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书题词《致刘安迪》中,作者将世界上的人分成了“学习者”和“非学习者”。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分类法。这样分类显然不准确。你能从哪些方面指出其不准确?你有更好的分类法吗?
2021年5月19日答:
二元对立的分类方法是不符合现实的,世界大多数时候不是非黑即白、非假即真的,而是灰度的,是二元混合在一起的和多元的。
一个人是否是学习者也是很难判断的,有学习意愿的人就是学习者么,有学习意愿而没有什么学习能力的人是不是学习者呢,有学习的意愿也有学习能力但没有什么学习成果的人是不是学习者呢,两年前有学习成果最近一年都没什么学习成果的人是不是学习者呢,学习成果都是指什么呢。
你采访一个人,问他是不是学习者,可能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学习者。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估计都在意愿上认为自己是学习者,但学习不止是靠说和想,它必须要付诸行动。作者的这个分类,至少是把那些有学习意愿并愿意付诸行动的人分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寻求更好的学习方法才会是更有效的。
根据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和有没有学习成果这三个因素来判断一个人的学习力可能更为准确。学习意愿包括主观意愿和行动意愿,学习能力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或规律,学习成果是对某个知识点、某种事物或事件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见解。
一个人的学习力不会是0,被动式浪费型的学习也有可能取得一些学习成果。学习力的修炼应该没有止境,修炼学习力从认识学习本身开始。
2021年9月1日补充:
还按照二元分类的话,终身学习者和非终身学习者,可能更好一些。因为学习意愿、学习行动和学习成果都是不确定的,时刻变化的,而一个人是否有意识的持续不断的进行学习,相比而言,可能是更重要的。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