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安,在人际交往异常谨慎,是什么原因? 引发事件: 社交的时候老是觉得自己做不好,纠结一些很小的细节,重复回想自己的一些小失误。 表现: 小心翼翼猜想别人会怎么想会怎么看我,就连对自己多年好朋友说话发消息都很谨慎。 疑问: 以前我不会这样,为什么现在变成这样,很没安全感,害怕被朋友抛弃总是思虑很多怎么办?
很不安,在人际交往异常谨慎,是什么原因?
引发事件:
社交的时候老是觉得自己做不好,纠结一些很小的细节,重复回想自己的一些小失误。
表现:
小心翼翼猜想别人会怎么想会怎么看我,就连对自己多年好朋友说话发消息都很谨慎。
疑问:
以前我不会这样,为什么现在变成这样,很没安全感,害怕被朋友抛弃总是思虑很多怎么办?
你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高家玮,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通过你的描述,能看到你现在在和别人相处时非常小心谨慎,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所以焦虑害怕的情绪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涌现出来了,是这样吗?你还提到了以前没有这样的感觉,对为什么现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感到好奇是吗?
我们来做简单的分析吧
一、人际关系的真谛:把自己放在“不胜之地”
为什么是“不胜”?“不胜”的意思有两个,一是你本来就胜不了,二是不胜也不等于失败。在关系中,我们可能必须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我做的每件事情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我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同样的,别人做的事也不可能让你每件都满意,如果你觉得满意的话,那也是暂时的。
出现这种令人有些沮丧的事实背后是因为“关系”本身的特性,关系的内核是诉求,心理上希望被肯定、被认可、被关心、被接纳;客观生活中希望得到帮助,实现愿望。两个人彼此之间如果都能提供给对方所需要的,这样我们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了。如果其中一个人总是给的多,得的少,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感受到不平衡。问题是,人的心不是仪表盘,能把各种欲望需求明白无误地表露在脸上,所以有时候别人并不一定知道你想要什么。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你发现了吗,从低到高越来越抽象,这让别人怎么猜,如果你要是女孩子的话,那就真的要变成“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猜来猜去也不明白”。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不平衡:1.你以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小心翼翼,担惊受怕,精心准备,斟词酌句),应该获得他人更多的尊重、肯定、赞赏和体谅,可是得到的你觉得还不够多,于是你把责任归咎于自己,更加小心谨慎、尽心竭力,结果要不把别人吓走要不维持同样的收获,这种失衡的感受越来越严重。2.你希望通过自己非言语信息让别人明白你的心意,可能是你习惯了这种方式,也可能曾经这种方式有效,然而事实却令人失望,对方的确能猜到自己的一些需求也给予了支持,但更多的并没有猜到,而你却认为没猜到的原因不是因为对方的理解能力而是自己表演得还不够,于是越演越烈,越演越累。
不要担心,健康的关系是对等性的,你“胜利”不了,别人也“胜利”不了。所以我们才说:真实的关系是无法让人百分百舒服的,你只要让自己觉得还不错,那就已经很好了。
二、越来越糟的状况:失效的补偿策略
其实上面已经提到了一些人际交往策略失效的可能性,可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既然已经意识到了了这种策略是无效的,为什么不换一种呢?答案很简单:惯性太大了。这种惯性就是补偿策略,来自我们内部的负性核心信念,它不仅仅是精神分析里的潜意识,还包括了从小到大形成的行为倾向和态度。
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来看,补偿策略对应着个体的人格类型或行为方式与应对风格。换句话说,不同个体的人格特征可以应用补偿策略来加以描述,可以根据个体采取的补偿策略不同而区分为若干不同人格类型的人。
举个例子,某个人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得很顺从,从来不和长辈顶嘴,顶多就是阳奉阴违,自己也习惯让家长做主。这个人的补偿策略(行为方式)就是顺从的,其核心信念可能是“我是无能的”或“我是不可爱的”。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无能或不可爱,多采取听话、顺从、不表态的措施,我们平时也会称之为有些“依赖性人格”。补偿策略还会在失效后发生变化,这个人后来谈了恋爱对女友依旧百依百顺,但是女友嫌弃他不够man,表示没有共同语言,他自己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最终两人分手,他的顺从策略在女友那里不起作用了。在接下来和女性相处的过程中,他非常担心女孩子不搭理他、不接受他,如果一旦发现对方对他稍不满意,他便会很知趣地提前终止关系,避免被女孩子提出分手而让自己蒙羞。这时他在恋爱关系中就从顺从策略变成了警惕策略。
所以,你可以看一看自己在人际互动中常用的模式是怎么样的?努力的(控制)、顺从的(依赖)、逃避的(独来独往)、归因的(责任划分比较粗暴,要么都是我的错,要么都是你的错)、警惕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自恋的(表演型)、自弃的(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不是我能力不行而是我故意让你看到我的丑),一般正常的人应用的策略也是灵活的,而出现问题的人往往是把一种策略用到底,进退不得。所以你可以看看自己平时在人际关系中是采取怎么样的策略?如果你只是和某一个对象交往感到非常累,那会不会有可能是对方人际交往模式的原因呢?
怎么办?其实也很简单,多试试,这种方法试试,那种方法试试,哪种更令自己舒服?和A君可以是无所顾忌,有话直说的闺蜜;和B君则维持君子之交淡如水就可以了;和C君则小心谨慎点,毕竟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和D君就……
最后有个问题想送给你,同时也送给我自己:为什么在关系中明明是“我”想要,却往往更多的关注在“你”的看法中?不如我们做个练习,当自己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感受到不平衡、不舒服时,分别按照“这是什么、这怎么了、你啥意思、我想要啥”四个纬度进行解读,把各种可能性梳理出来,会不会就会变成“女孩的心思你能猜,做好分析就能想明白,如果分析不出还是别瞎猜,不如打个电话好好说明白”。
如果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或者还需要一些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由专业的老师帮助你。不管过去如何,未来怎样,希望你首先关注自己的当下,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让人疲惫的不是遥远的路,而是我们自己鞋子里边小小的沙粒”。学习与生命一起流动。
希望我的答复对你有所帮助,如还有疑惑欢迎私信咨询,祝一切顺利,每一天都充满了爱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