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没有被理解的反思是“危险”的

作者:魏娜   2025-08-25   23次阅读   0个赞

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两种看似相似却截然不同的状态:一种是能让人获得力量的成长性反思,另一种是会悄悄消耗自我的自我攻击。

很多人常常把两者混为一谈,甚至把自我攻击当成 “深刻反思”,最终在自我否定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尤其当反思缺乏真正的理解时,它不仅无法带来成长,反而会沦为超我的 “暴政工具”,甚至让创伤性症状披上 “反思” 的外衣,带来更深的伤害。

 

先来说说什么是成长性反思。它像一位温和而有智慧的朋友,会陪着你回看经历的事件,既不回避问题,也不苛责自己,更重要的是,它全方面的关注你和事件,它的核心是先理解。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因为沟通失误导致项目延期,成长性反思会这样展开:“这次失误里,我确实没提前和同事确认清楚需求,这是可以改进的地方。不过当时手头同时推进三个项目,压力太大导致疏忽,也不是故意的,我可能我心里是想尽善尽美的。”

整个过程带着对自我的理解,既看到了具体的不足,也理解了背后的处境,最终指向具体的解决方案,让人在反思后感到踏实和有力量。

 

 而自我攻击往往和人内化的“超我”有关,它像审判者,永远在盯着你的 “错”,并试图用否定人格的方式 “鞭策” 你。

当咨询师遇到“超我”议题时,会先区分是弗洛伊德还是克莱因提出的超我,在现实生活中既存在微妙的关联,又在运作方式上呈现出显著差异,从相同点来看,两种超我都扮演着 “内在批判者” 的角色,会让人在犯错或违背某种 “规则” 时产生负面感受。

比如一个人说了谎,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会让人因违背道德规范而内疚;克莱因关注的超我则会让人因 “伤害了关系中的客体” 而产生焦虑,两者最终都会带来自我谴责的体验,只是背后的驱动力不同。

 

我认为适度的弗洛伊德是需要的,它主要形成于童年中后期,源于对父母、老师等权威的规则内化。比如你和别人因为一点发脾气,超我就会跳出来说 “这是不对的,不讲道理的,会受到惩罚”,核心是对社会规范和权威指令的遵守。

克莱因的超我在婴儿期就开始萌芽,与对亲密客体(如母亲)的爱恨投射有关。比如婴儿饿了没被及时喂奶,会把 “不满足” 的愤怒投射到母亲身上,这个超我带来的往往是迫害性焦虑。

 

如有人因一点小事和伴侣争吵,过后不仅会自责 “我不该发脾气”,还会陷入 “他肯定会离开我” 的恐慌,这种焦虑混合了对自身 “破坏性” 的恐惧和对客体报复的担忧,本质上是害怕的是摧毁了关系。

简单来说,弗洛伊德的超我是 “社会规训的内化”,让人在 “对错” 的框架里约束自己;克莱因的超我是 “早期关系创伤的残留”,让人在 “爱恨” 的纠缠中恐惧。

 

更隐蔽的是,很多人会将“深刻反思”做为一种防御。人们用自责来获得对失控事件的掌控感,就像在说 “如果我能改好,就不会再受伤害”。但这种 “反思”是基于对伤害场景的倒推,它的作用集中在防范上。

还有人陷入到深深的反思和自责中,是因为儿童时期的“反思状态”能让他逃过惩罚。这些反思也是一种防御。反思当中如果没有自我觉察和理解,如果没有扩大意识领域,恐怕不是真正的成长性反思。

 

很多人会选择和朋友复盘,想邀请另外一个声音进来,这确实是打断自我攻击回路的一个方法。但要主要的是,当人们对对方还不够理解时,很容易用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去解读对方,那根本不是真正的理解。

而人和人之间,很少有一份等待的空间。不信你可以在和伴侣或朋友吐槽的时候计时,通常不出 3 分钟对方就开始给建议或者定义了。

这些建议更大的意义是处理倾听者自己的焦虑 —— 他们无法忍受问题悬而未决的状态,便急于用 “给出方案或者答案” 来缓解自己的不安,却忽略了倾诉者真正的情绪需求。就连咨询师,也很容易在操之过急的情况下,把理论和自己的投射就给了来访。

这种缺乏理解的互动,会让反思失去根基,就像让一个刚出车祸的人去练习车技,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带来新的伤害。还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去反思很容易生发出防御,他只是压制了一些不利的情绪和想法,而不是对他人的思考和理解。

 

真正的成长的反思,也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基础的,比较容易发生在发展谱系里的三元关系阶段,它是比二元关系更成熟的心理结构 —— 它意味着一个人既能保持与主要客体的联结,又能容纳第三方的存在,理解 “我、你、他” 之间可以并存不同的情感与需求,而很多人难以理解第三方。

比如在家庭中,孩子若处于二元关系模式,仅仅能感觉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会觉得 “妈妈只能对我好,对爸爸好就是不爱我”,而发展出三元关系能力的孩子能理解他人的动机和情感: “妈妈爱爸爸,也依然爱我,我们是彼此关联又独立的整体”。

所以咨询师在促进人们人际方面的理解力和反思的时候,是不会仅围绕着两种“超我”来促进的。大致可能简述其做法:用 “镜映式回应” 巩固二元联结,筑牢安全感基础;拆解二元黑白对立,引入中间视角;创造新的关系视角;建立三元关系的能力。

 

一个人只有自己被真正的理解,才可能去理解他人。没有被理解过的人,内心始终停留在 “要么被看见,要么被淹没” 的生存焦虑中,自然无法腾出空间去感知他人的存在。

比如童年缺爱的人,会觉得 “爱我就应该无条件关注我”,一旦他人没有做到,就会认为 “他不爱我”,很难看不到他人的真实想法和处境。

而被理解的体验,能让人区分 “自我” 与 “他人” 的边界。当咨询师对来访者说 “你希望朋友时刻回应你,是因为你需要安全感,这很正常,但还有其它的视角理解朋友的做法么?”当一个人有三元视角才可能跳出投射的滤镜,理解他人和反思自己,而不是用自己的投射单一解释。

 

真正的反思应该像在土壤里埋下种子,带着理解的水分和接纳的阳光,最终长出成长的嫩芽。而没有被理解的反思,就像在石头上耕耘,再用力也只会留下裂痕。

别让超我的苛责和创伤的阴影,把自我攻击包装成 “努力反思” 的假象 —— 当你在心里对自己说 “我需要反思” 时,先停下来问问:这番思考,是让你更有力量,还是更疲惫?是让你看清了问题,还是否定了自己?答案或许就在这份觉察里。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