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个根草。
--出自《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词
妈妈,我爱你,我也恨你,
但是爱与恨是不能相互抵消的。
我能知晓你十月怀胎的痛苦,可这不是我的错,对吗?
妈妈,你的爱像一块生姜,缺少了会失去该有的味道,单独咀嚼又会有强烈的辛辣刺激。
可我从未释怀过去你带给我的伤痛,当你说让我去死的时候,你猜我在想什么?我现在很后悔,当初就不应该挣扎,把命还给你就好了。
我也没忘记你对我的好,这让我时常觉得是我病了。我多么希望你能坏的彻彻底底,不要对我有一丝丝的爱。这样就不会让我感到愧疚。
你和爸爸总是因为我吵架,你们口口声声是为了我,你们冷战也是为了我。现在你们离婚了,在别人口中甚至也是为了我。这份爱太沉重了,我承受不住。
妈妈,我对你爱与恨交织着,我对你的情感始终是复杂的。
我讨厌你假惺惺的接触我,那时常让我不舒服,甚至感到恶心。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不愿与你说话,我们之间的信任早就被你一点一点的消磨了。
我也厌倦了喋喋不休的争吵,那些话语太苍白了。可我也无法替过去的自己原谅你。
妈妈,你有没有觉得你口中的爱更像是一种借口?
——一位来访对母亲的告白(已征求来访同意)
这段话道出了无数在矛盾依恋中挣扎的人心声。我们既渴望爱,但却又害怕被它的伤害刺痛;我们记得温暖,却无法忘记伤害;我们想要逃离,却又被愧疚拉扯。这种爱恨交织的情感,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我们的心灵。
本文将从系统和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视角,解析这种矛盾型依恋的心理机制,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认知调整策略和行为干预方法,帮助深陷其中的个体走出情感迷宫,重建健康的心理边界。
矛盾型依恋(Ambivalent Attachment)通常源于童年时期的不一致养育方式——父母时而温柔,时而暴怒;时而满足孩子的需求,时而冷漠忽视。这种不可预测的互动模式让孩子陷入焦虑:
"她是爱我的吗?还是恨我讨厌我?"
"如果我表现得好,她会不会对我温柔,对我好一点?"
"都是我的错,她才这样对我!"
久而久之,孩子的大脑学会了一种"高度警觉"的生存策略——既渴望亲密,又随时准备防御伤害。这也让孩子形成了“我不够好,都是我的错,我是不被爱,无人在意,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信念。
在矛盾型依恋中,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认知陷阱,让痛苦持续发酵:
(1)全或无思维
"她要么是个完美的母亲,要么就是个彻底的恶魔。"
"如果她对我有一点好,那是不是意味着过去的伤害不算什么?"
“如果她对我好,我就得原谅她,如果我不能原谅她,那都是我的错!”
这种思维让我们无法接受人性的复杂性,导致我们在"全盘否定"和"强迫原谅"之间反复摇摆。"希望你能坏得彻彻底底"——无法容忍人性矛盾,将他人简化为"完全好"或"完全坏"。
(2)情绪推理
"因为想到她就恶心,所以她一定是虚伪的。"
"因为我对她还有感情,所以我应该忍受她的伤害。"
我们误以为"想法=事实",但实际上,情绪只是大脑对过去的反应,而非客观真相。
(3)过度归因
"父母离婚都是因为我。"
"如果我能做得更好,她就不会那样对我。"
孩子常常会错误地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尤其是当父母说"都是因为你,我们才……"时,这种内疚感会深深刻进心里。
(4)读心术
把妈妈来看我解读为"假惺惺的接触我"——将对母亲行为动机的猜测当作事实,这种思维会强化关系中的敌意感知。
(5)过度概括化
"信任早就消磨殆尽"——用绝对化语言否定关系中的所有积极可能。
二、行为模式解析
文中呈现典型的CBT三角循环:
触发事件(母亲探望)→ 自动思维("她在表演慈母")→ 情绪反应(恶心/愤怒)→ 行为回避(拒绝见面)→ 强化认知("她果然不爱我")
这个闭环通过"自我验证预言"不断强化:
当来访者因预期伤害而回避接触,反而会激发母亲更激烈的情绪表达
母亲的过度补偿行为(如流泪探望)会被解读为"表演性关怀"
回避行为导致关系修复机会减少,进一步验证"母亲不爱我"的核心信念
同时,来访者有时也感觉母亲对自己好的一面,让自己陷入到对母亲的爱与恨的矛盾之中,用"把命还给你就好了"显示出来访者用自我毁灭来"平衡"想象中的情感债务,用自伤或自杀行为来摆脱情感的纠缠
同时,孩子的行为也让妈妈陷入两难的矛盾之中,无所适从。
(1)思维记录表
每当产生"她根本不爱我"或"一切都是我的错"等自动思维时,尝试用以下方式记录并反驳:
情境 |
自动思维 |
情绪强度 |
证据支持? |
不支持的证据 |
更合理的解释 |
重评情绪 |
母亲流泪探望 |
"她在演戏" |
愤怒80% |
无直接证据 |
面部肌肉运动+泪液分泌 |
她可能真的难过,但这不抵消过去的伤害 |
愤怒50% |
(2)连续谱练习
打破"全或无"的极端思维,尝试给母亲的行为打分(0-100):
极端负面(0分):掐脖子、打我、言语暴力
中性(50分):普通问候、日常互动
极端正面(100分):真正无条件的支持
结论: 她不是一个"完全好"的母亲,但也不是一个“完全不好”的母亲。你可以选择性地接受她的某些行为,同时拒绝伤害。
(3)责任饼图练习
对"父母离婚"进行归因分析:
画饼图分配责任比例(沟通问题/经济压力/性格差异/子女因素等),用可视化方式纠正过度自责,成年人婚姻决策是复杂系统的产物,青少年影响力低于7%(社会学数据)。
(1)阶梯式暴露
如果完全断绝联系不现实,可以尝试分阶段接触,观察自己的情绪反应:
低强度互动(短信问候,不涉及情感话题)
中等强度互动(短时间见面,设定明确话题边界)
高强度互动(深入交流,但随时保留退出权利)
关键点: 每次接触后,记录"实际发生了什么",而非"我担心会发生什么"。
(2)心理隔离
当母亲说出"我都是为你好"等言论时,可以练习:
物理隔离:暂时离开现场,深呼吸10次
认知隔离:默念"这是她的想法,不是事实"
情感隔离:想象自己面前有一面玻璃墙,让话语被阻隔在外
3.其他技术
(1)隐喻重构技术
将"生姜式母爱"转化为可操作的认知模型:
辛辣成分=伤害性言行 → 识别具体毒素(言语暴力/道德绑架)
调味功能=情感联结 → 分离有效成分(便当里的姜丝)
加工方式=建立过滤机制:"我可以接受你煮汤时放入的姜片,但拒绝直接吞咽姜块"
(2)用"银行账户"比喻代际关系:
父母将生育投入视为"情感储蓄"是他们的自由
但子女没有义务做"终身债务偿还者"
健康的关系应是"独立账户系统",拒绝强制性的"情感利滚利"
很多人误以为"走出来=原谅",但CBT告诉我们:
✅ 你可以不原谅,但可以停止自我惩罚。
✅ 你可以记得伤害,但不让它定义你的未来。
✅ 你可以保持距离,而不必感到愧疚。
真正的疗愈,不是忘记过去,而是让过去不再控制现在。
"妈妈,你有没有觉得你口中的爱更像是一种借口?"
这句话里藏着深深的悲伤——我们渴望纯粹的爱,却总是得到掺杂着伤害的"生姜式关怀"。但请记住: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专业的心理服务
平台承诺 免费退改
放心的隐私保障
全方位的隐私保障制度 放心咨询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2:00
扫码关注
壹点灵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下载APP咨询
客服
热线
APP
消息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