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400-626-0852

0571-28089956

服务热线(早8:00~凌晨1:00)

毁掉一个人,从强迫他变得外向开始

来源:壹点灵2022-06-20 09:433406

摘要:毁掉一个人,从强迫他变得外向开始,内向者面对一位愿意承接自己真实想法的朋友,就像热爱写作者面对稿纸,也会变得不知疲倦、滔滔不绝。

  “昨天领导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和面试的时候表现得不一样。”

  朋友李思和我讲起最近的遭遇,不自觉挠了挠头,神情闪过一丝为难。

  当初找工作时,李思把求职软件翻了个底朝天,发现有八成岗位要求“人际沟通能力强”、“活泼开朗”,一些不做要求的研发技术岗又完全不对口。

  耳边再次响起从小听到大的几句话:“孩子是好孩子,就是太内向”,“你这样进入社会是要吃亏的”......不禁头皮阵阵发麻。

  为了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也为了证明自己,李思在面试时迫使自己“扮演”起了外向者,群面时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甚至心理测试也刻意选择更有外向特质的偏好。

  因为事先做过充足准备,李思面试时一顿旁征博引、分析举例,最终斩落头筹,得到了工作。

  进入公司后,李斯继续巩固面试时的外向人设,主动发起午餐邀约,与隔壁工位的同事分享零食、闲扯八卦——这些都是前24年未曾做过的尝试。

  “装作对每个话题都感兴趣,积极回应他们抛出的话......一开始很为自己的‘进步’高兴,后来......只觉得好累。”“第一天还能强撑着闲聊,第二天恨不得一直躲在厕所。

  就像一只开了蓝牙的手机,明明没有怎么使用,也是会一直掉电,社交两个回合就亮起了红灯。”

  很快,李斯又‘退缩’回初使的状态,经常缩在角落沉默不语,一天说话不超过十句。

  李思很纳闷,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总有人说,内向的人想变外向,装一装就成了,这真的靠谱吗?

  为什么我只感觉无尽的疲惫呢?

  01.你是真内向还是假内向?

  想起不久前,另一位朋友B和我分享的她由“外向”变“内向”的经历。

  B高中时期在县城上学,因为嗓门大、思维跳脱,表情肌发达,校庆晚会上的表演双簧一举成名,成了年级里有名的“那个搞笑女”。

  B在学校混得“风生水起”,走在下课的走廊上,总能引起两旁男生女生齐齐侧目。

  直到大学时期,B去到外地省会,发现眼前的世界变得开阔起来。

  她越发觉得自己的特质变得不值一提——

  仿佛与生长在大城市的室友们隔了一道天然鸿沟,听不懂他她们谈起的品牌、乐队、展览,羡慕她们桌上频繁冒出的新的护肤品与香水,发自内心的自卑感悄悄生根。

  她变得不那么无所顾忌,小心翼翼地尝试着在6人寝抛出一个笑话,却像石子投入死海,除了“噗通”以外,了无回音。

  一次在厕所隔间,她甚至无意中听到,自认为是朋友的女生,悄悄对别人埋怨自己“聒噪”,在她们嘴里,她是“那个看起来土土的,废话很多的女的。”

  就这样,先前外向性格带来的正循环被打破,她变得越来越沉默,自认为变得“内向”,习惯独自往返于图书馆与教学楼,不再有建立关系的勇气和热情。

  “扪心自问,我一点也不想一个人呆着,只是之前的社交方式好像不管用了。太热情也会显得很廉价,真不知道怎么办...”

  朋友看似变得内向,但对独处时无聊感的低容忍度表明,她作为“外向者”的本质并未改变。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其实很难从一个人的行为上判定Ta属于内向或是外向。

  童年时期沉默寡言的男孩,可能因为经历了高强度的社会化训练显得老练、健谈。

  而经历过社交挫折、心理创伤的外向女孩,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社交退缩”,将外向的一面隐匿起来。

  很多人都会觉得,再内向的人去干一段时间销售,都会变得能说会道起来,甚至有家长早早将孩子送去口才训练营、领导力培训班。

  有种种办法可以使我们强迫自己看起来更外向,或让假性内向者恢复社交自信。

  但对于真正内向的人来说,高强度社交后的“宿醉感”依然很难削减半分,再多的脱敏训练也只是让内向者扮演外向时更从容、更不露破绽而已。

  这与内外向者大脑的生理差异有关。

  韩国作家南仁淑在她的作品《内向不好吗》中提到,人们的内外相程度,与脑中多巴胺受体的敏感程度有很大关系。

  外向者对多巴胺带来的神经兴奋反应迟钝,所以不会因为外在刺激而产生压力,反而会觉得没有社交刺激的环境很无聊、痛苦。

  而内向者的多巴胺受体比较敏感,只需要少许刺激,就会引发强烈的触觉和感受。

  内外向者的受体,就好比一只喜静的猫,和一只人来疯的狗,前者会因为家里有客人来访悄悄躲去床底,后者则摇着尾巴朝客人身上扑去。

  02. 内向者独有的“社交语言”

  既然内向者无法强行改变性格,那不乐意在社交场合自我暴露的我们,该怎样开展一段充满安全感友谊?

  不久前热播的韩剧《我的解放日志》中,就有非常好的内向人社交范本。

  女主韩美珍,是奉行“没有能力被喜欢,但得保证不被讨厌”的内向者,身处一家有着丰富团建文化的公司,每周都会举行“同好会”。

  参加难以推辞的聚会时,美珍如坐针毡,埋头往嘴里不停塞食物,只在被无意cue到时,露出最小幅度的微笑。

  自愿活得“透明”的美珍,在一次被迫参加的同好会上,被分到与另外两位同样内向的同事。

  他们一样讨厌无意义的客套寒暄,一样不喜欢和人类距离过近,甚至一样很难作出夸张的表情。

  他们在电梯中默契地站成疏离的三角;在咖啡店等雨时坐成一排,中间留下足够的社交距离。

  他们是一类人,所以明白那种喧闹后一身疲惫的感觉,不愿意在下班时间戴上另一副面具社交。

  在经历了尴尬的熟悉期后,三人决定组建属于内向者的“解放同好会”,并立下组规——

  不给建议、不给安慰、不假装幸福、不假装不幸,诚实地表达。

  平静和缓地表达与倾听。

  没有刻意昂扬的语调与修饰过的社交话术,三个人能更顺利地深入交流,戳中许多内向观众的心。

  到后来,公司“幸福委员会”的会长也加入了“解放同好会”,尽管她的日常工作职责是督促不合群的职员加入聚餐,本人却也陷入无尽的社交倦怠。

  她很欣赏解放会真诚的交流方式,可以帮助她将焊在脸上的社交面具短暂地摘下。

  故事的结尾,四人将“解放同好会”上发生的交流写成一本日志,竟然被编剧看中,即将改编成剧集。

  19年一项美国实验研究表明,内向者表现得更外向时,会获得短暂的积极情绪体验。

  但随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恢复疲劳,幸福指数有可能不增反降。

  因此,内向者持久地在社交中扮演外向,并不是很好的选择。

  《内向者优势》一书中提出,相比与外向者,内向者更能理解他人的人想法和感受。

  他们也许很难与他人建立关系,但关系一旦建立,相对会更加稳定。

  对于内向者来说,控制在4人以内的坦诚、深入的交流,可以带来更舒适的社交体验。

  褪去伪装的真实表达,是属于内向者们独特的“社交语言”

  03.如何做一个不被轻视的内向者

  内向是一种不同于害羞或者孤僻的气质,它不是病理性的,也不是能强行改变的。

  比起对抗,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与之共处。

  1、创造“恢复壁龛”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作者举过一个例子。

  一位声名远扬的教授被邀请去皇家军官学院致辞,按照习惯,内向的他提前排练了演讲过程,并且在脑海中多次演绎可能发生的场景。

  不出意料,那次演讲非常成功,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感到不安——

  学院的高层邀请他共进午餐,那必定是一场令人疲惫的社交,教授此时已电量耗竭。

  他很快想到办法,借口道:“我对船舶设计很感兴趣,请允许我午餐时间去附近的河畔观赏。”

  于是,整个午餐时间,他得以在河畔悠闲踱步,兀自呼吸自由的空气。

  心理学家认为,内向者在进行超负荷的社交活动时,可以刻意为自己创造类似的“恢复壁龛”(restorative niches)。

  你可以在社交间隙,去到任何让你感到安全的场合,短暂地回归真实自我。它可以是无人的河畔、安静的厕所隔间,也可以是儿时的乡村小屋、瑜伽垫、冥想室......

  千万不要刻意抑制自己的不安情绪。

  暂时的强装镇定可能会使你陷入后续更长时间的疲劳与消极。

  2、内向者更需要发掘“个人核心项目”

  心理学者利特尔的“自由特质理论”认为,内向者致力于“个人核心项目”时,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会表现得更为外向。

  这里的“个人核心项目”,指的是“我们认为有意义、可以进行管理、没有太大压力,还会得到别人支持”的事情。

  简而言之,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真正看中的人、事、物自然地展现出外向的一面。

  例如,当一名内向但对写作充满热情的作者应邀参加作者论坛时,或是一名沉默寡言的教师在面对Ta所关心的学生时,会暂时从内向的壳中走出来,变得激情四溢。

  对于内向者来说,找到真正热爱的“个人核心项目”,显得格外重要。

  3、适时开启节能模式,寻觅“稿纸一般”的朋友

  作为一个特质明显的内向者,南仁淑发现,自己并不是不爱说话,而是对聊天对象的反馈比较敏感,会对对方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敷衍倍感压力。

  没有人是天生没有表达欲的。

  如果遇到愿意专心听自己说话,并且适当给予正面反馈的朋友,内向者会很乐意吐露内心的想法;

  相反,如果对方口若悬河,习惯将聊天变成大段大段的自我输出,南仁淑就会自动开启“节能模式”,不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抛出问题引导对方继续说下去。

  因为和这样的人相处,不管我们内向或外向、话多还是话少,Ta都不会在意,而是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自我表达上,“就像硬是将东西塞进一个已经爆满的袋子里”。

  内向者面对一位愿意承接自己真实想法的朋友,就像热爱写作者面对稿纸,也会变得不知疲倦、滔滔不绝。

  希望每一位内向者,能遇到稿纸般,让我们坦诚输出的朋友。

  作者:清筠

  编辑:KGG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扫码关注壹点灵官方微信公众号

新注册用户回复【优惠卷】可获得50元倾诉优惠卷1张

另外还有精华版测评资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领取

心理咨询案例更多

心理咨询问答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