[难过]
你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高家玮,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看到你的描述,我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你是因为在群里和别的同学及其家长发生了口角和矛盾,感觉他们发的文字是在责难、侮辱你,所以感到很恐慌和害怕,想知道该如何处理,是这样吗?
一、情绪处理
我们先来解决你的情绪问题吧,就以当下你看到同学及其家长在群里爆粗口这个情境。我将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两个技术来讨论这件事情。
1、发散思维技术
首先请你对同学及其家长这种言行进行解读,在你的描述中,好像你是觉得“他们在骂我,我也觉得自己有点不对”(还有其他想法的话后面你也可以补充),对应的情绪你没有描述,我先暂定一个“委屈”吧。现在对“他们在骂我,我也觉得自己有点不对”这句话的相信程度按百分制打分(100%就是完全相信,不容置疑;50%就是半信半疑,将信将疑;0%就是完全不信),这样就出现一个分值,比方说是90%(你按自己评估的实际来打)。同时,请你也对你情绪的强度按照百分制打分(100%就是委屈到了极点,无以复加,你可以参照实际生活中曾经最委屈的或者想象中最委屈的点设置;0%就是没有委屈的情绪,你可以有愤怒、有焦虑,只要没有感受到委屈就是0),比方说是80%。
其次,请你对同学及其家长这种言行进行其他可能性的解读,任何解释都可以,甚至你觉得不太现实的想法也行。比如:
这个同学本身就是这样的人,讲话没什么素质。
他曲解了我的原意,以为我在攻击他,所以做出了反击。
他说的是对的,我的确就是一个做家庭主妇的命。
他只是在表达愤怒的情绪,过了这一阵就好了,这并不是对我的真正看法。
他的手机被别人在使用。
是他爸情绪很激动,他被迫做的表态。
……
尽可能多的发散思维去寻找更多的解释。
其次,把包括最初你的想法“他们在骂我,我也觉得自己有点不对”在内的所有解释,都去寻找相应的证据,看看有没有证据来证明你的猜测是有道理的。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有的有证据,有的证据不足,有的根本没有证据。根据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对想法的相信程度打分。比如:
这个同学本身就是这样的人,讲话没什么素质。60%
他曲解了我的原意,以为我在攻击他,所以做出了反击。70%
他说的是对的,我的确就是一个做家庭主妇的命。30%
他只是在表达愤怒的情绪,过了这一阵就好了,这并不是对我的真正看法。50%
他的手机被别人在使用。20%
是他爸情绪很激动,他被迫做的表态。10%
……
找到分数最高的两个选项,重新组织后作为你原来想法的替代思维。并重新对旧想法和新想法的相信程度打分。同时对刚才委屈的情绪重新打分比如:
旧想法:他们在骂我,我也觉得自己有点不对。60%
新想法:这个同学素质不高,而且自作多情正在对我反击,所以才口吐芬芳。70%
情绪:委屈。50%
最后,对比一下前后旧想法和情绪的分值,你会发现原来想法的相信程度就从90%下降到60%,情绪的强度从80%下降到50%。这样子一来是否感受就好一些了呢?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你的旧想法就是对的,发散过后再比较,旧想法的相信程度和情绪强度分数依旧是最高的。你不妨问问自己:相信旧想法对我有什么好处和坏处,换一种想法我又会得到些什么、要去承担些什么?相信是一种选择,怎么选择无非就是自己从哪个想法中的收益和代价多少比较的问题了。
2、可能区域技术
这个技术主要用于对未知的探索,也就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同样首先我们还是以这个场景作为情境,当你的情绪体验是焦虑恐慌的时候,脑子里是不是会产生“想道歉但是不知道怎么说,我该怎么办”的想法呢?我们一样先给想法和情绪打分。比如想法“想道歉但是不知道怎么说”的相信程度是80%,焦虑的情绪强度也是80%。
其次,分别依次问自己几个问题并做回答和描述,同样给出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并且最后评估出一个相信程度的分值。这个几个问题是:
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一切顺利,天随人愿,发生奇迹)——后面他的情绪过了之后也发现说得不对,他在群里道歉,和同学后面相处相安无事。40%。
这只是我举的例子,你还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也有可能最好的结果比如是:这个男生回来被我们暴揍一顿,班级里的同学纷纷为我出头之类的。
最糟的结果是什么?——他看我不回复,越来越有气,不仅继续在群里骂人,还和他的家人跑上门来闹,搞得学校里鸡犬不宁,大家对我指指点点。30%
综合下来,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有别的同学出面调停一下,说一下“少说两句吧”,后面就不再继续了,他也不会再对我展开人身攻击。60%。
那么,我该怎么做能离好的结果更近一点?——找别人帮忙居中调停、澄清一下我刚才并不是一种攻击。80%
最后,再比较一下前后旧想法和情绪的分值,和前面技术的流程一样。如果还是旧想法更占上风,就用代价收益的方式问问自己这样想值不值得。
前面两种技术只是对情绪处理的方式,最后事情能不能解决还是得依靠行为的改变,也就是说你需要去尝试进行沟通,或者验证自己新旧想法是否成立。把情绪暂停,我们用事实说话。
如何把情绪暂停?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暗示自己:现在发火的是他,现在飙脏话的也是他,那是他做错了还是我做错了呢?既然是他做错了,我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呢?
二、心理教育
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我们很多人都会说,你说的我都懂,但是臣妾做不到呀。为什么做不到呢?从认知行为疗法理论来分析,是因为你负性核心信念导致的,由于你的负性核心信念,形成了某种固化的为人处世的行为倾向,这种行为倾向作用在某一方面的生活领域中,我们称之为补偿策略。比如班级里进来一个陌生的人,说他是隔壁班的,今天中了奖发了100包薯片,他吃不完,请你们一起吃。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有的人大喊太好了,搂起很多包立马就打开吃了,连招呼也没打;有的人规规矩矩表示感谢,就拿一包;有的人连忙摆手表示不要走得远远的;有的人看别人拿了吃了再去拿。这种补偿策略在过去的经验中一度是凑效的,但是在新环境下继续使用不起效果了,而你又没有学会其他灵活的应对方式,缺少这方面正性的经验,所以这才手足无措,六神无主。
我今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享我们为什么对负性经验如此偏好。据说人一天会产生5万个想法,其中80%都是消极的。但是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这种情况非常合理。因为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只有居安思危、谨慎行事,才能增加我们存活的概率。换一种说法,就是抑郁症之所以不会从人类历史上消失,是因为悲观心理是延续生物存续不可或缺的要素。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知名实验。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找来即将接受艾滋病检查的50名受试者,让他们预测如果检查结果是阳性,他们的悲伤程度。然后跟踪被确诊为“阳性”的受试者,了解他们在得知结果5周后的悲伤程度。最后与当初的预测值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受试者在接受艾滋病检查前的平均预测值是94.7%,而受试者被检验出阳性后实际数值是77.6%。从这个实验可以得知,我们对于未来的悲伤程度,比实际情况出现后产生的悲观情绪要高两到三成。这也许就是人类为了提高存活率而进化出来的与生俱来的智慧吧。
加州大学的一位心理学专家曾说过:我们担心的事有90%的概率不会发生;即使真的发生了,真正解决不了的概率也只有10%。也就是说,一件让你恐惧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并且无法解决的概率只有10%的10%,也就是1%,这个概率非常低。不妨回想一下你之前的人生,什么事是你曾经特别担心的而又真的发生了,你却真的束手无策呢?应该没有吧。不是有句话,方法总比困难多嘛。
所以有时候,简单一点对自己说:so what(那又如何),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叫事。
如果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或者还需要一些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由专业的老师帮助你。不管过去如何,未来怎样,希望你首先关注自己的当下,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让人疲惫的不是遥远的路,而是我们自己鞋子里边小小的沙粒”。学习与生命一起流动。
希望我的答复对你有所帮助,如还有疑惑欢迎私信咨询,祝一切顺利,每一天都充满了爱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