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部分患者存在极端行为,甚至因此死亡。抑郁障碍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的慢性精神疾病。2019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数据提示,大陆地区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 如果只是说抑郁的情绪或心境的话,长期处于这种情绪中的群体那将更多。和抑郁经常相伴的还有另外一种情绪,就是焦虑。为什么人最常见的负面情绪是这两种,我想从CBT的角度来做一下解释。 一、人格核心结构 在认知行为疗法的视角中,我们的核心信念是人格的基础,当然这里面有遗传基因的因素,先天秉性,这是内因。还有一个内因是就是认知解读,我们怎么去认识怎么去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一个事情。 外因主要是四个方面:他人期望(你父母对你的期望和要求,但是绝大多数都是超出你实际能力的)、社会比较(你和同辈之间的比较,一般情况下你也很难做到每次都赢)、创伤性事件(这是生命中比较重大的不幸,少数人会有)、他人评价(别人怎么看你,怎么想你)。 最后对外反应方式就是行为方式了,基于认知,你就会对你的行为做出一定要求,当发现某种规律下的行为经常获得有效结果,逐渐就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在CBT里我们叫补偿策略。 在上面的内外因中,你其实能一眼看到仅仅是四个外因,我们普通人就很难扛下来。除非你天生才高八斗,别人都比不上你;家里又地位高贵、经济雄厚;父母对你从小关爱肯定,从不对你有过多干涉控制。这样的人生在你的印象中见到过几个人呢?所以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大部分人的心理都是亚健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你提到的负面情绪,尤其抑郁情绪很容易出现就不足而怪了。 二、运行机制 保证我们人格稳定的机制有两个,一个是执行机制(补偿策略),一个是维护机制(选择性注意/过滤)。 在核心信念机制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经历形成核心信念。我们知道,一旦核心信念形成,其实其补偿策略也就形成了。当个体形成核心信念和补偿策略以后,他就会按照已经形成的补偿策略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我们首先说一下第一个机制补偿策略或者叫应对策略。一旦形成一个核心策略,比方说我是无能的,同时父母要求你进前十,但你现在就十几名,那你怎么办呢? 第一种办法就是努力策略,多看书多刷题,好好干,如果你真的努力了,最后也考进前十了,你就会发现什么呀?只要别人有要求我就努力,只要别人有要求我就努力,然后我就都能搞定,自此以后我遇到问题就用努力策略。 第二种策略就是,你说我无能嘛,让我进前十,那我就听你的呗。你让我写作业我就写,你让我看书我就看,你让我睡觉我就睡觉,弄完之后呢,我还是没有进前十,爹妈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嘛,反正我都按你说的去做了。也许我按你说的做了进了前十,也许我按你说的做了没进前十,但不管怎么说,家长的不满就消除了,反正孩子也按父母说的都做了,爹妈也只好服气了。所以你就会发现,只要我按别人说的做,听人家的话,就可以消除别人的不满,那他就发展成了一个顺从的补偿策略。 孩子是在应对重要他人的要求和各种表现的过程中他发展出一套办法。他发现努力的办法能处理问题,顺从的办法能处理问题,或者回避的办法也能解决问题,那我就照着这样干。 除了上诉的努力策略、顺从策略,我们还会发展出回避策略、归因策略、警惕策略、自恋策略、自弃策略。一共是七种。 这就是刚才说的执行机制,去履行核心信念所要求的。这样去做了,有的事情搞定了,有的事情搞不定。但这些事不会随风而去,它重新被解释再作用你的核心信念,这个中间就要经过维护机制的作用。 避免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危及已经形成的核心信念,对不利的经验或证据采取忽视、扭曲、选择性注意等方式 在这个机制里面你认为你是无能的,但你又考好了,有时候你又没考好。什么样的事会往心里去,什么样的事不会往心里去,其实是有区别的,认知行为疗法借用了“图式”概念来解释核心信念,对信息的注意、记忆和组织这个过程。如果他认为他是无能的,而他又考好了。那考好了的经验与我是无能的信念是冲突的,自然这样的经验就不能让它往心里去;如果他认为他是无能的他又没考好,这个无能的经验就跟他的核心信念是吻合的,自然而然这样的经验就能通过了。 维护机制就是一道屏障,这道屏障就是为了保护我们内部的核心信念的。当你认为你是无能的,我们就不能让与他相反的证据进来,我们只能让跟想法相一致的经验进来。 一般我们采用的方法是选择性负面关注(关注负面证据)、忽视、否认、低估或扭曲正面证据这几种方式。 三、负面情绪的产生 我们把情绪的产生进行前置,那就是客观事实无法达到预期,CBT里也叫做出现了问题情境。通常来说,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因为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和完美的事,所有人都有搞不定的事,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面对这类问题情境,在前面的补偿策略和维持策略共同作用下,我们的负性核心信念显现(我/他人是无能的、我/他人是不可爱的、我/他人是无价值的、世界是冷漠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自然就涌现了出来。 比如你怎么努力都考不到前十,可是你的补偿策略就是以努力为主,同时维护机制又使得你的眼睛只注意在考试成绩上,没有觉得自己在体育或者文艺方面的优势。你就会开始先感受到焦虑,假如这个时候你无法求助到他人,反而还受到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被贴上了“没用”、“笨蛋”这些标签,时间久了,抑郁的情绪就蔓延了开来。 我们有一句顺口溜来说僵化地使用补偿策略最后的结果:努力到无能为力,回避到无处可去,顺从到无所适从,归因到片面唯一,警惕到风声鹤唳,自弃到绝处求生,自恋到自我催眠。你看这结果是不是都是最后指向焦虑和抑郁。 回到你提的这个问题来,是不是某种角度来看也是一种选择性关注呢?正常的人虽然会有抑郁情绪,但肯定不会24小时都处在这种心境中,可是你只关注到了大家都有不开心的一面,忽略了大家还有开心的时候。所以你的观察结果是——世界上很多人抑郁。你可以试着通过上面的一些理论去理解自己形成这个结论的成因,说不定在解释的过程中自己也会豁然开朗。 如果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或者还需要一些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由专业的老师帮助你。不管过去如何,未来怎样,希望你首先关注自己的当下,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让人疲惫的不是遥远的路,而是我们自己鞋子里边小小的沙粒”。学习与生命一起流动。
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么多人抑郁?他们又是因...
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部分患者存在极端行为,甚至因此死亡。抑郁障碍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的慢性精神疾病。2019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数据提示,大陆地区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
如果只是说抑郁的情绪或心境的话,长期处于这种情绪中的群体那将更多。和抑郁经常相伴的还有另外一种情绪,就是焦虑。为什么人最常见的负面情绪是这两种,我想从CBT的角度来做一下解释。
一、人格核心结构
在认知行为疗法的视角中,我们的核心信念是人格的基础,当然这里面有遗传基因的因素,先天秉性,这是内因。还有一个内因是就是认知解读,我们怎么去认识怎么去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一个事情。
外因主要是四个方面:他人期望(你父母对你的期望和要求,但是绝大多数都是超出你实际能力的)、社会比较(你和同辈之间的比较,一般情况下你也很难做到每次都赢)、创伤性事件(这是生命中比较重大的不幸,少数人会有)、他人评价(别人怎么看你,怎么想你)。
最后对外反应方式就是行为方式了,基于认知,你就会对你的行为做出一定要求,当发现某种规律下的行为经常获得有效结果,逐渐就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在CBT里我们叫补偿策略。
在上面的内外因中,你其实能一眼看到仅仅是四个外因,我们普通人就很难扛下来。除非你天生才高八斗,别人都比不上你;家里又地位高贵、经济雄厚;父母对你从小关爱肯定,从不对你有过多干涉控制。这样的人生在你的印象中见到过几个人呢?所以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大部分人的心理都是亚健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你提到的负面情绪,尤其抑郁情绪很容易出现就不足而怪了。
二、运行机制
保证我们人格稳定的机制有两个,一个是执行机制(补偿策略),一个是维护机制(选择性注意/过滤)。
在核心信念机制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经历形成核心信念。我们知道,一旦核心信念形成,其实其补偿策略也就形成了。当个体形成核心信念和补偿策略以后,他就会按照已经形成的补偿策略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我们首先说一下第一个机制补偿策略或者叫应对策略。一旦形成一个核心策略,比方说我是无能的,同时父母要求你进前十,但你现在就十几名,那你怎么办呢?
第一种办法就是努力策略,多看书多刷题,好好干,如果你真的努力了,最后也考进前十了,你就会发现什么呀?只要别人有要求我就努力,只要别人有要求我就努力,然后我就都能搞定,自此以后我遇到问题就用努力策略。
第二种策略就是,你说我无能嘛,让我进前十,那我就听你的呗。你让我写作业我就写,你让我看书我就看,你让我睡觉我就睡觉,弄完之后呢,我还是没有进前十,爹妈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嘛,反正我都按你说的去做了。也许我按你说的做了进了前十,也许我按你说的做了没进前十,但不管怎么说,家长的不满就消除了,反正孩子也按父母说的都做了,爹妈也只好服气了。所以你就会发现,只要我按别人说的做,听人家的话,就可以消除别人的不满,那他就发展成了一个顺从的补偿策略。
孩子是在应对重要他人的要求和各种表现的过程中他发展出一套办法。他发现努力的办法能处理问题,顺从的办法能处理问题,或者回避的办法也能解决问题,那我就照着这样干。
除了上诉的努力策略、顺从策略,我们还会发展出回避策略、归因策略、警惕策略、自恋策略、自弃策略。一共是七种。
这就是刚才说的执行机制,去履行核心信念所要求的。这样去做了,有的事情搞定了,有的事情搞不定。但这些事不会随风而去,它重新被解释再作用你的核心信念,这个中间就要经过维护机制的作用。
避免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危及已经形成的核心信念,对不利的经验或证据采取忽视、扭曲、选择性注意等方式
在这个机制里面你认为你是无能的,但你又考好了,有时候你又没考好。什么样的事会往心里去,什么样的事不会往心里去,其实是有区别的,认知行为疗法借用了“图式”概念来解释核心信念,对信息的注意、记忆和组织这个过程。如果他认为他是无能的,而他又考好了。那考好了的经验与我是无能的信念是冲突的,自然这样的经验就不能让它往心里去;如果他认为他是无能的他又没考好,这个无能的经验就跟他的核心信念是吻合的,自然而然这样的经验就能通过了。
维护机制就是一道屏障,这道屏障就是为了保护我们内部的核心信念的。当你认为你是无能的,我们就不能让与他相反的证据进来,我们只能让跟想法相一致的经验进来。
一般我们采用的方法是选择性负面关注(关注负面证据)、忽视、否认、低估或扭曲正面证据这几种方式。
三、负面情绪的产生
我们把情绪的产生进行前置,那就是客观事实无法达到预期,CBT里也叫做出现了问题情境。通常来说,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因为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和完美的事,所有人都有搞不定的事,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面对这类问题情境,在前面的补偿策略和维持策略共同作用下,我们的负性核心信念显现(我/他人是无能的、我/他人是不可爱的、我/他人是无价值的、世界是冷漠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自然就涌现了出来。
比如你怎么努力都考不到前十,可是你的补偿策略就是以努力为主,同时维护机制又使得你的眼睛只注意在考试成绩上,没有觉得自己在体育或者文艺方面的优势。你就会开始先感受到焦虑,假如这个时候你无法求助到他人,反而还受到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被贴上了“没用”、“笨蛋”这些标签,时间久了,抑郁的情绪就蔓延了开来。
我们有一句顺口溜来说僵化地使用补偿策略最后的结果:努力到无能为力,回避到无处可去,顺从到无所适从,归因到片面唯一,警惕到风声鹤唳,自弃到绝处求生,自恋到自我催眠。你看这结果是不是都是最后指向焦虑和抑郁。
回到你提的这个问题来,是不是某种角度来看也是一种选择性关注呢?正常的人虽然会有抑郁情绪,但肯定不会24小时都处在这种心境中,可是你只关注到了大家都有不开心的一面,忽略了大家还有开心的时候。所以你的观察结果是——世界上很多人抑郁。你可以试着通过上面的一些理论去理解自己形成这个结论的成因,说不定在解释的过程中自己也会豁然开朗。
如果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或者还需要一些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由专业的老师帮助你。不管过去如何,未来怎样,希望你首先关注自己的当下,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让人疲惫的不是遥远的路,而是我们自己鞋子里边小小的沙粒”。学习与生命一起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