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心声第26期:我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了】

影视剧里经常会有反派黑化的情节,刚入宫的宫女身份低微,被其他人霸凌被摆布,瞧不起,被嘲笑,但是在自己站稳脚跟后,又会变成阴狠、算计、随意打骂服侍的人,并且不吝惜把其他人当做棋子和牺牲品。
屠龙少年终成龙。这种转变往往比主角的从头到尾都纯善,有原则,更能让观众感受到人性中的复杂一面。人能够彻底地背离自己的曾经的生活,并且从受害者转化为加害者,背后当然有很复杂的心理动因。本期就以此为切入点,来讨论一下生活中大家有没有“我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的时候。小壹邀请了几个同事来参加这期圆桌讨论,先让我们有请小X。
小X:额...算是有,也算是没有吧。我现在就在做小时候自己最讨厌的职业——老师,还教的是我小时候最不喜欢的课——英语。往前倒推十年我肯定打死也想不到自己干这个。我小时候的英语老师特别讨人厌,就是特别喜欢挑学生的刺,阴阳怪气别人。如果学生非常活泼她会说人家是刺头,如果学生比较沉默寡言,她又会说人家看上去不说话,肚子里不知道在憋什么坏水。现在想想,她说的根本都站不住脚。而且连带着自己连这门课也讨厌起来了,一度心里暗暗认为老师是个太可怕的职业。但好在,我现在做老师了,目标就是绝不要做我初中英语老师那样的老师,也希望我的学生不要重复我当学生时的倒霉经历。
小Y:我这个是一个非常小的点。在有小孩之后,我一直都比较注重教育。因为家庭的关系我自己的性格就比较内向敏感,对那种开朗乐观的性格非常羡慕非常向往。我一直也用开明尊重的态度对待我的小孩,希望他可以成为阳光的人。但有一次,我在整理行李的时候孩子一直在闹不让我收拾,我一瞬间非常想让他直接闭嘴,甚至想摔手上的东西。当意识到那种疯狂的冲动时,我一瞬间觉得我跟我父母一模一样。因为我小时候爸妈就是这么对我的,有时候出于自己忙或者不耐烦就会直接凶我让我闭嘴。小时候的我觉得非常不安,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可在那一瞬间,我终于也变成了可憎的那种父母。
小Z:我好像没有诶!我确实做了一些小时候想不到会做或者不那么想做的事情,但并不觉得这就是自己讨厌的样子了。我小时候也以为自己会在更光鲜亮丽的行业工作,平常生活非常充实。但大部分工作本质上也就是重复性质的,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糟。其实真的做起来,也是可以接受的吧!
感谢小X,小Y和小Z的发言,这期的主题是有点沉重的。“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这样的时刻也曾经发生在你身上吗?你又是怎么看待这样前后的不同的呢?

问答小壹  
高家玮的回答
高家玮心理咨询师

你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高家玮,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屠龙少年终成龙。我也简单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屠龙”的动机从哪里来。精神分析讲力比多和创伤事件,格式塔讲未尽事宜,人本讲通向理想自我,系统式家庭治讲代际传承。我的咨询取向是CBT,在这个角度来讲就是核心信念。要屠龙是因为曾经被龙种上了“我没能力、不可爱、没有价值”的核心信念,屠龙就是要打破这种核心信念,要证明自己“有能力、可爱的、是有价值的”。

其次,何以“终成龙”?那是因为补偿策略的作用,以前你在被龙摩擦的时候发展出了一种当时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过去的经验中你也只获得了你对付龙和龙对付你的两种方式。比如一个强势、控制型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也是走极端,要么是顺从,要么是努力,最后顺从到无所适从,努力到无能为力。当这个孩子长大后面临类似环境的时候,他学会的经验也只能是通过顺从和强势去应对。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选择性注意,你真的以为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如今只有恶龙的外形了吗?还是你似乎看到了自己某些行为特征和当时的恶龙有所相像,而感到极度恐惧,以为自己变成了那条恶龙呢?

最后,中国人特有的国民性。这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国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封建历史特别悠长,加上以儒为尊,从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然后每一次政权更迭又都是以阶级民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从最底层阶级造反开始,虽然最后的政权归属可能是某个贵族集团,但是发起者永远是最弱势的群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喊到了近现代。于是中国人骨子里就有这两种执念,要么装孙子,要么当大爷。既然这个世界认可龙,屠完了龙,自然要有新的龙,你说谁来干合适?

当然,小壹在这里发问肯定不是仅仅为了一个为什么?我们更想知道怎么做?

第一个方法

回到少年和龙的比喻中去,你发现了吗?这是一个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在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里面,我们经常会用到亲和关系和竞争关系去理解世界。亲和关系就是我希望你过得比我好,比如大部分父母对子女的爱;竞争关系就是我希望你过得不如我,比如学业竞争、职场竞争。

我们经常遇到的“屠龙少年终成龙”往往是孩子小时候对抗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以后不要像自己父母那样教育孩子,但长大以后忽然发现自己又在走父母当时对待自己的那条老路。也就是说其实亲子关系之间既有亲和关系,也有竞争关系,我们只不过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头到另一头不停地摆动,停不下来。站在钟摆这头亲和关系时,就是少年,到了另一头竞争关系时,我变成了龙。所以“屠龙少年终成龙”的前提设定有一个吊诡的假说:如果发现少年不将少年,那他一定是在变成恶龙的途中。

不知道这样的表述能不能让人理解,也就是“终成龙”的龙和原来的龙是同一条龙吗?有没有可能“终成龙”后还会有“再少年”呢?这条龙和那条龙最大的区别是,你有内省,有觉知,知道少年的概念和龙的概念;而那条龙可能只有“我”的概念。

所以,如果你不想被“我”给吞噬,就继续保持这份内省,我们可以找一些办法让这个钟摆振幅小点,或者停下来,或者当你无奈成龙时,那就坦然接受这份现状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当你重回少年时就为所当为,继续为民除害。

内省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贤书、记心得、事上磨。

第二个方法

说我就是不要变成龙该怎么办?很好办。打破亲和、竞争的循环因果即可。精神分析还出过一个分支理论叫做“主体间”理论。什么意思,就是关系之中,双方是双主体原则,少年和龙成了好朋友,有共同目标的时候一起合作打怪探险,任务完成后少年就回到城堡,龙也回到岩浆炼狱,一别两宽。你觉得这样的环境下少年还会有成龙的可能性吗?

阿德勒曾说过,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你能否想象你穷得只剩下钱了,都不知道给谁。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和他人没有关系。从心理咨询统计结果来看,除神经症和精神障碍外几乎所有的来访者归根到底都是和他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才导致“症状”产生。

你要想不成龙,就要放下“屠龙”的执念。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一个大姑娘家三十好几,一未婚配,二没对象,父母整天在你耳边叨叨叨,情到浓时说不定还能听到恶语攻击,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对策呢?

屠龙模式:谁说过三十了就必须要结婚,是我选老公还是你选老公,我长这么大了不吃你们不靠你们,挣钱还给你们用,自己身体也好,烦恼也少,为什么一定要找对象?你们还是把自己的身体管管好,整天抽烟喝酒加烫头,总是拿我在外面比来比去有什么意思,实在要想养孙子我给你买个小狗。

不屠龙模式:爸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也知道你们的担心。我回去会好好考虑的,但是现在我也没办法嘛,就是没有这个心思。要不我买个小狗给你们解解闷?

你觉得爹妈听到哪种回应会飚高血压,哪种回应以后就会少说点?

说到底,我们的成长的就是提高关系处理的能力,在矛盾和共识中摆平每个人的诉求。肯定别人、承认自己不足这是需要勇气的;相反贬低别人是最不需要勇气的。在双主体的原则下,两边都是平等的,我们承认信息可能不对称会影响彼此,但是只要通过倾听和沟通就能保持相互尊重:你是主体你说了算,我可以听你的,我觉得不好我不听,但是你为了我好,我肯定你的勇气和善意,即使说的一无是处,至少动机是好的,我又何必泼人冷水。

关系需要获益互惠才能维系,拒绝别人也要顾及他人面子。少年为啥要屠龙,让龙回到他该去的地方,把城堡让出来不就好了嘛。我们君子一战,石头剪刀布,谁输了就体面的离开城堡。说不定下次哪里有宝藏,我来找你再一起去。少年还是少年,龙也还是龙。

今天玩笑的部分有点多,说的也有点乱,见谅见谅!

如果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或者还需要一些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由专业的老师帮助你。不管过去如何,未来怎样,希望你首先关注自己的当下,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让人疲惫的不是遥远的路,而是我们自己鞋子里边小小的沙粒”。学习与生命一起流动。

希望我的答复对你有所帮助,如还有疑惑欢迎私信咨询,祝一切顺利,每一天都充满了爱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