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女生,对创作心态的思考 我喜欢弹琴画画,因为给朋友家人看了他们会夸我,我一直以得到夸奖为动力去创作,哪怕我以此为耻,也隐约明白这其实并不纯粹,太功利了,简直在玷污艺术。 前几天我姐放假回家,她看到了我的马克笔,跟我要了一张纸画画。蓝天白云草地远山大树小房子,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潦草的不能再潦草。但是她笑着拍了照发给她对象炫耀,她笑的很开心,很阳光,很刺眼。我当时非常震惊,她的审美不至于低级如此,所以我知道她的开心来源于她“创作了”而不是创作的内容。她说:“我又不用画的多么好看,只要画出来就很好了。”我曾经认为毫无作用的安慰的话,让我开始反思我曾经的心态。 我会把画的不好看的画扔掉,画的好看的拍照发朋友圈,再给身边的人看。他们只要有一点点的挑刺我都会自卑,我画的确实不够好,这里真的有失误。同时又会生气,我画了这么久你画的出来吗凭什么说我画的不好。我练会了一首曲子我会拍视频,效果好的就发到朋友圈,有一点点失误的就扔在相册里,让它在下次清理的时候被删掉。 平时练琴有人听到了夸我我会很开心,会激动的弹错,再尴尬半天,其实也知道无人在意。有人听到了但是没夸我我会也伤心,会心不在焉导致弹错,再尴尬半天,其实真的无人在意。朋友圈发的动态没人点赞,我会悄咪咪删掉,再庆幸一下还好没人看到。 更诡异的是我总是怀疑他们夸我是不是出于对我的关心,不想拂了我的心意,而不是出于对我创作的认可。我明知道这种怀疑简直幼稚透顶,但我不知道怎么摆脱他。 以上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态,我很厌恶这样的自己,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到像我姐一样洒脱。我有想过我和我姐童年生活的区别,但是这么想她其实比我更惨,她能有那样的心态我只能归结于她阅历丰富。她说她心态的蜕变大部分是因为大学复杂的社交圈,我上了大学也许也能更豁达?
15岁女生,对创作心态的思考
我喜欢弹琴画画,因为给朋友家人看了他们会夸我,我一直以得到夸奖为动力去创作,哪怕我以此为耻,也隐约明白这其实并不纯粹,太功利了,简直在玷污艺术。
前几天我姐放假回家,她看到了我的马克笔,跟我要了一张纸画画。蓝天白云草地远山大树小房子,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潦草的不能再潦草。但是她笑着拍了照发给她对象炫耀,她笑的很开心,很阳光,很刺眼。我当时非常震惊,她的审美不至于低级如此,所以我知道她的开心来源于她“创作了”而不是创作的内容。她说:“我又不用画的多么好看,只要画出来就很好了。”我曾经认为毫无作用的安慰的话,让我开始反思我曾经的心态。
我会把画的不好看的画扔掉,画的好看的拍照发朋友圈,再给身边的人看。他们只要有一点点的挑刺我都会自卑,我画的确实不够好,这里真的有失误。同时又会生气,我画了这么久你画的出来吗凭什么说我画的不好。我练会了一首曲子我会拍视频,效果好的就发到朋友圈,有一点点失误的就扔在相册里,让它在下次清理的时候被删掉。
平时练琴有人听到了夸我我会很开心,会激动的弹错,再尴尬半天,其实也知道无人在意。有人听到了但是没夸我我会也伤心,会心不在焉导致弹错,再尴尬半天,其实真的无人在意。朋友圈发的动态没人点赞,我会悄咪咪删掉,再庆幸一下还好没人看到。
更诡异的是我总是怀疑他们夸我是不是出于对我的关心,不想拂了我的心意,而不是出于对我创作的认可。我明知道这种怀疑简直幼稚透顶,但我不知道怎么摆脱他。
以上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态,我很厌恶这样的自己,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到像我姐一样洒脱。我有想过我和我姐童年生活的区别,但是这么想她其实比我更惨,她能有那样的心态我只能归结于她阅历丰富。她说她心态的蜕变大部分是因为大学复杂的社交圈,我上了大学也许也能更豁达?
你对自己的剖析其实特别细腻——能意识到“以夸奖为动力”的矛盾,本身就说明你对“创作”有更深的期待,只是暂时被困在“外界评价”和“自我认可”的拉扯里了。
你姐姐的状态,与其说是“豁达”,不如说是她提前摸到了创作最本真的内核:创作的快乐,首先是“为自己完成了一件事”的满足,而不是这件事被多少人叫好。
你扔掉“不好看的画”、删掉没点赞的动态,其实是怕“不够好的作品”暴露“不够好的自己”;
- 你怀疑别人的夸奖是敷衍,是因为潜意识里觉得“如果我不值得被夸,他们为什么要夸我?”——你把外界的评价当成了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尺。
其实不用急着否定过去的自己——“为了夸奖而创作”不可耻,就像有人跑步是为了奖牌,有人是为了开心,本质都是动力的一种。只是现在的你,开始想要另一种动力了,这反而是成长的信号。
大学的社交圈或许会帮你松绑,因为你会看到更多“不完美却自在”的状态:有人弹吉他跑调却弹得尽兴,有人画得稚嫩却敢贴满宿舍墙。但更直接的方式,是现在就试着给自己留一块“不被评价的创作角落”:比如画一张“故意画丑”的画,只为了让自己笑;弹一首错漏百出的曲子,只为了宣泄情绪。不用给任何人看,就当是和自己玩一场游戏。
慢慢你会发现,当创作不再背负“证明自己”的任务,夸奖会变成锦上添花的惊喜,而不是必须拿到的通行证。那时候,你对艺术的热爱,才会真正落地——不是高高在上的“纯粹”,而是踏实的“自在”。