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偷偷的告诉你,不给建议的心理咨询有用么?

作者:魏娜   2025-08-24   25次阅读   0个赞

当人们带着生活的困惑走和期待进心理咨询室,很多人并不知道心理咨询是如何起效的。不少人期待着咨询师能像 “人生导师” 般,给出一套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或者建议。

这种对“建议”的渴求不难理解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早已习惯用 “方法” 来解决问题,寄希望于心理咨询也能即刻提供“标准答案”。

然而,心理咨询中的建议,既可能成为暂时的 “止痛药”,也可能陷入更深的困境。


从有效性来看,当来访者因具体事件陷入迷茫时,合理的建议确实能提供方向。但是,往往这出现于极其特殊的情景中,或者是紧急事件的包扎处理,或者是当事人暂时不具备心智化能力,或者这根本就不是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不给建议,那么心理咨询是如何起作用的?》一文指出,给予建议在心理咨询里是把双刃剑:从本质而言,心理咨询旨在助人自助,助力来访者实现内心自由与人格独立。

一旦咨询师给出建议,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问题的责任人,这不仅会削弱来访者积极思考以及为自身问题负责的能力,还会阻碍其真诚、自主地投身于咨询关系。

毕竟人都有自我意识,既期望他人给予意见,内心又抗拒被他人教导该怎么做。长期依赖建议,来访者容易习惯依赖咨询师,不利于人格独立的发展。

即使是有效的建议,也只能只修复破损的 “表层墙面”,而忽略了摇摇欲坠的 “地基”。例如,一位长期拖延的来访者,即便掌握了时间管理技巧,却依然无法摆脱拖延循环,因为真正阻碍他的,可能是内在的某种心理机制。


每个治疗取向的治疗因子都有一些异同之处,但都共有一个核心——咨询关系。我们常说 “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从生物心理学角度来看,并非是道理本身失去了价值,而是认知与关系体验在大脑中产生的不同作用机制,导致道理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活改变。

认知主要涉及大脑的前额叶皮层、颞叶等区域。前额叶皮层作为大脑的 “决策中枢”,前额叶皮层会最先吸纳你认可的道理,然后存储在颞叶,但是若无法与实际生活场景建立有效的神经连接,就难以在恰当的时机被转化成为行为。

同时如果没有对边缘系统(情绪产生区域)的有效调控,我们可能会因一时的情绪,放弃原本理性认知下应该采取的行动。而关系体验对大脑的影响涉及边缘系统、镜像神经元系统等多个区域。


例如,曾在亲密关系中被背叛的人,后续面对新的感情时,边缘系统的杏仁核可能会过度反应,导致其对伴侣过度猜疑,明知有做法不应该,但自己难以控制 。所以,从生理上就可以解释“知行合一”的难度。

然而,什么样的关系在咨询中算是好关系?首先,以你自己主观体验为主,你也是创造关系的重要角色,你不喜欢面前的咨询师,日后想共创一个好的咨询关系是很有难度的。

其次,可以看咨询师是否提供了这三种关系,心理咨询对一个咨询师的“活人”性要求比较高,他需要随时灵活的调整在关系中的参与,观察,和示范角度。


 参与角度:


咨询师在咨询中秉承着真诚、共情、尊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耐心等基本态度参与到关系中,当我们被看见、被理解、被关注、被包容时,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接纳自身的不完美,学会与自己和解。

有一个人真诚的,不带评判的和你一起思考自己时,人们会把关照自己的大门开放到最大限度,以全新的方式探索和重新理解和定义自己。

咨询师会通过评估来体会来访的创伤可能的早期哪些应该来自客体的“情感贡献”缺失,当我们改善了内在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我们在外在世界的投影就会慢慢发生改变。


 观察角度:


另一方面,咨询师又是关系的观察者。例如,具有人际信任创伤的人总是习惯性地对他人抱有过度的怀疑与警惕。他们就像生活在布满陷阱的森林里,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戒备,任何细微的举动都可能被他们解读为 “不怀好意”。

在与朋友聚会时,别人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在他们眼中可能是刻意的嘲讽;在咨询过程中,这种互动模式同样会显露无遗。而经验丰富、成熟的咨询师,既是咨询关系的参与者,也是冷静的观察者。

他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这种信任缺失背后隐藏的深层心理。不会与来访者陷入对抗,而是以包容的态度接纳这些质疑,通过耐心倾听和温和的回应,逐渐建立起信任的桥梁。

在适当的时机,咨询师会引导来访者回顾那些产生偏执反应的场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认知中的偏差,挖掘出内心深处的恐惧根源,让来访者获得直面内心困境的契机。


 示范角度:


咨询师会在关系中为来访做出某些示范,比如在面对来访者的质疑和对抗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诉求,不攻击对方,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必要时主动调整沟通方式以化解冲突。

同时咨询师会把自己心智化的部分提炼表达出来,就在和你讨论的里面,比如他会问一些苏格拉底式的问题,比如引导思考的问题,了解自己和它人感受等等。


其实共建一段咨询关系是不易的,是一件非常值得珍惜的事情。往往那些创伤来源于关系的人,最渴求着快而有效的建议,期待借此快速实现自我依赖,也能尽早从咨询关系中抽离。

这种心理驱使下,他们的无意识会悄然竖起层层屏障,内在的声音很可能说:“咨询师没说什么有用的”,“我现在时间很忙”,等等。

这些反应本质上是他们沿用着过往应对创伤的防御机制在防御新的关系,他们执着想获得的“快速建议”其实和“疗愈”有些本末倒置。


咨询关系是一场以 “独立” 为最终目标的相遇,咨询师努力的“好关系”是基于来访的成长,决不是某种情感的自我满足,也不是让来访者留在咨询里的诱惑。

这场相遇的意义不在于长久的陪伴,而在于来访者能带着从咨询中获得的成长与力量,自信从容地继续人生旅程,这才是咨询关系最美好的样子。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