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壹点灵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专业的心理服务·放心的隐私保障
客服热线 400-626-0852
EAP热线 0571-28089956
怎么分清一些事情是自己的课题还是他人的课题。
你好,通过你的概述,能感受到当他人不开心时,你会将原因归因到自己身上,产生愧疚,使得自己有很被动和疲惫的感觉。对此我非常能理解你的心情。有缘遇到,我们可以就此事来做分析和思考。 首先,如你所说,总是会因他人的不开心,使自己心生内疚的情绪,如果时常有这样的归因习惯,确实会让自己很辛苦。在人际关系中,习惯性照顾对方的感受,势必会间接减少对自我的感受,使我们“本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产生焦虑,痛苦的情绪。看得出你是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同时也很善于自省的,这是非常优秀的特质,要为你点赞❥。 其次,共情力是一项非常优秀的特殊能力,它培养了我们换位思考、学会倾听、表达尊重、陪伴对方的能力,使对方感受到灵魂间的相遇,体验成长的喜悦。但同时,我们或许也要思考,共情不需要我们忽视自己的判断和观念,全然接纳对方。如若过度以对方的情绪和想法为准,可能会使我们陷入“共情泡沫”甚至产生“讨好型人格”。 看到你的问题,相信你一定已经了解过“课题分离”原则,顾名思义,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他人的事。我们也许可以尝试用上述“人际关系”为例来思考:人际关系有四项基本原则,即相互性、交换性、平等性、自我价值保护。试想: 1.从相互性原则出发,他人的不开心,是否真的是我们做错了什么事,同理,如若我们不开心,有没有对方的原因 2.从交换性原则出发,当我们尝试共情对方时,我们是否也得到相同的回报 3.从平等性原则出发,我们是否会因为照顾他人情绪而降低自己的姿态 4.从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出发,我们的需求和人格,有没有得到他人的尊重 最后,通过以上对“课题分离”和“人际关系原则”的思考,我们或许可以看出,是否是自己的“课题”源于对自我价值认同和接纳的程度。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在建立人际关系时,在尊重和关注他人时,也将关注的视角转向自己,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体谅和满足他人需求是,思考“我”的需求是什么,有没有得以尊重和满足。或许,当我们学会去爱自己时,我们才有余力更好的去爱他人。 希望通过我们的探讨和思考,能对你有些许帮助,祝福你❥
高敏感人格,共情能力强,总是别人不开心就...
怎么分清一些事情是自己的课题还是他人的课题。
你好,通过你的概述,能感受到当他人不开心时,你会将原因归因到自己身上,产生愧疚,使得自己有很被动和疲惫的感觉。对此我非常能理解你的心情。有缘遇到,我们可以就此事来做分析和思考。
首先,如你所说,总是会因他人的不开心,使自己心生内疚的情绪,如果时常有这样的归因习惯,确实会让自己很辛苦。在人际关系中,习惯性照顾对方的感受,势必会间接减少对自我的感受,使我们“本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产生焦虑,痛苦的情绪。看得出你是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同时也很善于自省的,这是非常优秀的特质,要为你点赞❥。
其次,共情力是一项非常优秀的特殊能力,它培养了我们换位思考、学会倾听、表达尊重、陪伴对方的能力,使对方感受到灵魂间的相遇,体验成长的喜悦。但同时,我们或许也要思考,共情不需要我们忽视自己的判断和观念,全然接纳对方。如若过度以对方的情绪和想法为准,可能会使我们陷入“共情泡沫”甚至产生“讨好型人格”。
看到你的问题,相信你一定已经了解过“课题分离”原则,顾名思义,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他人的事。我们也许可以尝试用上述“人际关系”为例来思考:人际关系有四项基本原则,即相互性、交换性、平等性、自我价值保护。试想:
1.从相互性原则出发,他人的不开心,是否真的是我们做错了什么事,同理,如若我们不开心,有没有对方的原因
2.从交换性原则出发,当我们尝试共情对方时,我们是否也得到相同的回报
3.从平等性原则出发,我们是否会因为照顾他人情绪而降低自己的姿态
4.从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出发,我们的需求和人格,有没有得到他人的尊重
最后,通过以上对“课题分离”和“人际关系原则”的思考,我们或许可以看出,是否是自己的“课题”源于对自我价值认同和接纳的程度。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在建立人际关系时,在尊重和关注他人时,也将关注的视角转向自己,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体谅和满足他人需求是,思考“我”的需求是什么,有没有得以尊重和满足。或许,当我们学会去爱自己时,我们才有余力更好的去爱他人。
希望通过我们的探讨和思考,能对你有些许帮助,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