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事物两级评价? 如何看待事物两级评价? 假设你不喜欢手机是因为它让你荒废了时间荒废了学业等…… 你喜欢手机是因为手机方便查资料等…… 你喜欢谷爱凌是因为她为国争光等…… 你不喜欢她是因为你家长总拿你和她比较等…… 你喜欢磕cp是因为你找到了恋爱的感觉等…… 你不喜欢磕cp是因为磕cp都是乱组,甚至不分场合去说她的cp等……
如何看待事物两级评价?
如何看待事物两级评价?
假设你不喜欢手机是因为它让你荒废了时间荒废了学业等……
你喜欢手机是因为手机方便查资料等……
你喜欢谷爱凌是因为她为国争光等……
你不喜欢她是因为你家长总拿你和她比较等……
你喜欢磕cp是因为你找到了恋爱的感觉等……
你不喜欢磕cp是因为磕cp都是乱组,甚至不分场合去说她的cp等……
您好,我是壹点灵心理服务者姚立和,很高兴来回答您的问题。
看到这个题目,我感到这是一个爱思考的人提出的问题,我更好奇的是,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为何会思考这么宏大的问题,TA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否能够准确的感受到TA内心的那份力量......
如何看待事物的两极评价,这个题目吸引我之后,我也陷入了思考。最后我想,应该从三个领域来看:
第一,哲学的。我选用的哲学思考工具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唯物主义观点、普遍联系观点。
【唯物主义观点】科学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遵循着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不是自明的,必须通过细心观察、思考和实验研究,才能通晓这些规律,只有这些客观规律,才是判断各类事物性质与发展的依据。在您的呈列中,我们看到了事物存在的两极属性,扩大至你所列范围之范,事物两极性依然存在。由此得知,这是客观的规律。
【普遍联系观点】所谓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一种整体观念。手机不但可以和学业联系起来,只要我们想,手机可以与任何事物联系起来,而这种联系绝不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蝴蝶效应”在这里大致可以表示这种普遍的联系性。
第二,心理学的。我选用的心理学思考工具是需要观点与动机观点。
【需要观点】需要不是针对具体的行为,而是人类都有的同样的需要,包括:自主的需要、纪念的需要、人格健全的需要、互相依存的需要、滋养身体的需要、玩耍的需要、心灵契合,如果我们想要理解他人的行为,就首先要理解他人的需要,而理解他人的需要,出于我们自身也有这样的需要,这样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也会为此有情绪上的反应。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要是什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少谈及这类问题,相反,我们习惯相互用各种标签、评判来将人非人化。由此得知,事物的两极满足着事物本身的存在要求,人需要手机手机也需要人大概可以部分的表示这个意思。
【动机观点】人的需要产生以后总希望得到满足,要满足人的需要,就要进行某种行为、活动,去获得满足需要的对象。所以,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就会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这时活动的动机便产生了。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动力。简单来说,行为活动都有它背后的原因,动机就是行为活动的原因。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根据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加以推断。个体的个人动机解释了为什么对某个事物有他自己的解释,“喜欢谷爱凌是因为她为国争光”这句话里,有我们每一个人为国争光的动机。
第三,社会学的。我选用的社会学思考工具是环境观点 与行为观点。
【环境观点】环境是一种外在都东西,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对人的行为、生存状态和发展带来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特点有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稳定性和变动性。由此可知,环境既可以被看做是挑战,也可以被看做是机会。
【行为观点】人类行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人类行为的类型:本能行为、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发展性、可控性和整体性。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行为既是对社会的适应,又深受所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群体、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社会事件与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知,两极性是一个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概念。
总结来说,客观规律之美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中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需要使用两种角色,其中一个是亲历者角色,这个角色提供体验;另外一个角色是中观角色,站在事物与体验者中间,提供参照与裁判。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关于认识论、实践论的提问,是一个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提问,所以,特别感谢这个问题的提出。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我是壹点灵心理服务者姚立和,乐意为你提供更多心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