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我的要求又不高,只想找个能一起吃饭,知冷知热的人,为什么找的都是儿子。我也是个需要照顾的人啊!
你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高家玮,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看到你的描述,能很明显感受到你在恋爱中对关系的困扰,你渴望被照顾,有一个知冷知热的男友,但是最后你发现他们表现出来的“妈宝”气质令你感到失望,是这样吗?我看到你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吸渣”体质,所以想从人的人格特质开始和你简单解释一下,希望能帮助你澄清恋爱的目标,明确在恋爱关系中双方各自的义务和责任。 一、“妈宝”何以有 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妈宝”,给人的感觉是心理不成熟,依赖性太强,不能独立自主的规划自己的生活,于是放任别人对自己的生活指手画脚。这个“别人”以前可能是他的妈妈,现在可能就是你。 从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上说这是因为他的顺从策略起的作用。一个人的核心信念形成是受到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主要是遗传(基因影响)、环境(他人期望、他人评价、社会比较、创伤事件)和个体自身(儿童对早期经历解读、过度发展的行为方式)三个方面的交互作用。在这个基础上个体发展出一套适应的补偿策略,比如同样面对“学习成绩不好,被父母责骂”的场景,有的人发现下次他努力一些,成绩提高了,父母就高兴了,于是用努力策略作为应对困难的方法;有的人就听之任之,父母以后要求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他们要求我看书我就看书,要求刷题我就刷题,这些都做到了,成绩还是提高不上去,父母也就无法再责怪我了,这就是顺从策略;有的人发现学习不擅长,那我就不去做了,比如逃避上学或者不写作业,不去做就不能代表我不行,这就是逃避策略;有的人编造理由,比如这次考试很多题超纲,或者是某某同学和自己有矛盾、运气不好状态差等等,用这种方式推卸责任,这就是归因策略;有的人还没考试就很紧张焦虑,寝食不安,茶饭不思,父母就只能安慰他考得不好没关系,所以他最后就没考好,父母也没什么话说,这是用的警惕策略;有的人索性自暴自弃,你说我是不好的,我就做出不好的行为举动,反正我就这样了,破罐破摔,你拿我怎么办,这是自弃策略;还有一类人比较特殊,他会幻想自己是全能的,外界对他的所有批评都是假的,自己是天选之子,这些人都是羡慕嫉妒恨,这样自己的情绪就会好了,这就是自恋策略。 其实很多策略我们正常人都会有,不同的是正常人是灵活运用,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则是过分使用。比如“妈宝”,一般这类人的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分化是程度比较低的,婚姻并不幸福,夫妻之间经常会呈现冲突、疏离或倾斜的关系模型,所以孩子很容易和家庭中的一员结成“情绪配偶”(在现实当中大概率都是和妈妈之间,极少有和爸爸之间成为情绪配偶的),妈妈开心我就开心,她不开心我就不开心,我只要听妈妈的话就会感到被需要,产生价值。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这么一种人际交往的模式,因为缺少其他模式运用的经验,这种顺从的方式也就逐渐固化了下来。不论面对什么样的人,都优先使用这种方式来处理问题。 二、“妈宝”何以多 至于你提到的身边为什么总是遇到“妈宝”,一般来说答案不外乎三种,一是大部分的男生现在都是“妈宝”,所以你走哪都有;二是你自己体现了对这种特质的需要,比如喜欢照顾人,喜欢在关系中更有主见,但是当超过了你情绪承受的阈值,也就是说你从照顾人的行为中获得的负面感受(花费的时间、精力)超过了正面感受(被需要、被肯定),自然就力不从心了;三是选择性的关注,放大了男友身上某些特质,或者说是自己的需要不能被满足后使用的一种归因策略,我没有从关系中得到更好的体验,原因是对方是“妈宝”。 所以我建议你从自己对恋爱关系的目标上先给出一些具体指标,怎么样的男友是你心目中满意的男友。请注意,我这里使用的是“满意”而不是“完美”,因为有一个客观的现实是需要我们都接受的:没有人是全能的,也没有人是被所有人喜爱的,如果在某一个瞬间你会觉得有,那也就是在那个瞬间而已,拉长时间再优秀的人也有不足。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足,以及认识和统一彼此共同的需要是一切关系开始的前提。 所以基于自身的现实,你可以把满意的男友可能会是怎么样的做个尽可能具体的描述,尤其是待人接物上面,比如当你生病的时候他会怎么照顾你;当你心情不好时他会怎么哄你;当你们过年去哪家闹矛盾时他怎么处理;当你们为先买房还是先租房有分歧时他会怎么表现……我在猜想,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在某些方面你更希望对方更能强势有主见一些,而在某些时刻你更希望自己来主导话题,让对方顺从自己。 三、“妈宝”何以不妈宝 前面提到过人的核心信念和补偿策略,虽然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但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的人格特质是一定一成不变的。大多数的人就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遇到挫折不断总结反省,最后修正了他们的行为模式使之去适应匹配当前的环境。很有可能下次当他再遇到一个新环境时,依然还会优先呈现最初的补偿策略,因为这种策略在他的经验中使用最多,证据也最多,所以更安全。但是当他发现不管用时,还是会及时调整和改变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心理不健康的,我们的一生都是一个自我疗愈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说,就是不断地从“现实自我”走向“理想自我”。 所以,我觉得当你发现自己的男友或者其他朋友使用的行为策略让你感到不舒服,不利于关系的继续时,何不就事论事,直截了当告诉对方。 如:当你们因为某件需要做决定的事进行了争吵后, 第一步,展现爱意。我刚才很愤怒,对你的态度不好,向你道歉,因为我特别在意我们彼此间的感情。 第二步,梳理事实。一开始你表示会负责把这件事弄好的,但是最后事情没搞好,我想我可能也有一些没考虑到位的,那么从你的角度是具体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第三步,搁置争议。有些情绪和分歧我们可以在后面讨论,先让我们把目标再确认一下好吗?我希望你能帮我…… 第四步,商议方案。我想我们可以……做,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你会去……做吗?会不会一会还有什么困难? 这种交流的方式其实不仅是让“妈宝”认识到关系不同需要使用新的方式,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提升训练。不论是指责还是自责,背后其实都是挫败感。只有通过行为上的变化才能取得实质上改变。 如果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或者还需要一些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由专业的老师帮助你。不管过去如何,未来怎样,希望你首先关注自己的当下,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让人疲惫的不是遥远的路,而是我们自己鞋子里边小小的沙粒”。学习与生命一起流动。 希望我的答复对你有所帮助,如还有疑惑欢迎私信咨询,祝一切顺利,每一天都充满了爱和阳光。
为什么遇到的都是妈宝?我是吸渣体质?
我的要求又不高,只想找个能一起吃饭,知冷知热的人,为什么找的都是儿子。我也是个需要照顾的人啊!
你好,我是壹点灵心理咨询师高家玮,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看到你的描述,能很明显感受到你在恋爱中对关系的困扰,你渴望被照顾,有一个知冷知热的男友,但是最后你发现他们表现出来的“妈宝”气质令你感到失望,是这样吗?我看到你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吸渣”体质,所以想从人的人格特质开始和你简单解释一下,希望能帮助你澄清恋爱的目标,明确在恋爱关系中双方各自的义务和责任。
一、“妈宝”何以有
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妈宝”,给人的感觉是心理不成熟,依赖性太强,不能独立自主的规划自己的生活,于是放任别人对自己的生活指手画脚。这个“别人”以前可能是他的妈妈,现在可能就是你。
从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上说这是因为他的顺从策略起的作用。一个人的核心信念形成是受到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主要是遗传(基因影响)、环境(他人期望、他人评价、社会比较、创伤事件)和个体自身(儿童对早期经历解读、过度发展的行为方式)三个方面的交互作用。在这个基础上个体发展出一套适应的补偿策略,比如同样面对“学习成绩不好,被父母责骂”的场景,有的人发现下次他努力一些,成绩提高了,父母就高兴了,于是用努力策略作为应对困难的方法;有的人就听之任之,父母以后要求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他们要求我看书我就看书,要求刷题我就刷题,这些都做到了,成绩还是提高不上去,父母也就无法再责怪我了,这就是顺从策略;有的人发现学习不擅长,那我就不去做了,比如逃避上学或者不写作业,不去做就不能代表我不行,这就是逃避策略;有的人编造理由,比如这次考试很多题超纲,或者是某某同学和自己有矛盾、运气不好状态差等等,用这种方式推卸责任,这就是归因策略;有的人还没考试就很紧张焦虑,寝食不安,茶饭不思,父母就只能安慰他考得不好没关系,所以他最后就没考好,父母也没什么话说,这是用的警惕策略;有的人索性自暴自弃,你说我是不好的,我就做出不好的行为举动,反正我就这样了,破罐破摔,你拿我怎么办,这是自弃策略;还有一类人比较特殊,他会幻想自己是全能的,外界对他的所有批评都是假的,自己是天选之子,这些人都是羡慕嫉妒恨,这样自己的情绪就会好了,这就是自恋策略。
其实很多策略我们正常人都会有,不同的是正常人是灵活运用,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则是过分使用。比如“妈宝”,一般这类人的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分化是程度比较低的,婚姻并不幸福,夫妻之间经常会呈现冲突、疏离或倾斜的关系模型,所以孩子很容易和家庭中的一员结成“情绪配偶”(在现实当中大概率都是和妈妈之间,极少有和爸爸之间成为情绪配偶的),妈妈开心我就开心,她不开心我就不开心,我只要听妈妈的话就会感到被需要,产生价值。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这么一种人际交往的模式,因为缺少其他模式运用的经验,这种顺从的方式也就逐渐固化了下来。不论面对什么样的人,都优先使用这种方式来处理问题。
二、“妈宝”何以多
至于你提到的身边为什么总是遇到“妈宝”,一般来说答案不外乎三种,一是大部分的男生现在都是“妈宝”,所以你走哪都有;二是你自己体现了对这种特质的需要,比如喜欢照顾人,喜欢在关系中更有主见,但是当超过了你情绪承受的阈值,也就是说你从照顾人的行为中获得的负面感受(花费的时间、精力)超过了正面感受(被需要、被肯定),自然就力不从心了;三是选择性的关注,放大了男友身上某些特质,或者说是自己的需要不能被满足后使用的一种归因策略,我没有从关系中得到更好的体验,原因是对方是“妈宝”。
所以我建议你从自己对恋爱关系的目标上先给出一些具体指标,怎么样的男友是你心目中满意的男友。请注意,我这里使用的是“满意”而不是“完美”,因为有一个客观的现实是需要我们都接受的:没有人是全能的,也没有人是被所有人喜爱的,如果在某一个瞬间你会觉得有,那也就是在那个瞬间而已,拉长时间再优秀的人也有不足。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足,以及认识和统一彼此共同的需要是一切关系开始的前提。
所以基于自身的现实,你可以把满意的男友可能会是怎么样的做个尽可能具体的描述,尤其是待人接物上面,比如当你生病的时候他会怎么照顾你;当你心情不好时他会怎么哄你;当你们过年去哪家闹矛盾时他怎么处理;当你们为先买房还是先租房有分歧时他会怎么表现……我在猜想,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在某些方面你更希望对方更能强势有主见一些,而在某些时刻你更希望自己来主导话题,让对方顺从自己。
三、“妈宝”何以不妈宝
前面提到过人的核心信念和补偿策略,虽然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但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的人格特质是一定一成不变的。大多数的人就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遇到挫折不断总结反省,最后修正了他们的行为模式使之去适应匹配当前的环境。很有可能下次当他再遇到一个新环境时,依然还会优先呈现最初的补偿策略,因为这种策略在他的经验中使用最多,证据也最多,所以更安全。但是当他发现不管用时,还是会及时调整和改变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心理不健康的,我们的一生都是一个自我疗愈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说,就是不断地从“现实自我”走向“理想自我”。
所以,我觉得当你发现自己的男友或者其他朋友使用的行为策略让你感到不舒服,不利于关系的继续时,何不就事论事,直截了当告诉对方。
如:当你们因为某件需要做决定的事进行了争吵后,
第一步,展现爱意。我刚才很愤怒,对你的态度不好,向你道歉,因为我特别在意我们彼此间的感情。
第二步,梳理事实。一开始你表示会负责把这件事弄好的,但是最后事情没搞好,我想我可能也有一些没考虑到位的,那么从你的角度是具体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第三步,搁置争议。有些情绪和分歧我们可以在后面讨论,先让我们把目标再确认一下好吗?我希望你能帮我……
第四步,商议方案。我想我们可以……做,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你会去……做吗?会不会一会还有什么困难?
这种交流的方式其实不仅是让“妈宝”认识到关系不同需要使用新的方式,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提升训练。不论是指责还是自责,背后其实都是挫败感。只有通过行为上的变化才能取得实质上改变。
如果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或者还需要一些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由专业的老师帮助你。不管过去如何,未来怎样,希望你首先关注自己的当下,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让人疲惫的不是遥远的路,而是我们自己鞋子里边小小的沙粒”。学习与生命一起流动。
希望我的答复对你有所帮助,如还有疑惑欢迎私信咨询,祝一切顺利,每一天都充满了爱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