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心理杂志

触动人心的咨询--“意象”技术

作者:赵欣   2017-05-24   2864次阅读   3个赞

赵欣

“意象”咨询技术作为一种可以更直接触动人心灵的咨询技术,应用于防御意识较强的一些家长,可以在咨询最初时候减少防御,触动家长心灵,帮他们卸下意识盔甲,感受到真实的内心需要,促进他们在希望转变孩子和解决孩子的困扰时,反而认为自己是局外人的意识,从而愿意与孩子一起面对家庭的环境,面对家庭的种种问题,促成家庭治疗,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意象”类咨询技术作为精神分析技术的一个实际应用,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用于帮助来访者去掉强大的防御,探索、澄清和修通自己的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奥妙与联系,体验当下的感受,有着神奇的作用。在很多时候,往往胜于理性的推理认知,帮助来访者达到顿悟。特别是针对理性认知很强的来访者,籍此可以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强大防御后面不敢或不愿触碰的感受,因此,心理咨询师常用到此项技术,一般会有较好效果。其中一些家长正是我以上所提到的这样的工作对象。

   

这样的家长一般看上去都有较强的理智,他们往往健谈,逻辑思维清晰,讲话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他们往往以“正确者”、“保护者”、“尽其所能者”面貌出现;而孩子则是“错误者”、“不听话的”、“不愿努力的”、“有问题的”甚至是“无希望的”等等。这样的家长或随孩子一同前来,或电话联系孩子情况,表达的意思几乎一致。那就是:孩子太成问题了,我已经尽心尽力,我摊上这样的孩子很倒霉,老师你有什么办法改变他/她。他们的态度是:认定问题就只是孩子自己的,家长则是正确的,且已为孩子尽了全力,因此,只要孩子变成他们希望的那样,他们则依然故我。

    

我们知道这样的道理是讲不通的。一个人心理形成的重要环境是家庭,家庭中对一个人心理作用最大的是家长,特别是父母。就一般家庭而言,子女不单是遗传父母的个性特点,更是自婴儿时期起就耳濡目染父母以及这个家庭中的种种:如何处理情绪、如何面对各类事件、如何与人交流、交往等构成家风和塑造个人心理特征的诸多因素。子女们在期间长大,或顺从这种风格,或背叛这种风格,都是源自于家庭。

    

那么,家长在担心、指责孩子问题又期望孩子按照自己意愿改变的时候,却把自己置身于其外,显然对咨询和孩子成长不利。怎样让家长意识到孩子的事情主要是由家长和家庭环境影响和塑造的,促进家长能主动介入到咨询中来呢?

    

直接劝说当然是一种方法,却往往引起家长的对抗和不信任等阻抗情绪。常见的几种阻抗:一是家长认为,是孩子有问题,你咨询师却把我拽进来,我又没有问题;二是认为,我们是没办法了才来这儿,希望你能对孩子有办法,你却要我们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咨询,那还不如就在家,别来了。还有就是咨询师直陈这个家庭环境有问题,难免伤害到父母的尊严和感情,他们为了家庭和孩子辛勤付出,怎么自己反倒有问题需要咨询呢?感受到了指责,因此不愿介入咨询。

    

直接劝说显然不是一种较好的办法,在试图与家长建立深入关系促成家庭治疗时易受挫。那么把直接劝说换成一种更委婉的方法也许更适宜。在咨询实践中体会到,“意象”技术的应用,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意象”技术运用,有很多时候像个游戏,比如绘画、意象对话、联想等等。请家长一起与孩子做个游戏,这样的要求一般家长不会拒绝,既是游戏,家长的防御也会降低很多,在不知不觉中,这个心灵游戏会显示出他们心灵的真实,会触动或震撼他们自己。在咨询初期,往往是一次“意象”技术的运用,就能改变家长的态度,从而愿意参与家庭治疗,对孩子及整个家庭改善起到很大作用。

    

有一个18岁的高中女生前来咨询,诉说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亲近,没朋友,人家说话她插不上嘴,内心很孤独,希望能像别人那样有伙伴。谈到她与父母的关系,她说也差不多,爸爸又常年在外地。我邀请她母亲同来,妈妈从进来就不断指正女儿,比如坐姿、语速、叙事顺序等等,且不许女儿有质疑。还讲自己多年来一个人又工作又带孩子如何辛苦。对女儿的困惑只是指责和不满。面对这样一个很勤苦的母亲,直陈家庭需要改善显然是要冒风险的,很可能永远将她推到咨询室外。

因此,我请母女俩一同画一幅“我的家”的画。几分钟后,相背而坐的母女拿出的绘画竟如同一人所画:十六开的白纸上,两人用同样的颜色,在几乎相同的位置上,画了方方正正的冰箱、电视、电脑、微波炉、柜子、写字台和床。在两张画上,没有一把椅子,一张饭桌,一种生物。我请妈妈和女儿看这两张画,询问她们的感受。良久,妈妈说,我们家太没有生气了!随之眼泪落了下来。

    

正是由此,妈妈顿悟到了家庭中的欠缺,意识到其实自己一直也很孤单,并影响到了女儿。因此积极参与到家庭治疗中来,还拉了丈夫同来。经过数次家庭治疗,这个家庭的交流明显改善,相互的支持在增强,孩子也有了改善。

    

有一个初一男生的母亲带孩子前来咨询,妈妈的问题是对孩子在校状况非常不满,觉得老师为难孩子,同学欺负孩子,孩子太窝囊,太弱,希望我让这个孩子强大起来,不再受欺负。否则,这样下去,她对孩子的未来很担心。在她滔滔不绝的空隙,我请她陪孩子画一幅“孩子在学校”的画。孩子的画基本是一个快乐的场景,她的画则让人很疑惑。画的主题是孩子在学校,但是画上的学校仅是简单几笔的房子,其他任何东西都没有。紧邻学校却画了一所比学校大,比学校规整的另一座房子,标注是医院,“医院”这两个字也比“学校”醒目。把疑惑提给母亲,母亲盯住图画看了一会儿突然哭起来。

原来,孩子在幼时脑部受过重伤,虽然治疗很及时得当,医生也说过不会影响孩子将来,但是母亲的担忧从未停止过。一直害怕有后遗症会在未来什么时刻干扰孩子的健康和未来生活。但是她的这种担忧不敢对别人讲,怕别人由此歧视孩子。越是这样,担忧越多。而且孩子幼时受伤是婆婆看护不当所致,内心有怨愤,又觉得是亲人、长辈,从未表达过。但从那时起不愿意面对婆婆,因为一到婆家,就想起孩子摔伤的场景,心惊肉跳。许多年,这种情绪一直没有处理过。看着这幅画,母亲才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源于自己这么多年压抑下来的情绪没有解决。因此,她主动约我做家庭治疗,不再将自己划到咨询范围之外。

    

还有一个高中男生是在交往和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困惑。据老师介绍,他情绪变化大,对学习时而信心满满,时而灰心丧气。自我期望很高,相对学习基础差。老师推荐他来咨询,咨询中他多次提到妈妈的期望和为他的付出,说不能辜负妈妈。我邀请妈妈与他同来,妈妈认为孩子问题不大,自己很了解他,他很棒,学习肯定能排到前面,并且在咨询室就与他讨论本次月考准备前进多少名。

我邀请母子一同做意象想像,孩子在意象中看到自己走到一座巍峨俊秀的大山前面,但是他说山路太崎岖,自己上不去。大山的旁边有一座相对小一些的山,也很美,还有伙伴,他爬上去了,很舒服,很自豪,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妈妈则极力劝儿子登大山,儿子上不去,很自责,在两山间徘徊。回到现实中,妈妈有所悟说,也许是我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了,超出了他的能力。她对儿子说,儿子,只要你尽了自己的努力就好,你想攀哪座山就攀哪座。

有趣的是,那天她对孩子说了这样的话以后,孩子在写作业时打嗝的现象一下子好转。原来这个男生只要写作业,就打嗝,我问他那时的感觉,他说像吃得太饱一样。妈妈当时还笑,说作业和吃饭有什么关系。是胃不好,已经吃了好几个月的胃药,并未见效。妈妈很震惊,她诉说,孩子在学习上也不能“吃”得太“饱”了。

以上三个事例当然不能说明“意象”技术在“唤醒”所有家长主动介入家庭治疗方面会百发百中,但是,从实践中看还是有一定的应用性。

    

在实践中运用“意象”“唤醒”时,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

    

一是这种“唤醒”更适宜于首先用在女性家长身上。男性家长起初不会很乐于参加这种“游戏”,认为这太幼稚,不合自己身份。女性家长一般不这么认为,她们更愿意陪孩子一起做个游戏,或者女性感性的一面在成人阶段受到的约束较男性少,也促使她们愿意做“游戏”。像本文第一个例子,父亲后来参与这种“游戏”,是靠母亲带起来的。因此,开始时,尽可能先邀请母亲。

    

二是运用“意象”“唤醒”时,要有耐心等待。因为从“意象”到现实的修通需要时间和过程,要给来访者足够的时间。并不急于一次就完全“唤醒”。文中第二个例子,妈妈意识到自己的抱怨与担心原来与孩子受伤有关后,当时她并不完全肯定。那十几年的伤痛不是一下子就有能力面对的,我们要陪她一点点厘清和修通。不然,追得太紧则会欲速不达。

    

三是运用“意象”“唤醒”,不是一次性的,在咨询过程中,有适当的机会就可运用某种意象去加深“唤醒”程度。如第三个例子中,开始是爬山,后来是打嗝,再后来还有孩子掉入泥塘又爬出来了等。一步一步起到了深入“唤醒”的作用。

    

最后一点要提的是,可以在家长心理讲座时运用“意象”技术做一般性的筛选式“唤醒”。家长大多因为觉得孩子有问题而苦恼,那么就可以在讲座间让家长画下来他们眼中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无论画成什么样,或者可能画不出来,一般家长那时都会有所悟。之前并无咨询意愿的家长,是通过绘画才意识到有必要咨询。

讲座结束后,他们会拿着画,主动找来诉说自己的疑惑和困扰。比如一个之前一直认为自己很成功的妈妈,看到画中关于孩子的几个画面都是背向自己,前来咨询,才知道因为工作太忙,很久都不和孩子说话,孩子也很少与自己交流,孩子什么样都快不知道了。还有一个单亲妈妈,在画中看到自己把孩子画成了大山,自己则是无根的树。意识到自己太脆弱,孩子背负的太多,尽管在别人看来,儿子很优秀,但是妈妈知道,孩子其实是在自己撑着,压力太大。而自己不知该如何支持孩子。

这样的筛选,会在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过程中,把一些家长隐藏很深的情绪和感知唤醒,让他们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从而促成其主动积极改善,推动家庭良性发展。这样的筛选,在随意中达到了“刻意”“唤醒”家长的目的,可以促成家庭治疗。是个不错的方法。

☆我是赵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唐山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人际交往、学生学业

另因创作需要,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作者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3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