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

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服务时间(早8:00~凌晨1:00)

【心声第一期】 谈谈“家为何会伤人”

“家能带来繁花四季,也能如冰霜利剑刺痛人心”。

这里是【和小壹聊点什么叭】,今天的主题相信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过。家,本应该是心灵栖息地,为何也会变成利剑,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伤口?


# 家为何会伤人?

★ 小壹和家人相处,最受伤的时候,是来自父母的打击,否定,不理解,不谅解。

他们总是期待可以拥有超越他们自身,天资出色的孩子,期望自己年轻时的遗憾能在孩子身上得到传奇的续写,如果小壹在某方面不能达到他们的期待,对传奇的“幻想”,将要背负的则是来自父母的失望,疏离和冷漠。

还记得小学高年级的第一堂语文课,语文老师布置第一篇作文的题目——“为了什么学习?”小壹写的是:为了我的爸爸和妈妈。

每次小壹考第一,爸爸妈妈都很开心,会在那段时间对小壹特别好,家里也是充满希望的样子。

★ 可随着学习难度的提升,小壹越来越难维持第一的成绩。考第一很难,再次成为父母的骄傲这件事似乎也很难。

加上经常被父母打击,变得越来越敏感,自卑,凡事三分热度,遇到困难想回避退缩,人际关系方面频频紧张焦虑,担心自己会不被周围人接受。

越长大和父母之间的分歧越明显,沟通难以同频,彼此间期待形成落差,一次次期望的心被高高举起又狠狠抛下,挫折累积多了,关系发展僵持到冰点。

曾经小壹一度对和父母沟通这件事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甚至泛化成不信任任何人,不相信这世上还能有人可以理解自己。

父母则开始掩饰根本矛盾,用青春叛逆期作为内心逃避的“合理化理由”,回避掉真正沟通上的问题。

★ 从小壹自我意识的觉醒到觉察反思和父母的相处历程,当年那些“责怪”更多化作“叹息”。

在后来知道的故事里,小壹了解到爸妈为何会形成“否定回避的模式”,为何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如此单一。

那是因为受生长年代,成长环境,同样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们心里藏着隐秘的伤口。


————————————————————————


# 家人们,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能够理解他们自身背后的局限性,接纳曾经无意的伤害?能理解接纳的请扣“1”,不能的请扣“2”。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拥抱][拥抱]]


愿意的话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谈谈自己的原生家庭过往经历,谈谈你们过去是如何疗愈在原生家庭里遭受的创伤经历。[爱心][爱心]

问答小壹  
姚立和的回答
姚立和心理咨询师

很高兴能够参与【心声第一期】 谈谈“家为何会伤人”的话题讨论。

我选择理解和接纳,因为我已经在态度上走过了“繁华四季与刺痛我心”的阶段,现在我再看我的原生家庭,我看到的是“绽放、凋落、再绽放、再凋落”的生生不息......

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的回答是: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由态度出发,可探究个体的心理状态,向外则可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态度指的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种成分。

态度的形成受情境、认知因素、过去经验与行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卡茨提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个体倾向于形成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按照功利原则进行取舍的结果,是个体社会交换和社会适应的产物。
2.自我防御功能:个体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这种防御有利于自我形象即自我价值的确立,并能减少焦虑,减少消极情绪。
3.价值表现功能:自我防御功能强调个体被动保护自我形象与自我价值,而态度的价值表现功能则强调个体主动表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
4.认知功能: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个体获得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就好像找到一个应付新情境的向导,已经形成的态度会影响对新情境的认识。

我个人的看法是:我的原生家庭的让我形成了一定的态度,但这时的态度还没有我的自有意识的参与,因为没有在全体人群的基础上经过打磨,所以我总有一种感觉,我的态度不是我的,它更像是别人制作出来交给我使用的,我因为心智不够,我选择了依从、认同和内化,但我深切的知道,在实际使用中不够得心应手,于是,我开始了一种不断质问、不断求证的过程,于是,我现在得到了一个我称为“我认可的态度”——我的态度转变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意识到了自己的需要,然后借助动机、行动和目标顺利完成了态度的转变。我把它画出来表示:
需要→心里紧张→动机→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

回看我当时的态度“刺痛我心”,其实我真正的需要是亲和、成就、利他,因为得不到,所以紧张的心理带来了委屈、怨怼等情绪,甚至当时觉得老天好不公平,这简直是针对我的、会持续下去的、我需要对抗的成长环境,尤其在心理感受上,那种自卑感羞耻感还有腹诽怨怼之后的内疚感确实消耗了我很久很久,也让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处在小心翼翼、维持表面和谐的状态,因为那时候我的对抗是激烈的,我的强势在随着年龄扩大,而父母的弱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降低,但他们其实是不知道如何对过去的教养做一些对话和重新定义的,其实我觉得他们是好面子的......

我也是幸运的,通过我的学习意识,我实现了家庭和谐、家人幸福的小目标,我身边也有许多的朋友,还在泥潭中挣扎,他们的努力一点也不比我少,但是因为积重难返、态度难变等原因,他们还没有把事故变成故事,也没有把经历变为经验,我一直在鼓励着他们,虽然慢了一些,但是比起什么都没做之前,现在的状况好了很多,而且,我们都认同,如果爱得深,在有能力做点什么的时候没去做,我们担心日后会有不可弥补的遗憾。

今天的讨论让我重看了一遍我的心路历程,非常感谢小壹提供了这样一个话题,感谢小壹,感谢每一位参与到讨论的人和观看讨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