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上没问题,但是感情上全崩,怎么办? 我之前过度依赖一位朋友,她无法全部承接我的情绪,但是愿意提供有限支持。 她察觉到到我会因为他的朋友圈焦虑,就把朋友圈对我分组了。一方面出于自我保护,另一方面也出于减少刺激源吧。 我理智上觉得他做的没有错。也觉得这样对双方都好,而且他有回我消息,我觉得这样就够了,他是个好人。但是还是有强烈的被排斥感和被惩罚感,好难受。
理智上没问题,但是感情上全崩,怎么办?
我之前过度依赖一位朋友,她无法全部承接我的情绪,但是愿意提供有限支持。
她察觉到到我会因为他的朋友圈焦虑,就把朋友圈对我分组了。一方面出于自我保护,另一方面也出于减少刺激源吧。
我理智上觉得他做的没有错。也觉得这样对双方都好,而且他有回我消息,我觉得这样就够了,他是个好人。但是还是有强烈的被排斥感和被惩罚感,好难受。
我是心理咨询师蔡淑萍,我特别能理解你此刻的矛盾 —— 理智上像有个声音在说 “她没错,这样挺好”,但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那种被 “分出来” 的感觉,像被轻轻推了一下,既委屈又恐慌。其实这种 “道理都懂,可心就是过不去” 的状态,恰恰说明你在这段关系里投入了很深的情感依赖,而 “朋友圈分组” 这个动作,像一根针,刺破了那种 “我们是紧密相连的” 的安全感。
先想告诉你:你的难受太正常了。过度依赖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对方当成 “情感拐杖”—— 她的回应、她的动态、甚至她对我们的态度,都成了衡量 “我是否被在乎” 的标尺。朋友圈看似是小事,其实是你感知 “她的生活里有我一份” 的重要通道:刷到她的动态,会觉得 “哦,她今天在做这些,我离她的生活不远”;看不到,就像突然断了一根线,哪怕知道是她故意收起来的,也会忍不住想 “是不是我哪里不好,所以她不想让我看了?”
这种被 “分组” 的感觉,之所以会触发 “被排斥”“被惩罚” 的感受,是因为在依赖关系里,我们太怕 “被区别对待” 了。就像小时候如果妈妈对别的孩子更温柔,哪怕知道妈妈是好意,也会偷偷委屈 —— 你现在的感受,和这种孩子气的不安很像:不是怪她不好,而是怪 “为什么不是对我和以前一样”。
其实,你可以试着把 “朋友的意图” 和 “你的感受” 分开来看。她的分组,本质上是在建立一种边界:她无法承接你过多的情绪,也不想让自己的动态成为你的焦虑源,这是她保护自己、也想保护这段关系不被过度消耗的方式 —— 就像一个人撑不住的时候,会轻轻推开一点距离,不是拒绝,是 “我需要喘口气,也想让你别因为我太紧张”。
但你的感受是另一回事。被 “分出来” 的瞬间,那种 “我不再是她生活里‘无差别可见’的人” 的失落,那种 “是不是我给她添麻烦了,所以她要躲着我” 的自我怀疑,都是真实的。这两种东西可以同时存在:她的善意是真的,你的难受也是真的,不必因为 “知道她是好意” 就逼着自己 “不能难受”。
过度依赖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没说出口的需求:“我需要很多很多的连接,才能确认自己是被需要的。” 当这种连接被 “分组” 打断时,就像突然站不稳了 —— 不是她的错,也不是你的错,只是你的需求暂时找不到更稳的支撑点。
或许可以试着把这份 “对连接的渴望” 稍微分散一点。比如,除了和她聊天,也和其他朋友说说话;或者找一件能让自己专注的事(哪怕是追剧、拼乐高),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你会慢慢发现:“我的情绪不需要全靠别人承接,我自己也能陪自己待一会儿。”
也可以试着对自己说一句软话:“我现在难受,是因为我太在乎和她的关系了。这种在乎不是错,只是我需要慢慢学着,哪怕她有自己的边界,我也依然可以相信‘她对我的善意没有变’。” 朋友圈看不到了,但她还在回你的消息,还愿意提供有限的支持 —— 这其实就是她在说:“我没有走远,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和你相处。”
这种 “依赖被调整” 的过程,就像学走路时慢慢放开拐杖,肯定会晃、会怕,但每晃一次,其实都在帮你找到自己的重心。你现在的难受,不是惩罚,而是成长里的 “阵痛”—— 痛,但也在提醒你:或许可以慢慢学着,既依赖她的温暖,也相信自己能稳稳地站着。
给心里的那个 “委屈的自己” 一点时间吧,不用急着 “好起来”。难受的时候,就允许自己难受一会儿,就像下雨的时候,先别急着跑,撑着伞站一会儿,雨总会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