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我忍不住想伤害爱我的人,我会有一种凌虐心里,从而获得一种爽快感,可我并不想这样。我是变态吗
你这种伤害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承认对所爱的人的需要。因此,我们选择一种相对“保险”的方式,运用攻击的方式争取他们对我们情绪的注意。因为以“我”为主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我们来说是存在风险的。“我爱你”“我需要你”会让对方感觉:我对他来说很重要,我能够操控他的情绪和需要。 这样的情况会让我们担心:如果对方随意伤害自己怎么办?如果自己被得到了就不被他在乎了怎么办?如果他随便拿我出气怎么办?我们或许会闪回一些从前的创伤经历。比如在很小的时候,自己全身心地相信爸爸妈妈,但他们却把自己的秘密拿到饭桌上当作谈资,让自己成为笑话。这些被所爱的人“背叛”的经历,可能会让我们感觉,真实的表达其实是一种把柄,只会让对方肆无忌惮地伤害自己。因此,这种悲观的预期可能会让我们走上另一种方向:用攻击的方式提醒别人对我们需要的关注。 这种伤害的行为,是由于我们需要检验对方的“底线”,检验他们是否值得信任。与所爱的人心心相印的感觉是非常美好的体验,是我们共同的渴望。但曾经被伤害过的人,心里很难相信自己能够碰到这样的好事。 我们可能会想:他接近我是不是带有某种功利的目的?他真的愿意和我如此亲密吗?他看到我真实的状态是不是就会离开?为了验证这段感情的真实性,消除自己的疑虑,我们反而会攻击对方,用恶劣地态度对待他们。如果他们经历了我们最差的一面仍然选择留下,那说明他们有力量,并且愿意承受我们的负面情绪和攻击性,能够带我们走出悲观,伤害性的亲密关系模式;如果他们离开,我们也不用体验信任后又遭受打击的双倍痛苦,把伤害降到最低。因为我早已预料到了,他就是个混蛋。 这种伤害的行为,还是因为我们不愿放下伤痕累累的过去。攻击亲密的人,往往说明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也受到过深深的伤害。或许在原生家庭中,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模式就是充满伤害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慢慢内化这种自卑性投射,并且学会了伤害性的亲密关系相处模式。或许我们最痛恨顺便拿孩子当出气筒的父母,但是不知不觉中,或许我们也接受了这种相处模式,成为亲密关系中的“暴君”,把这样的伤害传递给我们所爱的人。 这种情况是代际传递,也是对过去的执着。我们不能忘记从前在亲密关系中受过的伤害,与伤害自己的人和解;与此同时,这样的执着也把我们局限在伤害性的亲密关系里面,把这份痛苦延续下去。我们痛恨,但也只熟悉这种亲密模式,因此会把和其他人的亲密关系不知不觉中引入这个轨道;我们因为从前的伤害而感到卑微,不相信自己能获得新的,更健康的相处模式,因此恐惧着不敢跨出旧有的亲密模式。
我忍不住想伤害爱我的人,我会有一种凌虐心...
我忍不住想伤害爱我的人,我会有一种凌虐心里,从而获得一种爽快感,可我并不想这样。我是变态吗
你这种伤害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承认对所爱的人的需要。因此,我们选择一种相对“保险”的方式,运用攻击的方式争取他们对我们情绪的注意。因为以“我”为主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我们来说是存在风险的。“我爱你”“我需要你”会让对方感觉:我对他来说很重要,我能够操控他的情绪和需要。
这样的情况会让我们担心:如果对方随意伤害自己怎么办?如果自己被得到了就不被他在乎了怎么办?如果他随便拿我出气怎么办?我们或许会闪回一些从前的创伤经历。比如在很小的时候,自己全身心地相信爸爸妈妈,但他们却把自己的秘密拿到饭桌上当作谈资,让自己成为笑话。这些被所爱的人“背叛”的经历,可能会让我们感觉,真实的表达其实是一种把柄,只会让对方肆无忌惮地伤害自己。因此,这种悲观的预期可能会让我们走上另一种方向:用攻击的方式提醒别人对我们需要的关注。
这种伤害的行为,是由于我们需要检验对方的“底线”,检验他们是否值得信任。与所爱的人心心相印的感觉是非常美好的体验,是我们共同的渴望。但曾经被伤害过的人,心里很难相信自己能够碰到这样的好事。
我们可能会想:他接近我是不是带有某种功利的目的?他真的愿意和我如此亲密吗?他看到我真实的状态是不是就会离开?为了验证这段感情的真实性,消除自己的疑虑,我们反而会攻击对方,用恶劣地态度对待他们。如果他们经历了我们最差的一面仍然选择留下,那说明他们有力量,并且愿意承受我们的负面情绪和攻击性,能够带我们走出悲观,伤害性的亲密关系模式;如果他们离开,我们也不用体验信任后又遭受打击的双倍痛苦,把伤害降到最低。因为我早已预料到了,他就是个混蛋。
这种伤害的行为,还是因为我们不愿放下伤痕累累的过去。攻击亲密的人,往往说明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也受到过深深的伤害。或许在原生家庭中,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模式就是充满伤害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慢慢内化这种自卑性投射,并且学会了伤害性的亲密关系相处模式。或许我们最痛恨顺便拿孩子当出气筒的父母,但是不知不觉中,或许我们也接受了这种相处模式,成为亲密关系中的“暴君”,把这样的伤害传递给我们所爱的人。
这种情况是代际传递,也是对过去的执着。我们不能忘记从前在亲密关系中受过的伤害,与伤害自己的人和解;与此同时,这样的执着也把我们局限在伤害性的亲密关系里面,把这份痛苦延续下去。我们痛恨,但也只熟悉这种亲密模式,因此会把和其他人的亲密关系不知不觉中引入这个轨道;我们因为从前的伤害而感到卑微,不相信自己能获得新的,更健康的相处模式,因此恐惧着不敢跨出旧有的亲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